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作者團隊為數(shù)十年來致力于研究上海本地文化的專家。他們從數(shù)量眾多的上海經(jīng)典童謠中精選100余首,有的童謠還配有解讀小貼士,或配以生動活潑的圖片、老照片。本書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立體展現(xiàn)上海地方文化,喚起讀者的童年記憶。
上海童謠的價值和價值觀
葛明銘
生活中大人常常需要逗樂孩子,孩子和孩子之間也需要逗樂,除了打鬧嬉笑之外,便是吟唱或誦讀;大人們還需要教育孩子懂事,除了講道理之外,往往還是用吟唱和誦讀,而且必須淺顯易懂,于是便產(chǎn)生了童謠。可見,童謠一出生就有了兩個最基本的價值:愉悅和教化。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最早接觸的人類精神產(chǎn)品大概是兩種,一個是故事,還有一個就是童謠。當我們還在搖籃里的時候,耳邊或許就天天回響著母親親切的吟唱: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當人類認識到童謠的價值時,便會有意識地大量生產(chǎn),童謠的類型也就日益豐富,就上海乃至江南地區(qū)的童謠而言,大致有這樣九種類型:
一是抒情童謠。比如: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二是詠物歌謠。比如:一只小花狗,眼睛骨溜溜,坐勒門口頭,想吃肉骨頭。
三是游戲歌謠。比如: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蒲桃四斤殼,吃儂個肉,還儂個殼。張家老伯伯,問儂討只小花狗……
四是數(shù)字歌謠。比如:一只狗,兩只頭,三鈿買來個,四川帶來個,五顏六色個,七支八搭個,究竟哪能個,實在嘸沒個。又如:小皮球,香蕉籃,落地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五是時令歌謠。比如:正月里來踢毽子,二月里來放鷂子,三月里廂薺菜籽……
六是繞口令歌謠(接口令)。比如:墻浪掛面鼓,鼓浪畫老虎,老虎踏破鼓,買塊布來補,到底是布補鼓還是布補虎?又如:儂姓啥?我姓黃。啥個黃?草頭黃。啥個草?青草……
七是時政歌謠。比如 1958 年出現(xiàn)的:邱財康,為了鋼,受了傷,住醫(yī)院,
來養(yǎng)傷,養(yǎng)好傷,再煉鋼。
八是戲謔歌謠。比如:大頭大頭,落雨不愁,人家有傘,我有大頭。還有:新剃頭,打三記,勿打三記觸霉頭。
九是謎語歌謠。比如:看看嘸沒個,摸摸倒有個。像冰勿烊個,像水勿流個。(謎底:玻璃。)
一、 上海童謠的方言保護價值
童謠最簡便而有效的傳播方式是口耳相傳。在今天很多孩子不會講本地方言的情況下,童謠或許能成為方言潰退的最后一道防線,我們或許還可以借助這最后的防線來收復方言的失地。
在我們上海地區(qū),孩子們因為平時大多數(shù)時間說普通話,上海話日益生疏,即便開口講往往也是發(fā)音不標準,因此更沒有信心講上海話,而學唱上海童謠則是學講上海話的一個有效的手段,因為在學唱上海童謠的過程中既可以正音,又可以幫助自己積累大量的上海話詞匯。比如:一只狗,兩只頭,三鈿買來個,四川帶來個,五顏六色個,七支八搭個,究竟哪能個,實在嘸沒個。學唱這首童謠時既可以教學齡前小孩學數(shù)字,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學到很多本地獨特的詞匯。比如:鈿、個、七支八搭、哪能、嘸沒等等。
二、 上海童謠的社會認識價值
除了學語言,在學唱童謠中孩子們還可以學習到簡單的日常生活知識。比如:長腳鷺鷥敲洋釘,敲來敲去敲勿進,原來是只螺絲釘。孩子們學唱這首童謠后就會思考,為什么螺絲釘會敲來敲去敲勿進?于是會問大人、問老師,也就得到了一些生活基本常識。
另一首叫比尾巴的上海童謠:啥個尾巴長?猢猻尾巴長。啥個尾巴短?兔子尾巴短。啥個尾巴像把傘?松鼠尾巴像把傘。啥個尾巴扁?鴨子尾巴扁。啥個尾巴像把扇?孔雀尾巴像把扇。你看,如此形象生動的描述,讓孩子們在學唱童謠時認識了大自然的多樣和多彩。
我們甚至在上海童謠中還看到了性教育。冬瓜皮,西瓜皮,小姑娘赤膊老面皮。暗示了女孩和男孩的生理差異,以及因這種差異而形成不同的行為方式。
同時不可忽視的是,上海童謠所具有的潤物無聲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童謠中的人物和思想是最符合社會真實的,是最原生態(tài)的,因此也最真實地反映了生活和社會情緒。
比如有一首上海童謠:賴學精,白相精,書包摜勒屋頭頂,看到老師難為情。把嬉玩過度、荒于學業(yè)的行為定義于難為情的事情,這對孩子們的教育或許比說一大堆道理更有效。還有推崇孝敬父母的童謠:阿二頭,買醬油,一買買到洪橋頭,拾著兩只白饅頭。爹一個,娘一個,阿二吃粒硬蠶豆。近年來特別著力要建設誠信社會,而在上海童謠中早就有這樣的內(nèi)容:金鉤鉤,銀鉤鉤,講話要算數(shù),不然是小狗。金鉤鉤,銀鉤鉤,講話要算數(shù),請你伸出小手手。一二三,勾呀勾呀勾三勾。類似的內(nèi)容還有一首更簡潔的:勾鉤還還,一百年勿許賴!啥人想賴是小狗。在吟唱玩樂之中,誠實守信的理念自然而然滲透到孩子們的心里。
在上海童謠中甚至還有基本的哲學道理和社會規(guī)律。有一首可以用來打牌游戲的上海童謠:蜜蜂叮瘌痢,瘌痢背洋槍,洋槍打老虎,老虎吃小囡,小囡捉公雞,公雞啄蜜蜂。這不就講了大自然物物相克的哲學道理嗎?
