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雪作序推薦
愛和自由教學基地區(qū)域校長首部作品溫暖上市,見證3~12歲孩子成長歷程,支持兒童從父母身邊邁向獨立
10年的歲月,10年情緒的成長、10年心智的成長、10年關系的成長,10年生命的變化……當你把這些故事串起來,你就可以立體生動地看到一個孩子延展10年的成長的秘密,而且一步都沒有錯過。
——孫瑞雪
25年間,我從教師到校長,從幼兒園到小學,我把自己跟孩子之間發(fā)生的事情一點點珍藏進我的筆記本。25年后,我將它們匯成這本書,分享出來。整理時,常生出一種言不能及的遺憾。教育的發(fā)生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驚天動地的,唯有置身其中,靜靜體會,靜靜陪伴。
——段武寬
孫瑞雪序
一位年長的伙伴的故事
一口氣看完這本書,內心涌動著感動。就好像目睹一位陪伴者,與自己的孩子從2歲多一起,一直長大到12歲;書中記錄了孩子從幼兒時啼哭的故事到12歲可以高情商、高理智地對話的場景。
10年的歲月,10年情緒的成長、10年心智的成長、10年關系的成長,10年生命的變化……當你把這些故事串起來,你就可以立體生動地看到一個孩子延展10年的成長的秘密,而且一步都沒有錯過。更為可貴的是,她所記錄的并不是某一個孩子,也不是兩三個孩子,而是幾十個不同的孩子,千千面面地再現了那些精微的生長過程……以至于我們可以普適到無數個孩子身上。人類成長的奇跡,就在這本書中展開、發(fā)生了。
我提到“好像目睹一位陪伴者”,而沒有說“老師”。老師在某種意義上是個權威——傳道受業(yè)解惑——她的職責似乎是要教導孩子。但新教育是一種解放式的教育,沒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關系改變了,改變?yōu)閷W生和老師都是共同認知的對象。
“教育工作者作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須‘死去’,以便作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誕生’。”“ 教師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fā)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痹诼摵蠂炭莆慕M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講述了這種教育的不同。
但任何一本理論性的書籍,都無法將這種“共同認知的對象”生動地展示給你看。而這位陪伴者的真實記錄,將這個新教育的精神,以一個一個對場景、事件的描述,間接地把這種精神呈現了出來,她讓你看到成人與兒童是如何“同呼吸、共患難”的。在這種狀態(tài)下,平等意識、自由精神就在“共同認知”的歷程中成了孩子生命的特質。
成長,沒有精神上的壓制和禁錮,沒有情緒上的恐懼和不安,沒有感受上的畏縮和隱忍,變得跳躍、鮮活。所以閱讀時,我就有一種從禁錮中釋放的精神上的愉悅感。而這些孩子在這樣的陪伴之下,已經長大了。多么欣慰。
近日,朋友的孩子在學校里發(fā)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這個事件牽扯到了方方面面,無法完好地解決。朋友咨詢我,正巧我在閱讀這部書稿。我知道所有的孩子都是在沖突中成長的,而解決沖突,關鍵的部分是讓孩子在沖突中,借沖突的事件,建構意識的清明,這是核心,而不是僅僅解決問題本身。而意識的清明,就必須把事件、情景、情緒、認知、關系都一層一層地剝離干凈。在漫長的經歷中,讓孩子情緒成長、心理成長、認知成長,這大概需要清明的認知和方法。而這本書可以讓你學到這些方法,也可以讓老師的認知清明。也許,我們換一個角度,這不是一般教育類的書籍,而是一個年長的伙伴的故事。我更加上心,想說一說觸動我心靈的這部分——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沒等來小智。
第三天語文課,講完了內容,孩子們開始做PACE。我拿起孩子們交來的隨筆本,開始翻看。
翻開小智的隨筆,我看到了這段話:你還在生氣嗎?那天討論課,你提醒我第三次時,小翔故意惹我說話和笑,我提醒他別再這樣,你就說我在打擾,給我積分,還讓我離開。我真的很生氣。你真是個壞老師。不過,對不起啦!請原諒啦!
我的眼睛有些濕潤,抬頭看看小智的座位,他正在認真寫PACE。
我在他的隨筆本上寫了一句:我們需要面對面溝通。
下午我出大廳門時,小智正好進門,我倆停下來,對視了一下,眼睛都紅了。他輕聲說:“對不起!
我擁抱住他,說:“對不起。”
我們幾乎同時說了三個字:“原諒了!
如果我是一個孩子,一位成人和我這樣共情,我就不會感到孤獨。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少有年長的伙伴。因為沒有這樣的支持者,大部分孩子都是孤獨的。
也許這本書,可以帶著你一起轉換一個角度,因為書中恰好講述了一個陪伴者,一位年長的伙伴的故事。
段武寬
愛和自由教學基地區(qū)域校長,25年一線教育工作者,中國第一批“愛和自由”的教師,愛和自由全國公益巡講專家級講師,央視頻特邀兒童教育主講嘉賓,“愛和自由教育文叢”編委、特約撰稿專家。
她一進入教育領域從事的就是愛和自由的新教育實踐和研究工作,堅守寧夏蒙特梭利國際學校25年,其中9年幼兒教育、教學工作,16年小學教育、教學工作。3歲到12歲的兒童教育實戰(zhàn)工作將她培養(yǎng)成了一位真正理解孩子、懂得孩子,能夠支持孩子成長的老師。孩子們畢業(yè)后仍會回到她所在的學?赐,或是因為遇到困難時想要與她傾談,或是聽到學校的喜訊后返校慶祝,更多的時候就是簡簡單單愛的連接。
基于兒童工作的需要,她與每位學生的家長保持著積極的溝通。因此她了解兒童的需求為何,也深知家長的不易之處,這使得她能夠給家庭最本質有效的教養(yǎng)支持。她主講的愛和自由父母課堂一直深受喜愛。
她以自身的成長之路,以她親歷的每位孩子的成長,示范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樸實與榮光,示范了當下養(yǎng)育者身上最稀缺的沉靜、穩(wěn)定和成熟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