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就歷代對于考試制度創(chuàng)制及沿革之經(jīng)過,至其利弊得失之所在,亦以公平客觀態(tài)度予以評論,供研究人士參考。
《中國考試制度史》,科舉制度曾被當做封建糟粕,受到過猛烈的批判——“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之四百六十余人也!比欢,西方人卻認為它是一種□公正的選拔方法,并在其影響下產(chǎn)生了現(xiàn)代文官制度,贊譽它為“中國第五大發(fā)明”。我們該如何看待科舉制度呢?早在上個世紀初,鄧嗣禹先生就給了一個很好的答案!吨袊荚囍贫仁贰愤@本書通過對大量史料列舉分析,形象生動地展示了“科舉制”在中國產(chǎn)生、發(fā)展、繁榮、衰弱、消亡的歷史。有橫向的各朝考試制度詳盡史料分析,也有縱向的歷史沿革描述,更有對歷代考試制度進行了得失略評,深入淺出,理性而客觀。而□實的文風、超出于時代的獨特歷史視角,更能讓大家領略到鄧先生學貫中西的史學大家風范。
編輯大意
□□章 弁言
第二章 周代的選士制度
□□節(jié) 周代的鄉(xiāng)舉里選
第二節(jié) 周代的學校
第三章 漢代的選士制度
□□節(jié) 漢代的察舉
第二節(jié) 漢代的學校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的選士制度
□□節(jié) 魏晉的九品中正制
第二節(jié) 魏晉南北朝的諸科策士
第三節(jié) 魏晉南北朝的學校
第五章 隋唐的考試制度
□□節(jié) 隋唐的科舉
第二節(jié) 隋唐時代與科舉有關的教育制度
第六章 宋代的考試制度
□□節(jié) 宋代的科舉
第二節(jié) 宋代與科舉有關的教育制度
第三節(jié) 遼金兩國的科舉制度
第七章 元代的考試制度
□□節(jié) 元代的科舉
第二節(jié) 元代與科舉有關的教育制度
第八章 明代的考試制度
□□節(jié) 明代的科舉
第二節(jié) 明代學校和科舉相輔而行的制度
第九章 清代的考試制度
□□節(jié) 清代的科舉
第二節(jié) 清代學校和科舉相輔而行的制度
索引
《中國考試制度史》□□章
弁言
一國的大政,不外“用人”和“行政”二者。行政的良窳,全看用人的當否;而用人的標準,舍公□的考試制度以外,更沒有再好的方法?荚囍贫仁俏覈糯酢醯闹贫龋湟娭诮(jīng)史的,首推《尚書》,如《虞書》載:四岳舉鯀治水,帝曰:“異哉!試可乃已!庇炙脑琅e舜嗣位,帝曰:“我其試哉!”及舜歷試諸難,帝曰:“格汝舜,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贝藢崬榭荚囍贫鹊臑E觴。三代之治,以周代舉士的典則較為完備,如《周官》大司徒以鄉(xiāng)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是以德行道藝教之于□素,而后貢舉之于王廷。自漢代察舉制興,科目較多,左雄改制以后,考試制度的雛型也就具備了。隋唐以降,科舉代興,于是政府所挾以甄拔人事的方法,不得不出于考試一途。歷宋、元、明、清,承襲歷代已有的基礎,加以不斷的改進,故考試制度更日趨嚴密。自童試、鄉(xiāng)試、會試,以至于殿試,形成一貫的體系,實有長足進展的趨勢。推究當時舉行考試的作用,多為鞏固君權,羈縻多士,徒務形式上的整齊嚴肅,而對于作育人才的真正目的,反置之不問,以致學校為科舉所奪,學術為制藝所蔽,考試制度原以甄拔人才為目的,結(jié)果反變?yōu)殄d蔽人才和敗壞人才的工具,叢弊積垢,遂激成清末廢止科舉運動,其流弊實不在考試制度的本身。我們推究考試制度所以能保持悠久的歷史和不朽的價值,其原因則基于自由競爭,則無由行私;憑才取士,則無法幸致;而且可以泯除貧富階級的限制,使□民得以參加政治,允符民主政治的真諦,形成大一統(tǒng)的政治,故以考試為選拔人才的權衡,究不失為公正□允的法則。彼歐美日本各國都一致仿效實行,已成為世界上顛撲不破的優(yōu)良法制,這實在是我先民創(chuàng)造的文化遺產(chǎn),在世界政治制度史上具有莫大的貢獻。
