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點:
一、博學貫通,集中歸一。
二、詳明背景,深探因果。
三、精到解析,思徹古今。
四、片言居要,警句生輝。
2016年4月,三蘇祠修繕后新開館,我曾以一首小詞《蝶戀花》致賀:
奕奕紗觳容豈小。坡潁而還,文化光芒繞。千載讀書人未少,華章飛舞芬芳草。世界仰瞻人滿道,堂殿新輝,萬紫千紅笑。霄漢驚雷聲不悄,振聾發(fā)聵驅煩惱。
因為2005年中國蘇軾研究學會遷址眉山三蘇祠時,我曾喜賦《蝶戀花》并用坡詞“花褪殘紅青杏小”韻,故此詞復用前韻;而在2017年11月賀眉山第八屆東坡文化節(jié)時又再用前韻。
這首詞的上片幾句話,是我近年來積壓于心的一點情愫,忍不住沖口而出。清代后期一位名聲很大的書法家,在樂山留下一副對聯(lián),其上聯(lián)以輕蔑的口氣問道:“江上此臺高,自坡潁而還,千載讀書人幾個?”對嘉眉地區(qū)從宋至今的文化狀態(tài)這么看,在當時就不夠全面,在今天就更不符合事實了。所以,我大聲地回答:“千載讀書人未少,華章飛舞芬芳草。”
遠的不說,我相信會有人研究的。自從1980年9月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在眉山成立并召開首屆學術研討會以來,在眉山市委市政府的領導關懷下,由眉山與全國各地協(xié)同組辦的大型蘇學研討會已有數(shù)十次。在此過程中,眉山的文化學者研究隊伍穩(wěn)步地充實壯大,研究領域與時俱進地擴展拓新,研究成果量與質都不斷提高。特別是2017年1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之后,眉山人在弘揚三蘇文化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方向、目標、任務、方法等方面,都有著新的認識和體會,隨之更有新的舉措和努力。我說“華章飛舞芬芳草”,當然首先是指眉山學人的琳瑯滿目的著作,我曾對一些媒體說:眉山是全國三蘇文化研究的重鎮(zhèn)之一。想靈活一點,這句話的意象,也是我對嘉眉地區(qū)當代文化建設成就的感受。
與眉山文化界的朋友交往快四十年了。我的總體感受是如坐春風,獲益匪淺。這是一個朝氣蓬勃的群體,各有鮮明個性,又各有獨特文風。但使我最感親切的是他們那由眉山地理歷史文化的熏陶積淀而來的東坡式的靈氣與情韻。王勃說“人杰地靈”,孔子說“里仁為美”。人與他所處的環(huán)境不可分�,F(xiàn)代傳記學研究明確認為:天才只誕生于各自的特定環(huán)境,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在美的事物包圍中長大的。東坡故里的美的濡染,體現(xiàn)在他們學習鉆研三蘇文化遺產中那種昂揚的傳承鄉(xiāng)邦文化的激情、勇于擔當?shù)臅r代責任感和文化自覺性,尤為使我欽佩。
幾個月前,熊朝東先生告訴我,他的這本新書已完稿,希望我能為之作序。雖然我年過八旬,身體有各種毛病,家里和社會上又還有些推脫不掉的事務,但我?guī)缀醪患偎妓骶屯饬�。其一,是他�?zhí)著的鉆研精神和勤奮作風確實使我感動;其二,是我心存愧疚。他已經(jīng)出版了有關三蘇文化的著作十余部,現(xiàn)在還馬不停蹄地投入新時期東坡研究的項目,獻上新的成果,真使我油然生敬。在多年的接觸中,出于他的誠懇心意所希望于我的事,皆未如約。比如:很久以前,他想約我共治蘇詞,因我在學校的教學科研任務繁重,處境困難,無法應允。他把百萬字的《大寫三蘇>巨著贈我,希望我寫點評議文字,而我因老伴癌癥手術加上其他病,諸事干擾,后來竟未能執(zhí)筆。凡此,我都一直愧疚于心�!墩撜Z·學而》:“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想到這些便覺得此事既是我義不容辭應當做的,也是歷史提供給我的絕好的學習機會,沒有理由不同意。
熊朝東,東坡故鄉(xiāng)人。1970年入伍,服役于航空兵原25師。1977年退役,先后供職于宣傳部門、報社,從事新聞工作三十余年。先后榮獲眉山縣(現(xiàn)眉山市東坡區(qū))、眉山市“有突出貢獻的拔尖人才”稱號。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常務理事。
主要著作:《蘇東坡傳奇》(再版兩次)、《悠悠鄉(xiāng)情》《蘇軾詞選析》《熊朝東散文》《明月幾時有》(再版一次)、《芳草天涯路》(獲巴金文學院文學獎)、《蘇東坡養(yǎng)生談》《眉山蘇轍》《****》(2013年入選國家重點公益性文化項目“農薄圖書”工程書目,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國家采購)、《大寫三蘇·上下冊》《蘇軾人生風范》(眉山市弘揚三蘇好家風“五個一”活動推薦讀書)、《密州出獵》。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引
第一章 蘇軾之名
第二章 家風傳承
第三章 受教父母
第四章 環(huán)境孕育
第五章 勤奮好學
第六章 名震京師
第七章 舉家人京
