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什么?歷史學是什么?這是被多數人忽略了的問題,但卻是歷史的本質問題。何兆武先生認為,社會的歷史并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人類思維的產物,從而揭示了歷史真相及其發(fā)展與人的密切關系。作為哲學家,他從中國哲人到西方哲人那里廣泛地汲取文化思想史的營養(yǎng),探索中國現代社會(或近代化)文明進步的要素。
何兆武先生長期從事歷史理論、歷史哲學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經典著作的翻譯工作,本書收錄了他20世紀80年代以后,尤其是世紀之交談論歷史的十五篇文章。反映了一名老學者對歷史學科建設的思考和真知灼見。
歷史是什么?歷史學是什么?這是被多數人忽略了的問題,但卻是歷史的本質問題。何兆武先生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并不是天然存在的,它具有兩重性,既有大勢所趨的必然性,也有歷史中個人主體選擇的偶然性,歷史不可重演。歷史學(以及其他人文學科)研究的對象是人的活動,既具有科學性的一面,又有非科學性的一面,非科學不是反科學,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建立起真正科學的歷史理性,從而揭示了歷史真相及其發(fā)展與人的密切關系。
自述
我原籍湖南岳陽,1921年9月生于北京。1937年7月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時就讀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中一年級;9月全家間道南返故鄉(xiāng),在長沙中央大學附屬中學(由南京遷校);1939年入西南聯合大學;1943年畢業(yè)于西南聯大歷史系;1943年至1946年讀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研究生。畢業(yè)后,按時間順序,我基本的簡歷如下:1946年至1949年任中國臺灣建國中學、湖南第十一中學教師;1949年至1950年于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畢業(yè);1950年至1952年任北京圖書館編目員;1952年至1956年任西安師范學院歷史系講師;1956年至1986年任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6年后任清華大學文化研究所教授。在學術交流方面,1980年任中美文化交流委員會中方訪問美國學者;1984年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魯斯基金訪問教授;1986年至1987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1993年至1995年任德國馬堡大學客座教授。我自己幼兒時正值軍閥混戰(zhàn),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和后來的國民黨統治時期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印象至今難忘。其后做小學生時又值北伐和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以后無日不在危城之中。上中學時,全民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隨后是不斷的顛沛流離。上大學時是歐戰(zhàn),繼而是太平洋戰(zhàn)爭的爆發(fā)。讀研究生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蛟S是由于自幼在古老的北京城里生活所培育的思古之幽情和連年戰(zhàn)亂所引發(fā)的對人類歷史和命運的感觸和思索,使我選擇了歷史作為專業(yè)。求學時期許多師友的啟發(fā),以及雖在戰(zhàn)時卻仍然相當豐富的圖書與便利的閱讀條件,容許我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難忘的時光。在物質生活極其艱苦之時,卻往往能得到精神上無比的啟蒙之樂。
當時的校園沒有嚴格的組織紀律,它給了學生們很大的自由度,可以自由轉系、自由旁聽,不同專業(yè)和不同年級的同學共同生活在一起。我自己曾前后轉過四個系,曾旁聽過吳宓先生的歐洲文學史和文學與人生,沈從文先生的中國小說,陳福田先生的西洋小說,張奚若先生的西洋政治思想史和近代西洋政治思想史,劉文典先生的溫李詩,馮至先生的浮士德,湯用彤先生的大陸理性主義和其他的課程和講演。這些都不是我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同學好友中王浩和鄭林生都曾對我的思想有過很大的影響。他們的專業(yè)我雖然一竅不通,但他們的談話和思路每每給我以極大的啟發(fā)。在專業(yè)上,噶邦福老師(J.J.Gapanovitch)則是引導我對歷史哲學感興趣的指路人。