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首之邀》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小說大師納博科夫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如同一出監(jiān)獄版“楚門的世界”。主人公辛辛納特斯被判處死刑,在監(jiān)獄里等待行刑日期最后確定的過程中,一邊忍受著死之將至的痛苦煎熬,一邊又身不由己地淪為一場滑稽鬧劇的主角。監(jiān)獄長、囚友、看守、行刑者、親人、愛人,似真卻假,囚室、要塞、行刑廣場竟是演出的道具,死亡遲遲不至,希望若有似無。小說中光怪陸離且滑稽可笑的場面讓人目不暇接。它展示了非理性世界的幻象,卻在荒誕背后藏著令人背脊發(fā)涼的暗黑日常。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就像每一個瘋子自以為是上帝一樣,我們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會死的。”
★ 監(jiān)獄版“楚門的世界”,卡夫卡式荒誕故事
★ 無辜小人物淪為滑稽鬧劇主角
★ 困于時間之獄,等待姍姍來遲的死亡
作為二十世紀公認的杰出小說家和文體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作品對英文文學乃至世界文學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凹{博科夫精選集II”精選五部納博科夫代表作,其中不乏市面上難以尋見、讀者翹首以盼的期待之書。
五部作品皆為納博科夫的早年創(chuàng)作,從中可以看到一個文字煉金術士的成長:處女作《瑪麗》懷念故國與初戀;《防守》以解剖刀般的精準描繪一位瘋狂的象棋天才;《眼睛》用“間諜”題材挑戰(zhàn)小說技法;《絕望》則玩轉“元小說”,主人公頗有后期《洛麗塔》中亨伯特的影子;《斬首之邀》是一部光怪陸離的超現實黑色寓言。透過跨越十年的五部杰作,可以看到年輕的納博科夫如何進行“風格練習”和寫作探索,從早年天然敏銳的感受力和細膩的書寫,到后期對結構和文體的自如掌控,逐漸構建出獨一無二的小說宇宙。
《斬首之邀》是納博科夫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如同一出監(jiān)獄版“楚門的世界”。主人公辛辛納特斯被判處死刑,在監(jiān)獄里等待行刑日期最后確定的過程中,一邊忍受著死之將至的痛苦煎熬,一邊又身不由己地淪為一場滑稽鬧劇的主角。監(jiān)獄長、囚友、看守、行刑者、親人、愛人,似真卻假,囚室、要塞、行刑廣場竟是演出的道具,死亡遲遲不至,希望若有似無。小說中光怪陸離且滑稽可笑的場面讓人目不暇接。它展示了非理性世界的幻象,卻在荒誕背后藏著令人背脊發(fā)涼的暗黑日常。
歡迎來到納博科夫的小說世界。如果文字能喚起至純的感官享受,那么舍此無它。
前言
這部小說的俄文原名為Priglashenie na kazn’ [注:用拉丁字母轉寫的俄文,《處決之邀》]。我本來會建議英譯名用Invitation to an Execution[注:英文,《處決之邀》],盡管重復的后綴讀來并不順暢;但另一方面,Priglashenie na otsechenie golov. [注:用拉丁字母轉寫的俄文,《砍頭之邀》](Invitation to a Decapitation)倒是我用母語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因為同樣有讀來磕磕巴巴的問題[注:兼指Priglashenie na otsechenie golov和Invitation to a Decapitation兩者都有重復后綴的問題],所以我也沒有采用[注:暗含“于是有了目前的英文書名Invitation to a Beheading(《斬首之邀》)”]。
俄文原著是四分之一世紀前我在柏林寫成的,我在兩種制度下看到的是同一出愚蠢野蠻的鬧劇,這一事實是否對本書產生任何影響,我?guī)缀鯊奈纯紤]過,優(yōu)秀的讀者也不必深究。
