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大歷史”之視野,縷析14世紀以來世界大變動的路徑,審視資本主義興起時的社會經濟與經營模式及其在各國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中的演化,著重敘述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以及資本主義思想體系的形成過程,探討了中國社會的性質及今后的發(fā)展方向。
作者詳細敘述了威尼斯、荷蘭、英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和俄國資本主義興起時的社會組織、經濟與經營模式,探究了資本主義思想體系的構成,預測了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趨向。
黃仁宇(1918—2000),生于湖南長沙,1936年入天津南開大學電機工程系就讀。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先在長沙《抗日戰(zhàn)報》工作,后來進入國民黨成都中央軍校,1950年退伍。 其后赴美攻讀歷史,先后獲學士(1954)、碩士(1957)、博士(1964)學位。曾任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副教授(1967)、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1970)、紐約州立大學New Paltz分校副教授、教授(1967—1980)。曾至英國劍橋協(xié)助李約瑟搜集整理研究有關《中國科學與文明》的材料(1972—1973)。參與《明代名人傳》的編寫工作(1972—1973)及《劍橋中國史》的集體研究工作(1979)。
第一章 問題的重心
第二章 威尼斯
第三章 荷蘭
第四章 英國
第五章 資本主義思想體系之形成
第六章 美國、日本和德國
第七章 法國大革命、俄國的十月革命和中國的長期革命
第八章 總結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