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nèi)粘J褂玫南闼,其味道也許始自一朵花、一顆果實或一枝芬芳草莖。它們是淋漓的奢華,也是大自然純真質(zhì)樸的恩賜。
猜猜看,提煉1升玫瑰精油,需要多少公斤玫瑰花?
歐洲瘟疫爆發(fā)時,人們?yōu)槭裁捶贌挂虏菥停?/p>
鳶尾屬有120多種植物,其中能做香水的有幾種?
瑪麗蓮·夢露睡覺時只“穿”香奈兒5號,可她知道這款香水里含有幾分香根草與依蘭花的氣味嗎?
翻開這本要用嗅覺感受的作品,你不僅能了解歷史書中都沒記載過的人類生活細節(jié),還能沐浴植物的芬芳。你也許會驚嘆于這個嶄新而奇妙的微觀世界,以及植物身上大大小小的奇跡!
前言
生命的意義
人類擁有五種感官,這是我們賴以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根本,它們的重要性當然沒有人能否認。但如果再進一步思考,我們就又會感慨,它們的數(shù)量也太有限了,跟我們要借以認識宇宙的野心相比實在不夠啊。大家應該都做過一個小游戲,就是如果在某種莫名的不可抗力下,必須要放棄一種感官能力,你會放棄哪一種?好像所有人都更在乎自己的眼睛和視力,而很多人都打算放棄嗅覺,因為覺得不是那么重要。真是大錯特錯!作者本人就認識一個患了嗅覺喪失癥的人,也就是說他什么氣味也聞不到,這樣的他生活好像都失去了立體感;我可以證明他由此變得多么痛苦。不行,絕對不行,鼻子可不是什么次要的器官。但如今的人們確實可能失去了對嗅覺重要性的認知。你知道嗎,就算隨便一個凡夫俗子的鼻子都有分辨超過一萬種不同氣味的能力,哪怕每種含量都極低。當然,分辨好壞氣味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在話下的。
什么那么臭?
在人類的史前文明階段,所有的感官都還在覺醒的過程中;那時候,人們需要嗅覺的本能來幫忙分辨,哪種食物可能帶有潛在的危險。獵人們會依靠嗅覺去尋找獵物,也靠它來避免可能的傷害。嗅覺為幫助人類存活下來而做出的貢獻,是跟其他感官一樣重要的。所以,如果追溯歷史,看看嗅覺如何一步步演化到今天,淪落到只能作為純粹的享樂感官,應該也很有意思。從二十世紀后半葉開始,衛(wèi)生領域數(shù)十年的革新,使現(xiàn)在的人喜歡美好的氣味,并以此愉悅身心;而碰到難聞的味道就恨不得在鼻子前猛扇,立馬落荒而逃。而大家很少注意到,如今的西方社會有多么重視香料。氣味無所不在,其重要性實際非常驚人,是可以跟音樂和圖像比肩的——當然,廣告在這方面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容小覷。只可惜,用來愉悅這幾種感官的產(chǎn)品數(shù)量雖然很多,質(zhì)量卻并不總是很令人滿意的(以上三者皆是)。
普魯斯特所描繪的、瑪?shù)铝盏案獾南銡?/p>
痛快承認吧,我們就是鼻子有殘疾,嗅覺不夠靈敏,鼻孔如有隔膜。就像要我們閉上眼睛來建造一個場景或制作一種裝飾品,或者完全依靠記憶來演奏一首歌曲、朗誦一個文字片段那么難,就算我們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聞到”過去的味道。只有打開一瓶貼著準確標簽的香水瓶,我們才能潛入從前的記憶里。
同樣,大眾的總體嗅覺水平也還有待提高。你可以嘗試著用一個小袋子盛上最常見的烹飪用香料,試試看如果不看不摸,能不能聞出來是什么?半數(shù)普通人都辨別不出來最簡單的百里香或者鼠尾草。而說到香水,我們知道一般有幾種香料混合在里面,要挨個分辨出來簡直不可能。就算有人告訴我們這里面有蜜瓜或者牛至,我們可能只是為了面子回答“對對”,但極少有人真有這種確認氣味的天賦。 更不要說“鼻子”們(”nez” ,法語“鼻子”的意思,也是對調(diào)香師的別稱!g者注),能擔當這個職業(yè)的真的是鳳毛麟角。
謝謝你,鼻子
讓我們借這個機會來感謝鼻子吧。如果我們偶然聞到某種曾經(jīng)熟悉的味道,它就會帶我們陷入悠然的懷舊情緒之中。你還記得童年的古龍水嗎,那是母親裝在包里的手帕上的味道。還有另一種古龍水的香氣,讓我們回想起孩子的嬰兒時期,那種香氣就浸潤在他們洗澡后濕潤的柔發(fā)中。還有爸爸剃完胡須之后,光滑而發(fā)紅的面頰上留著須后水的氣味,那不是我們小時候送的父親節(jié)禮物嗎?雖然俗氣,但是完美。還有那多少瓶從沒用完的香水,還端正地擺在家里的展示櫥窗里,或是在洗手間里慢慢染上歲月的塵埃;而孩子們卻已經(jīng)長大成人,去過他們自己的人生了。
還記得人生的第一瓶淡香水嗎?不管你是個女生,還是男生,在帶著懵懂和激情投身社會時,那瓶成年人般的香水給你增添了多少信心和勇氣? 還有初戀時的第一次約會,在如此忐忑不安時,因為聞到對方耳后的余香而獲得了多少安慰?再后來,當你閉上眼睛去細嗅你愛人的頸間,不管那細發(fā)間纏繞的味道來自昂貴的名牌或只是廉價的淡香水,是否會再激起你心底埋藏的溫情?而那些代代相傳的香水更是如此?赡芤粋少女重新打開了母親或祖母用過的香水,而驚異地發(fā)現(xiàn),她的長輩也曾經(jīng)身為女人,施展過女人的魅力。哎!她可從來沒想過這一點,這甚至令她倍感困惑。如此,還說嗅覺是次要的嗎?當然不是。氣味操控著情感,它就是生活本身,它塑造了生活的立體感,它是人生的一部分意義所在。它就是生活的意義。
塞爾日·沙1958年生于法國馬賽。他曾云淡風輕地描述說,自己不知不覺就獲得了農(nóng)學的工程類博士學位。這個學位是由蒙波利埃國立高等農(nóng)學院,以及位于蒙波利埃的朗格多克科技大學聯(lián)合頒發(fā)的。
畢業(yè)后,他就帶著一份乏善可陳的簡歷和初生牛犢的勇氣,投身于茫茫的職場海洋。他先后擔任過一間試管培植實驗室的主任,和一個苗圃的市場總監(jiān)。從十幾年前開始,他決定給自己開辟一條新路,就是讓他掌握的知識為大眾所用。所以從那時起,他就與數(shù)個園藝領域的專業(yè)期刊達成了長期合作,經(jīng)常編輯與植物和園藝相關的書籍。
即便離開科研機構多年,他的研究和寫作方式仍舊保持著嚴謹、公正的科學色彩;而他在普羅旺斯和藍色海岸地區(qū)親自耕耘三十多年來積累的園藝學經(jīng)驗,則給他的學識增加了腳踏實地的“農(nóng)民”氣息。更可貴的是,他一直清醒地堅持著這樣的原則:把工作當回事,但不要把自己當回事。從青年時代起,他就一直很喜歡嘗試新的挑戰(zhàn)。所以當出版社向他發(fā)出編寫本書的邀請時,他也欣然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