當然上海童謠中所表現(xiàn)的思想行為也不是完美無缺的,有不少童謠帶有戲弄、嘲笑的成分,比如:大頭大頭,下雨不愁,人家有傘,我有大頭。比如:新剃頭,打三記,勿打三記觸霉頭。但是這種戲謔是無傷大雅的,而恰恰是市井生活的真實體現(xiàn)。
三、 上海童謠包容并蓄的文化價值
上海童謠的海派特點是同它的包容性分不開的。有些上海童謠是用其他地方方言來吟唱的,這同上海開埠以來五方雜處的社會形態(tài)是相一致的,也和上海話善于吸收南腔北調(diào)各地方言的特點是相一致的。
大頭大頭,下雨不愁,人家有傘,我有大頭。這是一首必須用蘇北話吟唱才有味的童謠,它最初就是在蘇北籍孩子當中傳唱,并為上海本地孩子所接受。又如:落雨了,打烊了,小八臘子開會了……(小八臘子就是蘇北方言。)
寧波人的小菜真罪過,咸帶魚佬臭冬瓜,阿娘阿叔吃釀,自家人么冒客氣。這是一首必須用寧波話吟唱才有味道的童謠。其中的吃釀冒客氣等都是典型的寧波方言詞匯。
小兔兒乖乖,把門兒開開,快點兒開開,我要進來!不開不開我不開,媽媽沒回來,誰來也不開!雖然這是國人皆知的小白兔與狼外婆故事的童謠版,但從一連三個兒化音可以推斷這首童謠來自北方,但是被海納百川城市精神熏陶的上海兒童仍舊開開心心地接受了并傳唱著。
四、上海童謠的文化傳承價值
上海童謠和上海方言都面臨著如何傳承發(fā)展的困境,除了一些老童謠至今仍在傳唱之外,新童謠能夠在社會上、在孩子們嘴上傳唱的可謂是鳳毛麟角。上海童謠中的經(jīng)典之作基本上都是在 20 世紀 60 年代之前出現(xiàn)的。
近年上海新童謠在創(chuàng)作上的數(shù)量來看,應該是不少的,也出現(xiàn)了一些有一定藝術質量的作品,但是不能廣泛傳唱卻是讓歌謠作者和研究者頗為困惑的問題。我覺得主要問題是:
第一,新童謠大多是有關方面組織創(chuàng)作出來的,命題創(chuàng)作,奉命而作的多,
較少有來自市民自發(fā)并口耳相傳的童謠。
第二,新童謠的語言基本是用規(guī)范普通話的,很少有用上海方言寫的,無論是意境還是風格都和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上海童謠相差很大,上海本地色彩較弱。
第三,新童謠的宣傳意味太強,表現(xiàn)手法還不夠高明。同樣表現(xiàn)誠信主題,
老童謠是:勾鉤還還,一百年勿許賴!啥人想賴是小狗。而新童謠則是:誠信是條船,信用是雙槳。從小講誠信,長大能遠航。老童謠是嘻嘻哈哈,新童謠是一本正經(jīng)。我們更愿意接受哪一張臉呢?
第四,創(chuàng)作上成人化思維和成人化語言的傾向。童謠并不是兒童創(chuàng)作的歌謠,當然也包括了兒童創(chuàng)作的部分,童謠是編給兒童并適合兒童吟唱的歌謠。但是創(chuàng)作上擺脫成人語言和成人思維則是童謠能被兒童所接受的首要條件。
第五,城市改造建設,使老弄堂越來越少,而弄堂生活恰恰是上海童謠口耳相傳最有效的場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上海童謠的產(chǎn)生和傳播。童謠要和高大上保持一定的距離,但要和底小平的市井生活近些近些再近些。因為經(jīng)得起歲月洗刷的上海童謠大都是來自市井深處,來自平民百姓的心底。
期待更多有價值的能夠傳唱的上海新童謠的出現(xiàn),因為有價值的童謠才容易被傳唱,因為有價值的童謠才能傳達好的價值觀,而我們這個社會太需要好的價值觀了,而這恰恰最需要從孩子開始。
寫于 2019 年 3 月
葛明銘,
國家一級文學編輯,上海廣播電視臺首席編輯,滑稽王小毛節(jié)目編導、主持人。上海市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
1987年創(chuàng)辦、編導滑稽王小毛節(jié)目,主持王小毛信箱,將其打造成上海灘人人皆知的名牌節(jié)目,榮獲上海廣播電視局優(yōu)秀創(chuàng)新欄目,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十佳欄目和中國媒體四十強稱號。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授予其全國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稱號,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授予其中國十佳廣播曲藝編輯稱號,并兩度連膺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十佳節(jié)目主持人。被聽眾和媒體譽為王小毛之父。
2012年創(chuàng)辦上海故事匯,并擔任策劃、主持,上海故事匯成為上海群文活動的品牌,并榮獲上海市群文活動優(yōu)秀項目獎。
多年來一直從事上海話、上海童謠、上海民俗的研究和保護傳承工作。
張呈富,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文藝出版社資深編輯,長期從事民俗、民間文化的編輯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