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日本文學鑒賞 斜陽 酗酒吸毒的弟弟直治疊印出中學、大學時代即早年的作者面影;決心為“戀愛與革命”而一往情深甚至孤注一擲的姐姐和子凸顯戰(zhàn)爭期間作者苦悶的精神世界;流行作家上原二郎可以說是戰(zhàn)后作者生態(tài)的翻版;而母親身上則隱約寄托著作者的貴族情懷和審美理想,也是作品中惟一穿過凄風苦雨的一縷溫馨的夕暉,亦即“斜陽”的象征或化身。 昭和文學不滅的金字塔!日本“無賴派”文學大師、毀滅美學一代宗師太宰治的代表作! 林少華先生傾力注譯,日漢對照,注釋詳盡! ★作品結(jié)構(gòu)跌宕起伏而又一氣流注,縱橫交錯而又渾融無間。筆調(diào)或溫婉細膩和風細雨,或昂揚激烈濁浪排空,不愧為大家手筆,堪稱“永恒的青春文學”,日本昭和文學不滅的金字塔! ★名家名譯,中日對照,注釋詳盡,頁碼標注,方便閱讀! ★《斜陽》是日本文學經(jīng)典讀本,由著名的日本文學翻譯家林少華先生傾情獻譯,行文達意傳神,流暢優(yōu)美。 ★采用中日對照形式,有助于讀者正確理解原文。 ★對文中的難詞、難句進行了假名標注以及詳盡解釋,帶你全方位讀懂日文原著! ★平裝+護封,日語學習者及文學愛好者的藏書之愛。 日本文學鑒賞系列: 《我是貓》 《心》 《哥兒》 《人的失格》 《斜陽》 《兩分銅幣》 《閣樓層里的散步者》 《陰獸》 《羅生門??地獄變》 《河童??侏儒警語》 《金閣寺》 《潮騷》 《起風了》 《蟹工船》 《春琴抄》 日漢對照全譯本! 日本經(jīng)典文學名著,日本文學愛好者的藏書之愛! 得魚而不忘筌 (代總序) 課內(nèi)課外,線上線下,作為外語教師,我強調(diào)最多的就是外文原著的大量閱讀,旨在讓學生在相關(guān)語境中掌握語匯、熟悉語法、打磨語感。就現(xiàn)實狀況而言,原著文本的大量閱讀,恰恰是外語專業(yè)本科生以至研究生的弱項。多數(shù)人感興趣的更是用于應(yīng)試的語法、慣用句型手冊和習題集之類。近年來,智能手機導致的碎片化閱讀進一步加劇了這種狀況。于是我強調(diào)得更多了,幾乎成了老生常談。好在老生常談也并非完全沒有效果——時有學生或年輕朋友直言相告:“老師,我也不是不想讀原著,奈何生詞太多,查也查不過來,讀一會兒就煩了,就困了。您可有什么好辦法?” 辦法總是有的。我告訴他們,作為過渡性、權(quán)宜性辦法,不妨先讀中外對照(對譯)讀本。眼珠一斜有譯文,約略下視有腳注,可免去不少查閱之苦。對方若是學日語的,我就索性毛遂自薦,推薦拙譯日漢對譯叢書,比如夏目漱石的《心》、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太宰治的《人的失格》、堀辰雄的《起風了》……你別說,還真有人言聽計從,乖乖買了,細細讀了,甚至反饋說“老師沒有忽悠我!”聽得我滿心歡喜。是啊,再怎么著,作為老師也不至于忽悠學生。嚴格地說,忽悠的時候也不是全然沒有,但事關(guān)專業(yè)學習,事關(guān)毛遂自薦,一分認真、一分良知、一分責任感總還是要有的。 其實,這也與我的個人學習經(jīng)歷有關(guān)。我在吉林大學外文系學日語的時候,作為過渡,就曾看過日漢對譯的書。記得像是商務(wù)印書館早年出的日語學習參考書,里面收有小林多喜二《黨生活者》等作品的對譯片段——如此過渡之后,開始看德永直《沒有太陽的街》等長篇小說原著,畢業(yè)前至少看了10 部。后來讀研期間又看了夏目漱石全集等大部頭。這樣風雨兼程看下來,感覺有兩個好處,一是單詞量明顯增加了。