新中國成立后,自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我參加了侯外廬先生領導的中國思想史研究班子,作為他的助手工作了30年。我認為侯先生的最大優(yōu)點和特點是決不把思想史講成是思想本身獨立的歷史,即不是從思想到思想,而是把思想首先當成是現實生活的產物,然后才是它從前人的思想儲備庫中汲取某些資料、方法和智慧。這本來也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原則之所在,即存在決定意識,而不是意識決定存在。然而20世紀60年代所風行的觀點卻正好反其道而行之,專門強調思想領先,把事情說成是思想在決定一切存在,歷史是沿著思想所開辟的航道前進的。當時各種運動、勞動、社會活動和不務正業(yè)的各種業(yè)務接連不斷,幾乎占去了一個人絕大部分的時間,自己的專業(yè)也就無從談起。因為對西方思想史也感興趣,所以不時也偷暇翻閱一些,這在當時被認為是自留地或是地下工廠的。偶然得到了哈布瓦赫(Halbwachs)的盧梭《社會契約論》的注釋本。盧梭的書已是西方思想史上的經典著作,在中國近代史上也曾大有影響,而居然沒有一個可讀的中譯本,更不用說注釋本。于是我又找來幾種名家的注釋本和沃恩(Vaughan)的權威本,除了翻譯本文之外,還做了些集注的工作,多年來已前后修訂過三次。近代西方思想史,我以為實際上是兩大主潮的互相頡頏:一條是由笛卡爾所開辟的以腦思維的路線;另一條是由帕斯卡所開辟的以心思維的路線。后一條路線并不違反科學,帕斯卡本人就是近代最杰出的數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我恰好有一本布倫茨威格(Brunschvicg)的帕斯卡權威本,所以就譯了他的《思想錄》,并找了幾種注釋本,也做了一點集注和詮釋的工作。在我感興趣的歷史哲學領域,我以為康德的《歷史理性批判》一書,迄今仍不失為西方最深刻、最有價值的著作,所以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把它譯了出來。20世紀70年代以后,時間較多,研究環(huán)境也較前寬松,幾次出國,也接觸到了一些過去未能見到的書和材料,于是又動手翻譯了幾部書,也寫了一些文章。文章大多已收入自己的書中和文集中。近代中國較近代西方落后了一步,所以19世紀、20世紀的中國還在補西方18世紀、19世紀的課。把歷史學認同于科學,就是在思想上補19世紀實證主義的課。我以為歷史學既有其科學的一面(所以它必須服從科學而不能違反科學),又有非科學的一面(所以就不能以實驗科學那種意義上的科學要求為盡歷史學之能事)。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歷史學(和人文學科)還另有其自己獨特的紀律、規(guī)范和準繩(Criterion)。我希望有人能把它寫出來,我自己也愿意做一點拋磚引玉的工作。歷史學研究的對象是人的活動,所以研究人性運動的軌跡(即歷史)就是歷史學的當然任務。人性當然包括階級性在內,但階級性并不能窮盡人性。善意固然是人性,惡意也是人性。文革對于其他專業(yè)工作者未免是一種損失,使他們失去了大量寶貴的鉆研時間。但是唯獨對于文科來說(如歷史學、哲學、文學等),它卻也是一次無比的收獲,它使得我們有千載難逢的機會去體驗到人性的深處。幾千年全部的中國歷史和在歷史中所形成的人性,都以最濃縮的形式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迸發(fā)出來。如果今天的歷史學家不能運用這樣空前的優(yōu)異條件寫出一部或若干部的中國史、世界史以及歷史學理論、方法論、歷史哲學的書來,那就未免太辜負自己所經歷的時代了。
何兆武,1921年9月生于北京,原籍湖南岳陽,1939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1943年畢業(yè)于西南聯大歷史系,1943年至1946年在西南聯大外文系讀研究生。1956年至1986年任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6年至今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教授和德國馬堡大學客座教授。長期從事歷史理論、歷史哲學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經典著作的翻譯工作。譯有盧梭《社會契約論》、帕斯卡《思想錄》、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羅素《西方哲學史》等,著有《歷史理性批判散論》、《歷史與歷史學》、《文化漫談》、《中西文化交流史論》等,口述《上學記》等。
Ⅰ 自述
001 歷史兩重性片論
017 歷史學兩重性片論
052 對歷史學的反思讀朱本源《歷史理論與方法論發(fā)凡》
070 歷史學中的重要一章
074 歷史哲學與歷史學哲學
080 對歷史學的若干反思
102 歷史理性的重建奧特迦·伽賽特歷史體系觀散論
163 評波普爾《歷史主義的貧困》
190 歷史學是科學嗎?
215 歷史學家、歷史學和歷史
218 歷史是什么?
223 史學理論要與史學實踐相結合
226 指導思想不能代替理論研究
229 史學理論應該有一個大發(fā)展
233 編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