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述、波斯、古羅馬、中國、土耳其、蒙古、莫臥兒、印度……世界歷史上曾誕生出無數(shù)龐大的古代帝國。其中有些曇花一現(xiàn),有些四分五裂,有些帝國的精神遺產(chǎn)延續(xù)至今。帝國的時代看似與我們?nèi)缃裆畹氖澜绮o不同,帝國的行政與財政結(jié)構(gòu)一應(yīng)俱全,成功將老弱婦孺置于帝國的保障之下,用文明和規(guī)章將世界從暴力野蠻中解放出來。但帝國社會圍繞和平發(fā)展而放棄武裝的同時,又飽受財務(wù)重擔與邊疆蠻族的內(nèi)外侵擾,直至帝國的消亡。
帝國如何誕生?帝國又為何毀滅?這構(gòu)成了人類2 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主線。作者受到中世紀伊斯蘭哲學家、歷史學家伊本·赫勒敦的啟發(fā),圍繞“暴力與和平”的主題來探索帝國興亡的緣由。
帝國初創(chuàng)依賴暴力建立強權(quán),到物質(zhì)文明鼎盛期的崇尚和平、解除武裝,直至帝國末路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使權(quán)力易主。伊本??赫勒敦眼中的帝國存續(xù)無法嘲過三代人的時間,以赫勒敦的精彩論述為框架,作者將這一理論延伸至涵蓋亞、非、歐三大洲的整個人類歷史。他也向帝國時代之后的現(xiàn)代世界提出疑問,工業(yè)革命后,帝國逐漸被眾多民族國家取代,在看似和平的人口定居的世界中,全球化、老齡化與人口遷移會構(gòu)成的不穩(wěn)定因素嗎?世界強國是否會如同歷史上的大帝國一樣迎來隕落?
本書的靈感來源于伊本·赫勒敦(1332—1406年)的思想。從某些方面來看,他生活的時代同我們的時代有相似之處。那個時代是帝國的天下,當時帝國的都城也許比現(xiàn)代都城在規(guī)模上要小許多,但其擴張性看起來并不因此遜色于后者。都城在臣服于它的廣大地域施行的政治和財政控制,令人生畏;都城統(tǒng)治帶來的結(jié)果非常完美,而且它們成功地保障了老弱病殘、鰥寡孤獨者的生存條件,這些都令人稱奇。那個時代世界同樣是由有規(guī)章制度、講文明的城市構(gòu)成的,世界從暴力中自我解放出來,在專制政府的威望下保持安定,但也為此受到無休止的財政問題的困擾,且不堪重負。
這些情形如此相似,因此人們或許會忘了古今兩者之間根本性的差異。和平是帝國社會的核心,正如和平是當今社會的核心一樣。對我們而言,和平來之不易,我們通過人道主義的斗爭獲得了和平。或者換一種更好的說法:眾所周知,人類都愛好和平,這種本性與社會組織之間最終達成了一致,這就是和平。在我們看來,至少在世界上某些幸運的地區(qū),正義而溫和的人們進行的政治斗爭的結(jié)果,最終超越了數(shù)千年間社會機制下暴力壓迫帶來的不幸。和平讓人類回到亞當夏娃犯錯以前的伊甸園。那個時候暴力是一種離經(jīng)叛道,或者說是一種罪惡,與人類的道德本性相悖。我們的英雄是牧師,是教士皮埃爾(Pierre),或者是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伊本·赫勒敦對和平的看法與我們相反。也許和平是一筆珍貴的財富,因為它能夠讓人們生活富足,令人精神放松,讓知識得以傳播。但它的代價是讓人類天生殘忍的性格撤防,是在實行綏靖政策的國家權(quán)力下喪失英雄氣概。這就是悲劇之所在。和平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產(chǎn)生了無法避免的結(jié)果:當絕大多數(shù)人在物質(zhì)上和道德思想上都無能為力時,極少數(shù)人用暴力統(tǒng)治國家,控制絕大多數(shù)人,就成為必要。民眾能感受到由此帶來的甜蜜生活,國家精英和有文化的人也不例外;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這意味著那些帶來這種甜蜜生活的極少數(shù)人極端殘暴。和平其實是一種暴政的結(jié)果。