說世界上沒有我不知道的日語詞兒,那當然是不知天高地厚,純屬忽悠,但翻譯當中很少查辭典則絕非虛言。二是語感上來了。因為單詞和句式是在原著語境中記得的,所以它們一開始就已掙脫了辭典干巴巴的標準 釋義,而帶有種種樣樣的感性因素,比如色彩、溫度,比如氛圍、氣味,比如節(jié)奏、律動和喘息。記住的不是靜止的模板或圖片,而是鮮活的電影或視頻。挪用木心的說法,前者好比把魚拿到桌面上觀察,后者好比在水中觀察。又好比水草(木心用來比喻《紅樓夢》中的詩),“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倍簟胺旁谒小,自覺不自覺之間就感受到了語匯千變?nèi)f化的外延性、引申性及其微妙含義。遇到類似的場合,它們就會瞬間復(fù)蘇過來,主動拍腦門兒報到。因此,無論解題還是翻譯,就省去很多理性推導時間,信手拈來,絕塵而去。時覺文思泉涌,時聞珠落玉盤,時見妙筆生花。說絕對些,語感就是一切。 也是出于這一切身體驗,當年中國宇航出版社要我出幾本日漢對譯讀本時,我欣然答應(yīng)下來。不過起初并非齊刷刷正好10本。十幾年前的2008 年首批推出4 本:夏目漱石《哥兒》《心》、芥川龍之介《羅生門》《侏儒警語》。而后逐步增加6 本:江戶川亂步《陰獸》、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太宰治《人的失格》《斜陽》、堀辰雄《起風了》和谷崎潤一郎《春琴抄》。其中大多一版再版。接下去將有同是夏目漱石的《我是貓》、三島由紀夫的 《潮騷》《金閣寺》陸續(xù)送到大家手中。 下面簡單說明三點。 一、關(guān)于對象讀者 這套叢書設(shè)想中的讀者水平起點為三年級(大三)以上本科生和研究生,或者相當于這一水平的日語自學者。前面說了,主要是為直接閱讀原著文本提供過渡性用品。也就是說,下了這條擺渡小船,棄舟上岸,你就可以大踏步走進風光無限的原著閱讀天地了。 二、關(guān)于注釋 注釋條目是基于上面的對象讀者水平甄別選定的。我作為教書匠,1982 年從吉林大學研究生院畢業(yè),即從事日語教育,爾來38 年矣。最初幾年教的是精讀課,曾從一年級教到四年級,自以為大體熟悉大三大四學生的學力。這使得我在選擇注釋詞條時有了基本依據(jù)。釋義和語法術(shù)語主要來自《日漢大詞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年版)和《辭林21》(日本三省堂1993 年版),知識性詞條則更多借鑒了部分日文原著所附“注解”。亦多少夾帶我個人的體悟和理解。未必得當,僅供參考,斷非指南。尚希方家,有以教我。 三、關(guān)于翻譯 對譯,對照性翻譯。在本質(zhì)上,任何翻譯都是對譯,但作為一種體例的對譯本,又有其特殊要求:更要求準確性,即要和原文對得上。因此,在對譯本付梓之前我重新校對了一遍。不過總的說來改動不大。也就是說,沒有為了表層詞義的兩兩相對而刻意改為直譯。何況所選原著俱為文學名著,而大凡文學名著都離不開審美追求。這就要求譯文不能囿于表層詞義使之一一“對號入座”,而必須注重整體審美意象的重塑與再現(xiàn)。事關(guān)翻譯,我所以最為看重“審美忠實”,緣由亦在這里。前不久我還在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2020 級新生平臺課上就此老調(diào)重彈,同時增加了些許新調(diào):文學翻譯或可分為ABC 三個層次。A 得形忘 意,B 得意忘形,C 得意而不忘形。換言之,A 得筌忘魚,B 得魚忘筌,C 得魚而不忘筌。無須說,C 為最高層次。但這終究是一種原則,一個理想。