亞伯拉罕?林肯(1809-1865),美國第16任總統(tǒng),任期從1861至1865年。林肯的從政之路充滿了坎坷和失敗,但追求平等的政治理想?yún)s一直支撐著他屢敗屢戰(zhàn),直至入主白宮。林肯領導了針對美國南方奴隸制度的南北戰(zhàn)爭,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維護了聯(lián)邦的統(tǒng)一,為美國成為工業(yè)強國開辟了道路。
本書從林肯4歲時寫起,到林肯榆次戛然而止,描寫了數(shù)十年中這位美國總統(tǒng)的生活、事業(yè)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是一部全面了解林肯的權威書籍。
林肯既有聰明的頭腦、執(zhí)著的進取心、不屈的斗志、達觀的處世態(tài)度,也有性格的弱點,有強者的無奈和婚姻的磨難……讀罷釋書,恍覺世事無常,造化弄人!這一切都決定了林肯所選擇的道路,這既是美國的幸運,卻也透析出他個人的悲劇色彩。
文中二號人物瑪麗也是 形象飽滿,她急功近利,唯我獨尊,一方面成為了林肯專于政務的催化劑, 甚至可以說,瑪麗的存在某種意義上成就了林肯的偉大;另一方面她專橫 跋扈的性格也令林肯和她自己都備受煎熬。
文中其他人物雖著墨不多,卻無不有血有肉,個性突出,說明并陪襯了林肯的性格形成,再現(xiàn)了歷史:林肯的生母命運多舛,沉默堅忍;林肯的父親敢于冒險,追求不斷;林肯的繼母正直善良、睿智達觀;道格拉斯的利欲熏心、八面玲瓏;格蘭特的執(zhí)著大度,心清志遠,同時又帶著那么一點點的離經(jīng)叛道;李將軍的驍勇善戰(zhàn),足智多謀;麥克萊倫的飛揚跋扈,無功自傲……直至刺客布思偏激盲目的愚昧兇殘均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德]艾米爾?路德維希(Emil Ludwig,1881—1948),德國20世紀杰出的傳記作家,法學博士。大學畢業(yè)后曾任《柏林日報》駐外記者,采訪過斯大林、墨索里尼、凱穆爾等人。赴美后,他受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tǒng)之邀,擔任美國對德政策顧問。1945年,他跟隨巴頓、艾森豪威爾將軍親赴歐洲戰(zhàn)場前線,報道歐洲的解放,并為盟軍提供對德政策的指導。20世紀20年代,路德維希寫作了《林肯傳》等,成為享譽全球的傳記作家。他的傳記作品還有《俾斯麥傳》、《拿破侖傳》、《興登堡傳》、《貝多芬傳》等。其寫作注重人物性格和心理分析,開創(chuàng)了傳記文學寫作的新流派。
趙倩,女,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學院副教授,博士。曾以訪問學者的身份赴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學習工作。合作翻譯《漢語中的馬克思主義術語的起源與作用》、《資本主義黑皮書:自由市場經(jīng)濟的終曲》等學術專著,參與翻譯了《拿破侖》、《文成公主》等文學作品。有數(shù)篇論文在不同期刊發(fā)表,出版了德語語音以及文化閱讀類教材。
部 雇工(1809一1836)
一、清貧之家
二、搬遷
三、新生活
四、成長(一)
五、成長(二)
六、震撼
七、遠行
八、覺醒
九、在紐薩勒姆村(一)
十、在紐薩勒姆村(二)
十一、當選州議員
十二、愛與死亡
十三、初的政治斗爭
十四、新的嘗試
第二部 (1836—1849)
一、成為律師
二、斯普林菲爾德的生活
三、解脫
四、舌戰(zhàn)道格拉斯
五、瑪麗·托德(一)
六、感情的旋渦
七、瑪麗·托德(二)
八、真誠的亞伯拉罕
九、婚姻
十、助選
十一、當選眾議員
十二、堅持原則
十三、在國會戰(zhàn)斗
十四、失意
第三部 斗士(1849—1861)
一、重操舊業(yè)
二、的辯護
三、位卑不忘憂國
四、家庭
五、故鄉(xiāng)的人們
六、生存的憂郁
七、信仰
八、國家的現(xiàn)實
九、不得人心的“人權論”
十、人人生來平等
十一、風云激蕩
十二、新的征程
十三、阿姆斯特朗案
十四、大辯論(一)
十五、大辯論(二)
十六、聲譽鵲起
十七、堅定前行
十八、獲得提名
十九、當選總統(tǒng)
二十、動蕩
二十一、分裂
二十二、前往華盛頓
二十三、宣誓就職
第四部 解放者(1861一1863)
一、南方
二、內(nèi)戰(zhàn)爆發(fā)
三、戰(zhàn)爭的意義
四、征服
五、不一般的總統(tǒng)
六、行動
七、波托馬克潰敗
八、北方的將軍
九、在戰(zhàn)爭中學習作戰(zhàn)
十、朋友
十一、夫人
十二、廢奴問題
十三、麥克萊倫
十四、醞釀
十五、南方的主角
十六、焦急的等待(一)
十七、焦急的等待(二)
十八、下定決心
十九、千頭萬緒
二十、簽署《解放奴隸宣言》
第五部 人民之父(1863—1865)
一、格蘭特
二、節(jié)節(jié)勝利
三、智斗法蘭狄甘
四、難以說清的戰(zhàn)爭
五、解放奴隸
六、振奮人心的相聚
七、艱難時刻
八、再次當選
九、重建計劃
十、在葛底斯堡的演說
十一、痛苦的瑪麗
十二、寬容
十三、尾聲
十四、談判
十五、出行
十六、勝利
十七、陰謀
十八、偉大的獻身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