國父孫中山先生以天縱之圣,首先發(fā)現(xiàn)中國政治制度之有考試獨立權,乃創(chuàng)立五權學說,以歐美現(xiàn)行的三權——行政、立法、司法,加上我國固有的二權——考試、監(jiān)察,成為“五權□□”。融中匯外,酌古準今?實為二十世紀政治史上的□大發(fā)明。較之法儒孟德斯鳩(BarondelaBredeetdeMontegyulenCharlesLouisdeSecondat1689-1755)的三權分立學說,益臻充實而杜絕其弊端。蓋世界政治學說的發(fā)展,中國遠較歐美為邁進。歐美所注重的是“法”,由行政權的分工,而發(fā)展為立法、司法二權;中國所注重的是“人”,由行政權的分工,而發(fā)展為考試、監(jiān)察二權。中國重在“人”,由“人治”而有堯舜禹湯文武之盛;然而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善政無以為繼,其弊端即在失去“法治”的準繩。歐美重在“法”,由“法治”而有分工合作互相制衡之美;然而議會強橫,莫衷一是,良法有時而窮,其弊端即在失去“人治”的運用。國父高瞻遠矚,體大思精,以行政權為中心,融合中西兩大致制的精神,以中國考試、監(jiān)察的“人治”,補歐美行政、立法、司法的“法治”的不足,補偏救弊,成為完美的政治組織。故對于國家政治的設施,毅然主張厲行考試制度,以期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并于其所手訂之建國大綱中,有“凡候選及任命官員,無論中央及地方,皆須經(jīng)中央考試銓定資格者乃可”的規(guī)定;以及中國國民黨□□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對內(nèi)政策,有“厲行考試制度,以救選舉制度之窮”的決議,以免入主出奴之弊,而收選賢與能之效,真知灼見,遺訓昭然,誠所謂“放之四海而皆準,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了。
現(xiàn)行□□依照中山先生教導,特于第八十五條明白規(guī)定:“公務人員之選拔,應實行公開競爭之考試制度;并應按省區(qū)規(guī)定名額,分區(qū)舉行考試;非經(jīng)考試及格者,不得任用!惫市袘椇,考試院的職責,益形重大,如何才能盡□□上所賦予的職責?實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又歷代選士之制,可得言者:其初取自學校,其后分于科舉,再后學?婆e趨于合流,又后科舉學;幋鎻U,□后則二者聯(lián)為一貫。漢之甲科,實因?qū)W校而起;唐之生徒,則與科舉并進;宋代曾寵科舉,專以學校進身;或科舉與學校并行,而應考人必由學校送考;明、清兩代,名為專以科舉取士,實則科舉與學校合為一途。其舉人以下,為學校制;舉人以上,為科舉制。五貢——恩、拔、歲、優(yōu)、副貢——之設,乃指貢于太舉讀書而言。名為科舉取士,實則學校選生。降及末流,學校有名無實,群趨于科舉的一途,乃有罷科舉與學校的事件發(fā)生。在過去一千多年當中,科舉和學校,相成相毀,相禪相遞,科舉因?qū)W校而起,因?qū)W校而廢。而梁任公氏認為“科舉合于學校,則人才盛;科舉離于學校,則人才衰:有科舉,無學校,則人才亡!逼溟g盈虛消長之跡,息息相關,宛如一體的兩面,有不可分割的趨勢。今欲研究歷代考試制度,即不可不知與科舉一而二、二而一的學校關系。
古人云:“以古為鑒,可知興替!庇衷疲骸扒笆虏煌笫轮畮。”爰將我國歷代考試制度,以及與考試制度有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