作為實際操作者的我,既可能魚筌俱得,滿載而歸,又可能魚筌皆忘,兩手空空。抑或魚筌之間,得一失一。究竟如何,自然有賴于讀者惠眼明鑒——這也是一種對照,對照性閱讀。是所望焉。 最后我要向這套日漢對譯叢書的責任編輯致以謝意。 2008—2020,十幾年間,三易其版,三易其人。始而楚曉琦,繼而劉東雪,現(xiàn)今李琬琪——三位優(yōu)秀女性以女性特有的真誠、細膩和責任心,避免了書中不少疏漏。同時努力營銷,或運籌帷幄,或奔走呼號,白天黑夜,不辭辛勞。當然更要感謝讀者——正因為有無數(shù)讀者慨然賜閱,叢書才得以十幾年來銷勢不減。對于譯注者、對于教師,天底下還有什么比這更值得慶幸的呢! 林少華 2020 年10 月3 日于窺海齋 時青島紫薇搖曳金菊飄香 太宰治和他的作品 (譯序) 倘以三駕馬車打比方,日本近代文學的三駕馬車應(yīng)是夏目漱石、森鷗外和芥川龍之介;日本現(xiàn)代文學的三駕馬車則非此三人莫屬: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和太宰治。令人沉思的是,6人中有4 人死于自殺。尤其后“三駕馬車”,居然集體跌入自盡深淵。太宰治于1948 年投水自盡,年僅39 歲;三島由紀夫于1970 年剖腹自絕,正值45 歲盛年;川端康成于1973 年含煤氣管自殺,時年74 歲。其中太宰治從20 歲開始自殺,接連自殺5次。雖說愛與死是文學永恒的主題,但就世界范圍來說,多數(shù)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將作品中的愛與死同個人生活中的愛與死剝離開來。而像太宰治這樣使得二者難分彼此的,無疑少而又少。在這個意義上,要想真正理解太宰治的作品,就要首先了解太宰治其人,就要進入其個人世界,盡管那是個大多時候霧霾彌天、充滿凄風苦雨的世界。 太宰治,本名津島修治。1909 年(明治42 年),太宰治出生于青森縣一個有名的大地主家庭。父親源右衛(wèi)門是當?shù)氐拿亢透哳~納稅者,曾任貴族院議員、眾議院議員。母親體弱多病,太宰治由乳母帶大。豪宅深院,家中男女用人多達30 人,出入有帶家徽的馬車。不過由于當時日本實行長子繼承制,他作為第六子在家里并不受重視。這使他在懷有貴族意識的同時逐漸萌生了邊緣人意識和逆反心理。高中時代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因此對自己的地主出身即剝削階級出身產(chǎn)生自卑、內(nèi)疚和負罪感。1929 年服安眠藥自殺未遂。翌年進入東京大學法文系,一邊用家里充裕的匯款游玩享受,一邊用來資助當時處于非法狀態(tài)的日 本共產(chǎn)黨,進而參加共產(chǎn)主義政治運動。脫離運動后同萍水相逢的酒吧女招待投海自殺。女方溺水身亡,自己僥幸獲救。其后開始同藝妓小山初代同居,但精神一蹶不振。1935 年參加《都新聞》報社錄用考試而被淘汰,自縊未果。翌年因藥物中毒而住院治療。原先信賴的長輩和朋友們視他為狂人,紛紛棄他而去。加之入院期間小山初代與人通奸,致使太宰治對人生與社會徹底絕望,深感自己已喪失做人的資格(“人的失格”),和初代同時自 殺未遂。 這樣的人生經(jīng)歷相繼帶入他日后創(chuàng)作的《斜陽》和《人的失格》這兩部堪稱日本文學經(jīng)典的中篇之中,尤以后者明顯。寫完《人的失格》不出一個月,太宰留下未竟之作《再見》(Goodbye)手稿和數(shù)通遺書,同戀慕他的山崎富榮雙雙跳入河中。此為第五次即最后一次自殺。日本戰(zhàn)后“無賴派”最具代表性的天才作家就此落下人生帷幕,時為1948 年6 月13 日深夜時分,尚未步入不惑之年。