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三輯, 美學的散步、觀念的豐盛、藝術的情志。內容包括: 美從何處尋? ; 《美學的散步》小言 ; 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 ; 康德美學思想評述 ; 中國書法里的美學思想等。
詩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藝術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們都是從目觀耳聽的世界里尋得她的蹤跡。某尼悟道詩大有禪意,好像是說“道不遠人”,不應該“道在邇而求諸遠”。好像是說:“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沒有地方可以發(fā)現(xiàn)美的蹤跡!
然而梅花仍是一個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過程里,在感情、情緒、思維里找到美;而只是“通過”感覺、情緒、思維找到美,發(fā)現(xiàn)梅花里的美。美對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觀的對象和存在。你如果要進一步認識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結構、形象、組成的各部分,得出“諧和”的規(guī)律、“節(jié)奏”的規(guī)律、表現(xiàn)的內容、豐富的啟示,而不必顧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動,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緒波動,思維起伏,你就越能夠“漱滌萬物,牢籠百態(tài)”(柳宗元語),你就會像一面鏡子,像托爾斯泰那樣,照見了一個世界,豐富了自己,也豐富了文化。人們會感謝你的。
那么,你在自己的心里就找不到美了嗎?我說,如果我們的心靈起伏萬變,經常碰到情感的波濤,思想的矛盾,當我們身在其中時,恐怕嘗到的是苦悶,而未必是美。只有莎士比亞或巴爾扎克把她形象化了,表現(xiàn)在文藝里,或是你自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把你的歡樂表現(xiàn)在舞蹈的形象里,或把你的憂郁歌詠在有節(jié)奏的詩歌里,甚至于在你的平日的行動里、語言里。一句話,就是你的心要具體地表現(xiàn)在形象里,那時旁人會看見你的心靈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地切實地具體地發(fā)現(xiàn)你的心里的美。除此以外,恐怕不容易吧!你的心可以發(fā)現(xiàn)美的對象(人生的,社會的,自然的),這“美”對于你是客觀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你的意志只能指使你的眼睛去看她或不去看她,而不能改變她。你能訓練你的眼睛深一層地去認識她,卻不能動搖她。希臘偉大的藝術不因中古時代而減少它的光輝。)
宋朝某尼雖然似乎悟道,然而她的覺悟不夠深,不夠高,她不能發(fā)現(xiàn)整個宇宙已經盎然有春意,假使梅花枝上已經春滿十分了。她在踏遍隴頭云時是苦悶的,失望的。她把自己關在狹窄的心的圈子里了。只在自己的心里去找尋美的蹤跡是不夠的,是大有問題的。王羲之在《蘭亭序》里說:“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是東晉大書法家在尋找美的蹤跡。他的書法傳達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不僅是大宇宙,小小的事物也不可忽視。詩人華滋沃斯曾經說過:“一朵微小的花對于我可以喚起不能用眼淚表達出的那樣深的思想!
達到這樣的、深入的美感,發(fā)現(xiàn)這樣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觀心理方面具有條件和準備的。我們的感情是要經過一番洗滌,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計較。礦石商人僅只看到礦石的貨幣價值,而看不見礦石的美的特性。我們要把整個情緒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動了方向,才能面對美的形象,把美如實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來,再把它放射出去,憑借物質創(chuàng)造形象給表達出來,才成為藝術。中國古代曾有人把這個過程喚作“移人之情”或“移我情”。琴曲《伯牙水仙操》的序上說:
伯牙學琴于成連,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專一,未能得也。成連曰:“吾之學不能移人之情,吾師有方子春在東海中!蹦速l糧從之,至蓬萊山,留伯牙曰:“吾將迎吾師!”劃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心悲,延頸四望,但聞海水汩沒,山林窅冥,群鳥悲號。仰天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操而作歌云:“繄洞庭兮流斯護,舟楫逝兮仙不還,移形素兮蓬萊山,歍欽傷宮仙不還!
伯牙由于在孤寂中受到大自然強烈的震撼,生活上的異常遭遇,整個心境受了洗滌和改造,才達到藝術的最深體會,把握到音樂的創(chuàng)造性的旋律,完成他的美的感受和創(chuàng)造。這個“移情說”比起德國美學家栗卜斯的“情感移入論”似乎還要深刻些,因為它說出現(xiàn)實生活中的體驗和改造是“移情”的基礎呀!并且“移易”和“移入”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