如此不同的想法帶來的沖擊對歷史學家來說卻是一種神奇的意外收獲,因為,思考一下,這種想法確實能展現(xiàn)出不一樣的時代和一種不一樣的歷史,只要我們拋開自己曾確信無疑的成見。然而不幸的是,這種不一樣的歷史廣闊無邊。實際上,在伊本·赫勒敦詳細闡釋歷史和國家的理論中,他描述了我名之為“帝國時代”的概念,這個時代包含了一個人類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階段(還包含原始文獻資料),即我們所處的時代和工業(yè)革命之前的最后幾個世紀。2 000年來,人類一半以上的經(jīng)歷就像是伊本·赫勒敦歸納理論的實證。而在所有的伊斯蘭歷史學家或中世紀的歷史學家中,只有伊本·赫勒敦提出了這個概念。而我正是要把本書敬獻給這位難得的天才,因此,本書講述的是帝國的歷史;或者,更確切地說,它本應(yīng)該是一本講述帝國歷史的書,但限于篇幅以及我個人的能力,我把本書的主題限定為探討我們當今時代不同于帝國時代的最根本原因,也就是說,正如我們剛才看到的,它們施行和平與暴力的方式。
伊本·赫勒敦1332年出身于突尼斯的一個安達盧西亞大家族。這個大家族有著也門血統(tǒng),因基督教“再征服運動”被逐出了西班牙。就像好幾個世代以來的先輩一樣,伊本·赫勒敦作為秘書、使節(jié)、大臣為馬格里布(Maghreb)的王子們服務(wù),直到45歲。當時他猝然終結(jié)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致力于一部通史的寫作—《殷鑒書》 a。該書著名的緒論部分《歷史緒論》(Muqaddima)講述了國家和社會形成與滅亡的規(guī)律。1382年,伊本·赫勒敦定居開羅。從那時開始到1406年去世,他一直在寫作,讓這種對于人類文明極具原創(chuàng)性的解讀流傳了下來。
如今伊本·赫勒敦被公認為中世紀和伊斯蘭世界最偉大的歷史學家。這不是因為他像實證主義歷史學家希望的那樣提供了許多新的文獻資料,恰恰相反,在涉及3世紀至6世紀伊斯蘭帝國鼎盛時期的古老事件時,他依據(jù)的是前人的編年史。但是他對于這些材料進行了刪減,將它們進行新的排列組合,使之呈現(xiàn)出在他之前聞所未聞的驚人視角和歷史景觀。在《歷史緒論》中,他在政治著述、社會力量的發(fā)展、經(jīng)濟生產(chǎn)和文化生產(chǎn)之間建立起來的聯(lián)系,在啟蒙時代和19世紀的歐洲思潮涌現(xiàn)之前是史無前例的。
確切地說,作為研究歷史和權(quán)力的哲學大家,伊本·赫勒敦是唯一一位非歐裔人士,而其他所有人,包括修昔底德、波利比阿、馬基雅維利、孟德斯鳩、馬克思以及托克維爾,都屬于或依附于西方世界。稱頌阿拉伯時代安達盧西亞的精美典雅和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榮華在今天已經(jīng)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可惜的是,人們在說起它時總是無法擺脫所謂政治正確的空洞修辭。而現(xiàn)在,一個真正的挑戰(zhàn)擺在人們面前,這就是一個終將無比真實的安達盧西亞神話,一位具有絕無僅有氣魄的阿拉伯思想家。我們能夠看重他,傾聽他說話,借助他思想的光芒去讀懂我們自己的這個社會嗎?西方世界能夠中止自己專斷的話語,去傾聽另一種聲音,一種將其視為根據(jù)的聲音嗎?是否有一剎那,西方世界能夠考慮到自己并非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是人類奇遇的共同主題?西方世界是否能夠暫時放下闡釋歷史的責任,而傾聽一下這來自遙遠的伊斯蘭世界的聲音?正如我們將會看到的,它遙遠卻又驚人地親切。
這無疑就是本書的重中之重。第二個關(guān)鍵點是讓人們接受我自己大膽的冒險,允許我大膽地越過自己熟悉的領(lǐng)域。人們會發(fā)現(xiàn),下面這些篇幅不算長的文字卻類似于一部世界簡史。這就獲得了一種自由,而通常情況下歷史學家不會允許享有這種自由。a這里我將再一次以伊本·赫勒敦為依據(jù)。伊本·赫勒敦寫作是為了什么呢?我們總是把伊本·赫勒敦與馬基雅維利進行比較:馬基雅維利寫作是為了重新掌握權(quán)力,或者制定一些規(guī)則以便于行使權(quán)力;伊本·赫勒敦寫作是因為他已經(jīng)離開了權(quán)力,而且沒有打算再回去。他說,自己當時受到了“啟迪”,正是在他離開政壇的那天,得出了對政治游戲的殘酷認識。他演完這出戲后,人們斷言,他在他們看來不是明智的執(zhí)政者;對于現(xiàn)實的不解和否認是權(quán)力耗損和丟失以及掌權(quán)者逐漸失勢和最終失敗的運作機制的一部分。與之相反,尚未放棄權(quán)力和行動的人不具有清醒的頭腦。毫無疑問,伊本·赫勒敦屬于歷史上富有洞見的失敗者,雷蒙·阿隆把克勞塞維茨、馬基雅維利和托克維爾都列為此類。然而,伊本·赫勒敦與其他所有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不會給自己的思想賦予一個計劃好的圖景,一種政治的考量。