雖云《再見》,而不復(fù)見矣! 《斜陽》寫于作者離世前一年的1947 年上半年。貴族出身的母親同女兒和子原本在東京一座足夠闊氣的公館里生活。戰(zhàn)敗后由于經(jīng)濟上難以為繼,遂遷住遠離東京的伊豆一棟小別墅,母女相依為命,靜靜度日。不久被征召入伍的弟弟直治從南洋回來,寧靜的生活遂被打亂。直治不是在家酗酒,就是拿著變賣母親、姐姐衣服的錢去東京找一位叫上原二郎的流行作家花天酒地。和子某日在家翻閱直治寫的《胡蘆花日志》,得知弟弟頹廢而痛苦生活的真相。母親病逝后,和子赴京同上原相見,失望之余,被迫與之發(fā)生肉體關(guān)系。幾乎與此同時,直治在伊豆家中自殺。和子決心不受任何舊道德束縛,生下上原的孩子。 日本文學評論界一般認為《斜陽》4 個主人公身上都有太宰治本人的標記。酗酒吸毒的弟弟直治疊印出中學、大學時代即早年的作者面影;決心為“戀愛與革命”而一往情深甚至孤注一擲的姐姐和子凸顯戰(zhàn)爭期間作者苦悶的精神世界;流行作家上原二郎可以說是戰(zhàn)后作者生態(tài)的翻版;而母親身上則隱約寄托著作者的貴族情懷和審美理想,也是作品中唯一穿過凄風苦雨的一縷溫馨的夕暉,亦即“斜陽”的象征或化身。翻譯當中,幾次駐筆沉思:如果風暴不是來得太猛而在世界某個角落保留這樣幾位懂得與冬日天空相諧調(diào)的圍巾色調(diào)、懂得合歡花有別于夾竹桃的獨特風情和憐惜弱小生命、懂得小仲馬的《茶花女》和并不反對女兒讀列寧的優(yōu)雅的貴族婦女,那又有什么不好呢?何必人人腳上都非沾牛屎不可呢?結(jié)果,當我們自己腳上也不再沾牛屎而回頭尋找優(yōu)雅的今天,優(yōu)雅不見了。太宰治或許當時就已意識到了這點——盡管弟弟直治一直想逃離貴族階級而力圖成為民眾的一員,而寫給姐姐的遺書中最后一句卻是“我是貴族”。在這個意義上,《斜陽》無疑是一個沒落階級、一種過往文化、一段已逝歲月久久低回的挽歌。自不待言,挽歌旋律中也滿含著對日本戰(zhàn)后并未因戰(zhàn)敗而有任何改變的人的自私自利、蠅營狗茍和因循守舊的悲憤與絕望之情。而這點恰恰引起了人們廣泛的共鳴。作品因之風行一時,“斜陽族”成了人所共知的流行語,開日語“×× 族”表達方式之先河。 作品結(jié)構(gòu)跌宕起伏而又一氣流注,縱橫交錯而又渾融無間。筆調(diào)或溫婉細膩和風細雨,或昂揚激烈濁浪排空,不愧為大家手筆。在日本有太宰文學之集大成之譽,并非溢美之詞。甚至有人——例如小田切秀雄——譽之為青春文學。同時感嘆“現(xiàn)在的青春文學在哪里?莫非是村上春樹、村上龍?”(《日本文學之百年》,東京新聞出版局1993 年版) 前面已經(jīng)提及,《人的失格》是太宰治死前不到一個月才寫完的中篇,發(fā)表已是其身后的事了,乃太宰文學的終到站。較之《斜陽》,《人的失格》中融入的作者個人生活色彩顯然濃重得多。主人公葉藏出生于日本東北地區(qū)一個大地主家庭。父親是國會議員。葉藏從小就喜歡以搞笑或逢場作戲的方式取悅于人。赴京上高中后由于受“惡友”堀木的影響,開始吸煙、酗酒和嫖妓,同時參加左翼組織的秘密聚會等活動。退出后不久同一個酒吧女招待一起跳海自殺,僅自己獲救,被學校勒令退學。老家因此不再匯款。沒有生活來源的葉藏淪為女記者靜子和酒吧老板娘的情夫,同時靠畫低俗的漫畫賺取酒錢。后來同處女芳子結(jié)婚,過了一段短暫的正常生活。而芳子被一個小商人誘奸事件使他受到極大的精神傷害。喝安眠藥自殺未遂后開始咯血,并為戒酒注射嗎啡。毒癮很快一發(fā)不可收拾,被送進精神病院。出院后返回鄉(xiāng)下生活,徹底成了廢人——失去做人的資格,人的失格! 如果說《斜陽》是太宰文學之“集大成”,那么《人的失格》則是太宰文學的“總決算”。