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的是改革開放后,在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傳媒環(huán)境日趨多元化的情形下的中國當代文學生態(tài)。不同于此前的“十七年文學”和文革文學濃烈的政治色彩,四十年來中國當代文學受到從西方涌入的各種文化思潮的沖擊,其自身已步入一個“多元雜語時代”,又在資本的運作和以出版、廣播、電視、電影為主導的大眾傳媒的引領下,蔓延至生活的各個領域。在這個過程中,文學本身的走向亦發(fā)生了變化,與傳統文學發(fā)展路數分道揚鑣。這種變化導致了“文學”的重新定義及文學在社會生活中的重建,作者試圖勾勒的便是這一轉型時期的文學發(fā)展圖景。
本書重點敘述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文學本身的一“縮”一“脹”: “縮”指的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位置日益邊緣化,文學已經很難借助自身的力量或業(yè)內人士的運作引發(fā)社會的關注,創(chuàng)造合理的收益;“脹”則指的是文學因素藉由大眾傳媒、出版、影視、廣告等主流媒體的運作,外擴至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這種變化導致了“文學”的重新定義,以及文學在社會生活的重建,從傳統文學的定格化,到網絡文學的崛起與演變,再到整個社會文化背景的變化,新的文學需要新的描述與新的研究,它是如何生成與轉型,又有何種的生機與困境。本書嘗試勾勒這一轉型時期的圖景。
楊早,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話題》系列主編,閱讀鄰居讀書會創(chuàng)始人之一,“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近年主要關注中國近現代輿論史與文化史、當代文化研究等。
曾發(fā)表《京滬白話報:啟蒙的兩種路向》《五四時期北大學生刊物比較》《評價于丹:學術規(guī)范還是傳播法則?》《新世紀文學:困境與生機》等論文,著有《紙墨勾當》《野史記》《說史記》《清末民初北京輿論環(huán)境與新文化的登場》《民國了》,編有“話題”年度系列(2005-2014)、《沈從文集》、《汪曾祺集》、《六十年與六十部:共和國文學檔案》等,譯著有《合肥四姊妹》。
騎士怎樣變成劇團:
——傳媒時代的文學重生(代序)
騎士與劇團:蹩腳的寓言
欲望的反噬:結局早已注定
高原與高峰:遺產或債務
膨脹與狂歡:碎片化與分眾化
引言:文化轉型與文學重生
——分期與征候式人物
第一章 社會轉型期的文學震蕩
第一節(jié) 向市場經濟轉型中的文學現象
第二節(jié) 海外文藝與文化思潮的沖擊
第三節(jié) 眾聲喧嘩:思想大論爭
第四節(jié) 從中心走向邊緣
第二章 世紀末:邊界的探索
第一節(jié) “新”字號小說的浪潮
第二節(jié) 王朔:《頑主》承載時代情緒
第三節(jié) 王小波:《黃金時代》引入“狂歡傳統
第四節(jié) 陳忠實:《白鹿原》展現”民族秘史
第五節(jié)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英雄情結
第三章 新世紀的鐘聲:終結與重生
第一節(jié) 新世紀文學:傳媒時代的困境與生機
第二節(jié) “莫言獲‘諾獎”’的八個關鍵詞
第三節(jié) 逃離中的陷落:網絡小說體制中的資本元素影響
第四節(jié) 回響:晚清小說與網絡小說異同辨
第四章 寓文于樂:文學元素的外擴與滲透
第一節(jié) 評價于丹:學術規(guī)范還是傳播法則?
第二節(jié) 《色,戒》引發(fā)的文化震蕩
第三節(jié) “話題電影”在中國的興起與出路
第四節(jié) 城市娛樂:顯形與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