但是,政治真相只掌握在那些已經(jīng)放棄利用它或那些并不具備政治能力運用它的人手中,這又有何用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只有一個答案:伊本·赫勒敦撰寫歷史著述的目的是看透上帝的用意。盡管《殷鑒書》采用了一整套理性主義的推理方法,它實際上是一部關(guān)于末世論的著作,一部探究逼近的世界末日的著作。在這部書中,所有的文字喚起的是對死尸成堆的殺戮的恐懼:當然首先是鼠疫,它會始終如一地伴隨伊本·赫勒敦的一生,從突尼斯(他父親在突尼斯患鼠疫而死)到開羅(他臨終時開羅遭到鼠疫的蹂躪);帖木兒帝國(Timourides)及其尸骨遍野的山頭,在蒙古人的大屠殺過后一個世紀暫時的平靜(人們曾以為平靜將會持續(xù))中再生出植被;偉大的民族因政治而滅亡,今天是柏柏爾人,明天可能就是土耳其人(突厥人)。自諾亞以來,已過去了2 000年:第一個千年是猶太教的千年,從亞伯拉罕到神殿被毀;第二個千年是羅馬和基督教的千年,從神殿重建到穆罕默德。第三個千年很有可能是最后一個千年,是伊斯蘭教的千年,而它即將結(jié)束。伊本·赫勒敦重述了世界歷史,就好像上帝在今后不久的審判日也會這般為世界做總結(jié)一樣。
我既沒有如此的雄心壯志,也沒有這樣的靈感,而且生活的時代更不富有戲劇性。但是相反,我決定要讓自己觸碰到這些人類歷史上巨大裂隙的邊緣,這些巨大的裂隙打亂了人類歷史的進程,無論好與壞。我們所謂的“現(xiàn)代歷史”已經(jīng)伴隨著工業(yè)革命和政治革命行進了兩個世紀,并在我們眼前完結(jié)。在“現(xiàn)代歷史”完結(jié)產(chǎn)生的各種后果之中,有兩個比較有利的后果使得寫作本書成為可能:第一個是伊本·赫勒敦重新找回了一種合情合理的寫作,而一般情況下,西方歷史,尤其是最近兩個世紀的現(xiàn)代歷史,不容他如此寫作。第二個與第一個有關(guān),它指的是我們出生的這一“現(xiàn)代”時代陷于衰竭,其得失輸贏、其斗爭的消失以及其話語的衰退也是一種“揭示”(用希臘語說),是一種“世界末日論”。這種揭示給予我們疲憊的眼睛一種新的視角,可以借此來探索歷史的奧妙。在探索研究結(jié)束的時候,我希望我們能對我們這個現(xiàn)代社會具備的一切不同尋常的也可能是曇花一現(xiàn)的東西做出評估或考量。
目錄
中譯本序(常紹民) / III
導 言
伊本·赫勒敦與帝國的和平主義
一種經(jīng)濟理論
伊本·赫勒敦的理論不適用于西方
帝國的兩千年
有人定居的大河流域
多民族混居的帝國
帝國的孤獨寂寞
第一章 帝國的誕生與奠基(公元前400—公元200年)
亞述利亞
阿契美尼德王朝治下的波斯
希臘人,勝利的蠻族
亞歷山大大帝和希臘化世界
羅馬
漢代的中國
第二章 思想上對暴力的排斥(200—750年)
帝國的中斷
流行病
快速富裕
羅馬帝國難以逾越的障礙
中國地方化的波瀾
意識形態(tài)去軍事化
唐:真正的華夏王朝
怛羅斯戰(zhàn)役及與突厥人的分離
羅馬帝國的覆滅
佛教和基督教致使帝國衰弱?
拜占庭帝國和伊斯蘭教的斗爭
中國國家政權(quán)對佛教的排斥
第三章 吸納了突厥武力的伊斯蘭世界(750—1200年) 伊斯蘭世界,動蕩不安的部落力量
混亂的阿拔斯帝國(750—1000年)
突厥人的鼎盛與衰落(1000—1200年)
唐朝(750—900年)的終結(jié)
宋朝(960—1276年)的奇跡
第四章 蒙古人、鼠疫和中東的衰落(1200—1500年)
蒙古人統(tǒng)治下的中國(1215—1368年)
作為伊斯蘭國家的帖木兒帝國
帖木兒帝國進行的預防性根除手段
印度,伊斯蘭教的征服歷程(1200—1400年)
明代(1368—1644年)的中國
日本海盜時期
第五章 帝國治下的印度、中國和英國(1500—1800年)
印度的軍事根基:阿富汗人、突厥人、伊朗人、 拉杰普特 人
阿克巴與奧朗則布的對比
莫臥兒帝國:財富的流通
東印度公司,最后的伊斯蘭帝國
帝國文化分裂的平衡:清代的中國
結(jié) 語
與其他帝國相比,伊斯蘭國家是否更少排斥暴力?
伊斯蘭國家,完美的帝制;蛞帘·赫勒敦的理論
誕生于伊斯蘭國家的原因
那些我們未談及的人
歐洲情況如何呢?
混亂與法律
何處再尋馬克斯·韋伯
定居的世界
城市化、教育化、老齡化
全球化、全球定居化
帝國的復辟?
對伊斯蘭運動現(xiàn)狀的思考
致 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