雖說有相當多的部分同作者本人經(jīng)歷相重合,但夸張和虛構(gòu)成分亦不在少數(shù)。因此,這部中篇既是自傳體小說又不是自傳體小說——就作者生活歷程或閱歷來說,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自傳體小說;而就其心路歷程或個人精神史而言,則是不折不扣的自傳體小說,完全可以視為太宰自虐而扭曲的精神自畫像、靈魂自白書。小說以赤裸裸的自供狀手法,將主人公對于人,對于人世的疏離感、孤獨感、恐懼感以至絕望感毫不掩飾地剖析出來,同時將作者對愛與真誠、對友情與信任、對自由與幸福的訴求推向極限,展示了邊緣人和生活在自閉世界之人血淋淋的真實的靈魂切片。在這點上,或如日本著名文藝評論家奧野健男所說,比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惡魔》的縱橫捭闔固然遙不可及,但其深度應(yīng)在《死 屋手記》之上。并且斷言:“這部作品是天生有某種性格之人、具有懦弱、美好、悲哀和純粹的靈魂之人的代言者,是他們的救贖。太宰治是為創(chuàng)作這部《人的失格》而來到人世的文學家。他將由于這部小說而永遠活在人們的心里!保▍㈤喰鲁蔽膸彀妗度说氖Ц瘛方庹f)。在我看來,《人的失格》也好《斜陽》也好,至少其中有一個閃光點:真誠,頹廢中的真誠! 不過平心而論,《人的失格》的主人公生活畢竟太頹廢了。說起來,這部小說是去年暑期在鄉(xiāng)下譯完初稿的。縱然炎炎夏日,也覺得寒氣襲人。不得不時而放下自來水筆,出門遙望白云藍天,漫步田園花草,以便讓自己“回來”。也是多少出于這種感受,一次我半開玩笑地對學生說:日本文學不宜多看,越看人越小,越內(nèi)斂,縮進殼里鉆不出來;俄法文學則越看人越大,越外向,令人拍案而起奮然出陣。 對了,前面提及小田切秀雄在評論太宰治時提到村上春樹。記憶中村上春樹也提到過太宰治。村上在《為了年輕讀者的短篇小說指南》一書的前言中談及日本小說時寫道:“所謂自然主義小說或者‘私小說’我是讀不來的。太宰治讀不來,三島由紀夫也讀不來。身體無論如何也進入不了那樣的小說,感覺上好比腳插進號碼不合適的鞋!钡拇_,村上和太宰治的“腳”或“鞋”的號碼是很有區(qū)別的。最根本的區(qū)別在于:如果說村上文學意在順應(yīng)社會和自我療傷、自我撫慰、自我提升,那么太宰治則意在反叛社會和自我批判、自我告發(fā)、自我墮落;蛘邠Q個說法,前者傾向于自尊自愛以至自戀,后者傾向于自暴自棄以至自虐。但相同點也并非沒有。如二者作品的主題同樣涉及疏離于社會主流的邊緣人巨大的孤獨感甚至自閉心理,同樣表明了對戰(zhàn)爭的厭惡和對戰(zhàn)前軍國主義體制的批評(太宰治在《人的失格》中借直治之口說“日本的戰(zhàn)爭,純屬找死”)。而且,無獨有偶,兩人都提到魯迅。太宰治以魯迅仙臺留學經(jīng)歷為基礎(chǔ)寫了長篇小說《惜別》。村上則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為日本文學專業(yè)研究生上課時提及魯迅的《阿Q 正傳》:“在結(jié)構(gòu)上,魯迅的《阿Q 正傳》通過精確描寫和作者本人截然不同的阿Q 這一人物形象,使得魯迅本身的痛苦和悲哀浮現(xiàn)出來。這種雙重性賦予作品以深刻的底蘊。”并且認為魯迅的阿Q 具有“‘一刀見血’的活生生的現(xiàn) 實性”。 還有一點相同的,那就是兩人作品中,死、自殺都屢見不鮮。人間諸事,生死為大。所以這里姑且偏離主旨談幾句日本人的生死觀。日本傳統(tǒng)的生死觀主要源于武士道。而武士道賴以形成的淵源,除了日本本土固有的神道教,還有來自海外的佛教和儒教。