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與中國文化》以普通文字學為背景,通過對中國古文字的結構規(guī)律,發(fā)生、發(fā)展及演變過程的詳細解讀,將漢字置身于世界文字的背景下進行觀察和研究,引導讀者從宏觀上認識文字產(chǎn)生和發(fā)展演變的共同特點,從而更好地幫助讀者深入理解漢字,了解漢字所蘊含的中國文化。
《漢字與中國文化》適合對漢字與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中外讀者閱讀與參考。
什么是文字?
在人類的祖先從猿變成人,開始直立行走以后,人類學會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在勞動中他們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語言。語言的產(chǎn)生,使人類得以相互交流并協(xié)同勞作。但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人類追求更廣泛更大范圍的溝通和交流,文字才應運而生。文字以其獨特的形式開創(chuàng)了人類溝通的新時代。然而,最初的文字到底是怎樣的?直到今天我們仍很難全面地進行描述和概括。早期的人類今天在巖窟洞穴中畫一些畫,明天在自己制造的器物上刻一些符號,漸漸地,越來越多,直到人們都能理解并知曉其中的意義,能讀出聲音來,互相之間可以傳遞信息相互交流,文字也就開始走向成熟,人類也因此叩響了文明的大門。
從廣義的角度而言,那些能夠用來傳遞信息、具有一定意義的圖畫和符號都可以叫做文字。文字的范疇非常廣泛,這本小小的教科書無法涵蓋如此豐富的內容。那么本書所要討論的文字指的是什么呢?簡單地來說,就是用以記錄語言的符號。它可以是一個個字,也可以是用來記錄語言的整個文字符號體系。這是狹義的文字的范疇。我們希望在這有限的文字范疇內去了解世界上各種古老的文字,尤其是漢字,探索它的特點及其所蘊含的文化特質。
就文字產(chǎn)生的類型而言,有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之說。不依傍其他文字形體或系統(tǒng)而獨立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字,我們稱其為自源文字。漢字及世界上一些古老的文字,如蘇美爾楔形文字、古埃及圣書字、瑪雅文字等,都是自源文字。這些文字都是在世界上一些地區(qū)“土生土長”出來的。從第一批文字的出現(xiàn)到能夠完整地記錄語言的文字體系的最后形成,需要經(jīng)歷一段漫長的時間和過程。與自源文字相對應的是他源文字,也叫借源文字,它是以別的文字形體或系統(tǒng)為依傍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字。由于接受了其他文字形體的影響,一個民族有時能為自己的語言很快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文字體系來。如日語的假名,就是從漢字脫胎而成的;越南的喃字(又稱字喃),就是借漢字并仿效漢字創(chuàng)造的一種文字。在中國,除漢族以外的少數(shù)民族中,同樣也有不少民族的文字受漢字的影響而產(chǎn)生,如方塊壯字、水書、契丹文、西夏文等等,它們見之于歷史,見證著不同民族的文化發(fā)展,在中國的文字系統(tǒng)中,它們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文字記錄著語言,也同時記錄了各民族的文化。漢字也不例外。從漢字的視角解讀中國文化,需要有漢字學的相關知識,同樣需要有與漢字相關的文化知識。這就要求人們首先要全面了解漢字的結構規(guī)律,漢字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對漢字文化內涵的挖掘提供積極的作用。漢字的發(fā)生是從無到有的,它體現(xiàn)為造字者思維外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受當時當?shù)厣鐣、行為習慣、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經(jīng)濟科技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只有多方面了解造字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才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打開古人以特定漢字形體記錄并傳達語言音義大門的鑰匙。
漢字與中國文化密不可分。我們反對毫無根據(jù)地將漢字與某種文化現(xiàn)象相聯(lián)系,同時也要注意漢字記錄文化內容的有限性。漢字所記錄的文化信息是從漢字本身的結構分析所獲得的,它能提供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它沒辦法給人們提供系統(tǒng)的文化內容。而且漢字結構分析所得的文化信息的準確性必需經(jīng)得起文字結構分析以外的一些知識,如語言學、詞匯學、考古學等的驗證才能成立。因此,就這一點上說,我們不能無限地夸大漢字的文化功能!皾h字中所貯存的文化信息,只能從每個字的構形——一個小小的方寸之地,簡化了的線條、筆畫,以及字與字的關系中得到,所以是有限的,如果夸大它,從自己的主觀臆測出發(fā),弄出許多玄之又玄,廣之又廣的新鮮事來,其實是難以說服人的!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本書中的“漢字”主要指漢古文字。漢字經(jīng)歷幾千年的變化,其字形與文化的聯(lián)系變得越來越疏遠,一般人不知道這一點,只是見字說字,以今天所見到的漢字簡化字作為漢字文化解讀的依據(jù),未免會落下望文生義的笑柄來,那么其結論也必然有失偏頗甚至是錯誤的。
鄭飛洲,1970年出生,浙江省溫州市人。1993年、2000年和2003年,分別在溫州師范學院、上海師范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相繼獲得文學學士、文學碩士和文學博士學位,F(xiàn)任職于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中心,主要從事漢語國際教育及語言文字研究等工作。研究側重于漢字與民族文化、比較文字學、少數(shù)民族文字與文化等領域。在《學術探索》、《中國文字研究》、《中國文字學報》、《中國語文通訊》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十數(shù)篇,出版學術專著《納西東巴文字字素研究》。
第一章 世界上的古文字
一、蘇美爾楔形文字
二、古埃及圣書字
三、瑪雅文字
第二章 中國的古文字
一、漢字型文字
二、納西東巴文字
三、爾蘇沙巴文字
第三章 漢字的起源
一、漢字的起源:圖畫
二、漢字的起源:契刻
三、關于漢字起源的傳說
第四章 漢字的發(fā)展演變
一、漢字發(fā)展過程的主要變化
二、漢字形體的演變
第五章 漢字的結構
一、象形
二、指事
三、會意
四、形聲
五、轉注
六、假借
第六章 漢字與民族文化
一、漢字與人
二、漢字與婚姻
三、漢字與服飾
四、漢字與飲食
五、漢字與居住
六、漢字與交通
附錄 中國歷史朝代簡表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