Priglashenie na kazn’起初在巴黎一家俄羅斯移民雜志《現代紀事》上連載,后來,一九三八年由同一城市的書籍之家出版社出版。移民評論家們頗感困惑,但喜歡它。他們自認為在書中發(fā)現了“卡夫卡式”的格調,殊不知我根本不懂德文,對現代德語文學一無所知,也從未讀過卡夫卡作品的任何法文或英文譯本。毫無疑問,這本書和我的早期作品(或后來的《庶出的標志》之間確有某些風格上的聯系,但與《城堡》或《判決》之間并無任何聯系。在我的文學批評概念中,沒有心靈類同的地位。但是,如果我確實需要選擇一個同類心靈,我肯定會選擇那位偉大的藝術家,而不選喬??赫??奧威爾或其他圖解思想的流行作家和政論小說作家。順便提一句,我永遠無法理解,為什么我每出一本書,評論家們總是忙不迭地尋找多少有些名氣的作家,以便進行充滿熱情的比較。三十年來,他們擲向我的名字有(僅列舉這些無害投射物中的幾個)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喬伊斯、伏爾泰、薩德、司湯達、巴爾扎克、拜倫、比爾博姆、普魯斯特、克萊斯特、馬卡爾??馬林斯基、瑪麗??麥卡錫、梅瑞狄斯(!)、塞萬提斯、查理??卓別林、紫式部、普希金、羅斯金,甚至塞巴斯蒂安??奈特。但是,有一位作家的名字從未被提及—我必須滿懷感激地承認,在我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時,他是對我產生過影響的惟一作家,就是那位憂郁、夸張、智慧、詼諧、神秘、非?蓯鄣钠ぐ??德拉朗德,不過這個名字是我杜撰出來的。
如果有一天我編一本釋義詞典,需要用一些單詞來做條目,有一個備受珍視的詞條將是“在翻譯過程中對自己的作品進行節(jié)略、擴充,或進行主動修改或被動更改,以達到事后提高作品質量的目的”。一般說來,這樣做的愿望與原著和譯文誕生的時間間隔長短成正比增長。但是,當我的兒子讓我檢查這本書的譯文時,當我在多年之后不得不重新閱讀俄文原文時,我欣慰地發(fā)現,我無須與創(chuàng)造性修改這個惡魔進行搏斗。我在一九三五年使用的俄語用語所體現的某種幻象已經得到精當的表達,譯成英文只要做些一般性的校正就可以了,因為要達到清晰的目標,英文不像俄文那樣復雜,使用那么多令人震驚的固定成分。事實證明,我的兒子是一個十分合適的譯者,我們商定了一個原則,忠于原著是第一位的,無論結果會是多么怪誕。學究萬歲,讓那些認為只要把“精神”譯出來(措詞可任其自由游蕩,幼稚、粗俗亦無妨,比如在莫斯科的郊外,莎士比亞再次被逼扮演國王的鬼魂)便萬事大吉的傻瓜們見鬼去吧。
我喜愛的作家(1768—1849)[注:原文如此]。有一次談及一部現在已被徹底遺忘的小說時說:“他為全民寫作,他擁有一切表現手段。他給孩子們帶來歡笑,讓女人顫抖,他使世上的男人如同獲得拯救一般覺得眩暈,叫從不做夢的人做夢!薄稊厥字凡皇沁@種小說。它是自拉自娛的小提琴。世俗之人會認為是在玩弄技巧。老人們會匆忙避之,轉而閱讀地域性傳奇故事和公眾人物傳記。愛好俱樂部活動的女人不會覺得興奮刺激。心存淫穢者會在小埃米身上看到小洛麗塔的影子。維也納巫醫(yī)的門徒們沉溺于共罪和漸進式教育的畸形世界中,會對它發(fā)出暗笑。但是(正如《關于影子的演講》的作者論及另一種燈光時所說),我知道有些讀者會跳起來,怒發(fā)沖冠。
亞利桑那州橡樹溪峽谷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
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杰出小說家和文體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納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后,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
一九四〇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韋爾斯利、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zhí)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的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志》《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并引發(fā)爭議。
一九六一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