佛教的禪宗哲理賦予其“生死一如”的達觀,儒教為其注入厚重強烈的道德感,而奉王陽明學說為宗的日本新儒學則賦以“知行合一”的自信和果敢。其最有代表性的表述出現(xiàn)在被奉為武士道經(jīng)典的《葉隱聞書》:“所謂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于是在兩難之際,要當機立斷,首先選擇死。”或者莫如說,名譽高于生死。但同時強調(diào),不惜為之一死的名譽必須是真正的名譽。日本思想家、教育家新渡戶稻造在其名著《武士道》這樣寫道:“真正的名譽是執(zhí)行天之所命,如此而招致死亡,也絕非不名譽。反之,為了回避天之所授而死去則完全是卑怯的!在托馬斯·布朗爵士的奇書《醫(yī)學宗教》中,有一段與我國武士道所反復(fù)教導的完全一致的話。且引述一下:‘蔑視死是勇敢的行為,然而在生比死更可怕的情況下,敢于活下去才是真正的勇敢’。” 至于太宰治的選擇死亡屬于哪一種,這里不予置評。但這句話值得任何人記。涸谏人栏膳碌那闆r下,敢于活下去才是真正的勇敢。 下面說一下翻譯!度说氖Ц瘛分凶g本據(jù)說已不下10 種。我雖然沒有全部看過,但就行文而言,我猜想肯定一種一個樣,至少不少譯法有差異。例如“第一篇手札”開頭第一句,日文當然同是“恥の多い生涯を送って來ました”,但看我手頭兩種譯本,一種譯為“我的一生是充滿羞恥地走過來的”;另一種為“回首往事,盡是可恥之事”。而拙譯則是“送走了恥辱多多的人生”。不僅文體或行文風格明顯不同,而且意思也不盡一致。就連書名都各所不一:前兩種照搬日語而為《人間失格》。另有人譯成《喪失為人的資格》。就意思的準確性而言,當屬后者。前兩種貌似“忠實”,而語義偏離大矣。這是因為,作為日語的 “人間”,語義為“人”或“人們”。不過自不待言,如此譯法并非由于譯者理解失誤,而可能出于對“異化”或形式對應(yīng)方面的考慮。換言之,前兩種譯法太“生”,后一種則未免過“熟”。作為后來者的我——幸虧我是后來者——再三抓耳撓腮的結(jié)果,最后決定譯為“人的失格”。蓋因愚以為翻譯當介于生熟之間也。太生(異化),則意思似是而非;過熟(歸化),則有以釋代譯之嫌。借用那句關(guān)于翻譯的意大利名言:翻譯如女人,貞潔的不漂亮,漂亮的不貞潔。 那么,哪一種是百分之百原汁原味的或既“貞潔”又“漂亮”的太宰治呢?答案不言自明:都不是,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太宰治,這個世界上哪里都不存在。 何以如此呢?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說到底,任何翻譯都是以譯者個性化理解為前提的語言轉(zhuǎn)換。理解總是因人而異。而文學翻譯還要加上對原作審美情境的感悟能力。這方面差異更大也更微妙。好比鋼琴家彈奏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由于每個鋼琴家對樂曲的理解、感悟總有個人主觀性介入其中,演奏效果必然存在種種微妙差異。另一個原因在于兩種語言功力。尤其對外語的語感捕捉能力和母語表達能力。而后者往往不被看重。從根本上說,翻譯是一種特殊的母語寫作。一個不能用母語寫出一手像樣的文章的人,絕無可能搞出像樣的翻譯。但另一方面——恕我重復(fù)——哪怕這兩點再出類拔萃,要百分之百再現(xiàn)原作也絕無可能。再打個比方,翻譯好比復(fù)印機,復(fù)印機質(zhì)量再好,復(fù)印件也不可能同原件一模一樣。可以惟妙惟肖,但不可能一模一樣。又如鏡子,哪怕影像再逼真,那也終究是逼真,而不就是真。