第八章 治政理念
第九章 民本思想
第十章 初仕鳳翔
第十一章 喪親之痛
第十二章 悲劇序幕
第十三章 情緣西湖
第十四章 萬古超然
第十五章 黃樓豐碑
第十六章 湖州驚魂
第十七章 烏臺詩案
第十八章 躬耕東坡
第十九章 一路行吟
第二十章 常州情結
第二十一章 五日登州
第二十二章 出入禁闥
第二十三章 不忘初心
第二十四章 高風亮節(jié)
第二十五章 突出重圍
第二十六章 蘇堤春曉
第二十七章 潁水寫真
第二十八章 煙花三月
第二十九章 山雨欲來
第三十章 定州戍邊
第三十一章 西湖秋色
第三十二章 痛失朝云
第三十三章 白鶴新居
第三十四章 走向完美
第三十五章 死必不墜
《千古第一文人:蘇東坡》:
但畢竟“天機不可泄”。伊太守連夜將天石硯量了尺寸,繪了圖,親手交托給他做侍衛(wèi)的侄兒說:,“你帶上這硯圖到端州找良工按尺寸復制一方,制好帶回,不得與外說,速去速回�!�
二十天后,兩方墨硯一模一樣地擺在伊太守面前,真假難分。于是,伊秉綬把真品藏入柜內,據(jù)為己有。然后,堂而皇之地把那個復制品送到官庫,鄭重其事地讓書吏筆錄其事:“此乃蘇文忠公之遺物,國寶也,宜珍藏之�!币詡洳樵儭�
不久,伊秉綬告老回到老家福建汀州,對東坡墨硯更加愛不釋手,親筆寫了“嘉慶五年修白鶴峰東坡故居得此硯于墨沼”,將字刻在硯底。又用一塊質地上等的酸棗木做了一個硯盒,請知己、著名的考古學家翁方綱考證并寫了“東坡先生德有鄰堂之硯,先生書名在,為惠州府伊公得之,蓋去先生寓此七百有五年。癸酉四月翁方綱銘”,刻于盒上。這方天石硯便成了伊家的傳家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方硯在寧化縣政府的倉庫里被發(fā)現(xiàn),后被移交給文化部門保藏,而留在惠州府衙官庫那塊復制品,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被收藏在廣東省博物館。那時,這兩方東坡墨硯,由于真假難分,一時眾說紛紜,成為一樁懸案。直到1961年,經(jīng)考古權威郭沫若鑒定,才確切認定寧化縣那一方東坡墨硯是真品——天石硯。
話說回來,程夫人與蘇洵有著相同的教學理念,當蘇軾學業(yè)達到一定程度后,她便教導蘇軾兄弟倆不能讀死書,死讀書,鼓勵他們走出書齋,學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治學精神。
游學,是古代讀書人特有的一種求學方式。游學可分為兩種。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主要表現(xiàn)在讀書人以所學之長而游說于諸侯,目的是以展示其才華學識來博取官職�!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異時諸侯并爭,厚招游學�!币矟M足了諸侯網(wǎng)羅人才的需要。后來,游學演變?yōu)樽x書人為增加學識,走出書齋,遠游異地,從師求學的主要途徑。同時,也便于讀書人豐富人生閱歷,加深對社會的了解,讀懂社會這部“無字書”。
由此可見,在當時,程夫人確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教育家”。
宋仁宗皇j右二年(1050),蘇軾兄弟倆已在眉山城西州學壽昌院劉巨(字微之)門下讀完了三年官學,完成了科舉應試的一整套規(guī)范化教育。用現(xiàn)在的教學標準衡量,也就是三年高中畢業(yè),取得了高考的資格。
已從少年向青年過渡的蘇軾,生命的活力在血液里迅猛擴張、沸騰,思維活躍,猶如奔騰的駿馬,急不可耐地馳向更加廣闊的天地。當他向母親程夫人提出要走出書齋,游學于家鄉(xiāng)的名山古剎時,程夫人開心地笑了,兒子已經(jīng)長大了,該走自己的路了。
蘇軾在母親程夫人的支持下,帶著弟弟蘇轍和同窗好友家勤國(字漢公)、家定國(字退翁)、家安國(字復禮)三兄弟,有生以來第一次走出家門,走出書齋,走向第一個游學目的地——城西八十華里外的古剎名寺棲云寺。這年蘇軾十六歲,蘇轍十三歲。
棲云寺,在隋唐時就享譽西蜀,與青城山道教圣地一道,被譽為西蜀佛道兩大奇景。棲云寺坐落在連鰲山上。這里是眉山與丹棱縣的交界處,四周群峰聳峙,山不高而水清,竹樹蔥蘢。在連綿百里的群峰中,相應聚集著五座山峰,每座山峰都酷似鰲頭,故稱“連鰲山”。棲云寺建于其中一座山峰。寺廟掩映在參天古柏之中,廟里終年香火旺盛,游人如織。廟里的住持覺悟和尚,不但精通佛學,而且深悟百家學說之精華,是位飽學之高僧,他的學識名氣遠播四方,常有千里之外的讀書人慕名前來拜師求學。
在這棲云寺,蘇軾兄弟與家氏三兄弟一住就是整整一年。他們在覺悟大師的指點下,潛心修學,早晚與大師“閉門書史叢,開口治亂根”,終日不倦�?梢哉f,這一年奠定了蘇軾儒家思想和政治信念的基礎,也使他在學業(yè)上有了一個飛躍,同時,還奠定了他獨具一格的書法風格基礎。至今,在棲云寺廢址旁的山腰上,還鮮活如初地留存著蘇軾當年所書“連鰲山”三個大如屋宇的擘窠大字。
現(xiàn)在,民間還流傳著關于蘇氏兄弟與家氏兄弟于連鰲聯(lián)句言志與蘇軾揮毫題字的精彩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