一言以蔽之,百分之百的太宰治哪里都找不到?梢越咏,甚至可以超越,但等同不可能。換言之,可以是百分之九十的太宰治,甚至可以是百分之一百零五的太宰治,但沒有百分之百。然而譯者又偏要追求百分之百。我也不例外。 那么我是如何追求百分之百的呢?說出來并不復(fù)雜,就是想方設(shè)法找出那個百分之一,那個唯一。例如前面那句原文中的“恥の多い生涯”,與之相對應(yīng)的譯法也足夠“多い”!岸啶ぁ闭,如“很多、許多、好多、老多、多多、相當多”或者“盡是、多是、滿是、充滿、滿滿”等等;“恥”者,如“羞恥、可恥、無恥、恥辱、丟人、丟人現(xiàn)眼、見不得人”等不一而足。但這并不意味哪一個都可以。必須說,在特定語境中,最佳選項唯有一個。作為譯者,就是要找出那個唯一,那個十幾分之一幾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通過無數(shù)個百分之一向百分之百逼近。如此斟酌的結(jié)果,我選擇的是“恥辱多多”——“送走了恥辱多多的人生”。作為小說標題或書名的譯法,我選擇的是“人的失格”。 至于注釋,主要根據(jù)本科三四年級的學力就語匯和語法之偏難者附以底注。譯文也好注釋也罷,唯愿都不至于讓讀者朋友過于失望才好。 最后,容我向責任編輯劉東雪表示感謝。她以女性特有的認真,使得譯文避免了不少疏漏和欠妥之處,確是一位真正負責任的責任編輯。我想,正因為世界上有這樣的責任編輯的存在,文字的鐘擺才得以微調(diào)到精確的位置。 林少華 2015 年9 月27 日(乙未中秋)于窺海齋 時青島月白風清銀輝萬里 太宰治(1909—1948),“私小說”領(lǐng)域的天才作家,昭和民族不滅的金字塔。與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齊名,被視為日本戰(zhàn)后文學的巔峰人物,后人將其稱為“無賴派大師”。其《人間失格》《斜陽》《維庸之妻》、Goodbye等被認為是其優(yōu)秀的作品。太宰治一生多次求死,直至1948年自殺,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他向世人展示了無與倫比的文學才華,留下眾多不朽佳作。其多數(shù)作品采用“私小說”的自我告白形式,充滿了純粹而敏銳的感受性,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林少華,文學翻譯家,散文家,學者,中國海洋大學教授。祖籍山東蓬萊,生于吉林九臺,畢業(yè)于吉林大學研究生院。著有《落花之美》《為了靈魂的自由》《鄉(xiāng)愁與良知》《高墻與雞蛋》《雨夜燈》《異鄉(xiāng)人》《小孤獨》《林少華看村上:從〈挪威的森林〉到〈刺殺騎士團長〉》。譯有《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奇鳥行狀錄》《刺殺騎士團長》等村上春樹系列作品,以及《心》《我是貓》《羅生門》《雪國》《金閣寺》《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等日本名家作品凡九十余部,廣為流布,影響深遠。2018年以其杰出的翻譯成就和對中日文化交流的貢獻獲日本“外務(wù)大臣獎”。 目錄 一 3 二 35 三 66 四 96 五 120 六 154 七 182 八 200 一 207 二 223 三 239 四 256 五 270 六 288 七 304 八 315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