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濟全集》是中國近代出版家、版本目錄學(xué)家、圖書館學(xué)家、藏書家——張元濟先生的書信集,內(nèi)中具體收錄了:《致丁榕(斐章)》、《致丁文江(在君)》、《致馬玉山嚴直方》、《致馬裕藻(幼漁)》、《致王云五李宣龔夏鵬》、《致王蒼虬(蔭嘉)》、《致王季烈(君九)》等。
本全集資料翔實,內(nèi)容豐富,理論精辟,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和研究價值。本冊為第9卷。
《四部叢刊》印行啟、刊成記、目錄、跋文、�?庇浀戎�
四部叢刊?初編
印行《四部叢刊》啟
《四部叢刊》刊成記
重印《四部叢刊》刊成記
經(jīng)部
景印宋槧殘本《說文解字系傳通釋》跋
集部
景印明嘉靖本《元氏長慶集》校文
景印明鈔本《甫里先生文集》校勘記
景印宋刻配呂無黨鈔本王黃州《小畜集》札記
景印宋刻《盤洲文集》札記
景印元刻本《金華黃先生文集》札記
四部叢刊?續(xù)編
輯印《四部叢刊?續(xù)編》緣起
《四部叢刊續(xù)集》草目
經(jīng)部
景印清影刻宋本《儀禮疏》跋
景印日本影印正宗寺鈔卷子本《春秋正義》跋
景印宋本《爾雅疏》跋
景印宋本配汲古閣影鈔本《漢上易傳》跋
景印宋本《周易要義》跋
景印宋本《呂氏家塾讀詩記》跋
景印宋本《禮記要義》跋
《禮記要義》�?庇�
景印宋本《春秋胡氏傳》跋
《春秋胡氏傳》�?庇�
景印宋本《公是先生七經(jīng)小傳》跋
景印元本《讀四書叢說》跋
景印影宋鈔本《群經(jīng)音辨》跋
景印明鈔本《急就篇》跋
景印宋本《龍龕手鑒》跋
景印宋本《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跋
史部
景印明翻刻宋本《盡言集》跋
景印宋本《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跋
《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校勘記
景印明本馬氏《南唐書》跋
馬氏《南唐書》�?庇�
景印明錢觳鈔本陸氏《南唐書》跋
陸氏《南唐書》�?庇�
景印吳翌鳳鈔本《吳越備史》跋
《吳越備史》校勘記
景印鈔本《大清一統(tǒng)志》跋
景印明影宋鈔本《麟臺故事》跋
《麟臺故事》�?庇�
景印影宋鈔本《作邑自箴》跋
景印清呂無黨鈔本《金石錄》跋
《金石錄》�?庇�
子部
景印宋本《張子語錄》跋
《張子語錄》�?庇�
景印宋本《龜山先生語錄》跋
《龜山先生語錄》�?庇�
景印影元鈔本《棠陰比事》跋
景印明本《飲膳正要》跋
景印宋本配明弘治活字本《容齋隨筆》跋
景印明本《夢溪筆談》跋
《夢溪筆談》�?庇�
景印宋本《愧郯錄》跋
景印明本《云溪友議》跋
《云溪友議》�?庇�
景印明本《云仙雜記》跋
景印汲古閣影宋鈔本《揮麈錄》跋
景印宋本《清波雜志》跋
《清波雜志》校勘記
景印元本《程史》跋
景印影宋鈔本《括異志》跋
集部
景印明鈔本《東皋子集》跋
《東皋子集》�?庇�
景印明本《宋之問集》跋
《宋之問集》校勘記
景印宋本《朱慶余詩集》跋
《朱慶余詩集》校勘記
景印宋本《周賀詩集》跋
《周賀詩集》�?庇�
景印宋本《李丞相詩集》跋
《李丞相詩集》�?庇�
景印元本《山谷外集詩注》跋
景印舊鈔本《嵩山文集》跋
景印影宋鈔本《北山小集》跋
景印明本《沈忠敏公龜駱集》跋
《沈忠敏公龜髂集》�?庇�
景印宋本《東萊先生詩集》跋
景印影宋鈔本《平齋文集》跋
景印宋本《梅亭先生四六標準》跋
景印林佶鈔本《三山鄭菊山先生清雋集》跋
《三山鄭菊山先生清雋集》�?庇�
景印明嘉靖刻本《疊山集》跋
景印明本《蕭冰崖詩集拾遺》跋
景印明正統(tǒng)刻本《許白云先生文集》跋
景印明本《青陽先生文集》跋
景印明本《蛻庵詩》跋
景印明鈔本《張光弼詩集》跋
景印明嘉靖本《雍熙樂府》跋
景印手稿本配刻本、鈔本《茗齋集》跋
四部叢刊?三編
輯印《四部叢刊?三編》緣起
經(jīng)部
景印日本影印宋本《尚書正義》跋
景印宋本及日本影印古鈔本《禮記正義》殘本跋
景印元本《周易鄭康成注》跋
景印宋本《詩本義》跋
景印蒙古刻本《析城鄭氏家塾重校三禮圖》跋
景印殘宋本《中庸說》跋
景印殘宋本《張狀元孟子傳》跋
《張狀元孟子傳》�?庇�
……
《百衲本二十四史》序、跋、�?庇浖啊缎J冯S筆》等著作
陸氏《南唐書》,《四庫提要》引錢曾《讀書敏求記》稱舊本遵《史》、《漢》體,首行書某紀某傳卷第幾,而注《南唐書》于下。王士禎《古夫于亭雜錄》又稱其門人大名成文昭,寄以宋槧本凡十五卷,與今刻十八卷編次小異。今其本均不可見,世行者惟毛氏汲古閣本。是本亦毛氏舊藏、明錢叔寶手錄王酉室吏部鈔本,王氏自跋謂“出自陸子虛家所藏宋刻�!薄侗炯o》三卷,《列傳》十五卷,與錢曾所見小題在上大題在下者異,與王氏所稱宋槧十五卷亦不同。書中涉及宋室,如“太祖”、“真宗”、“趙點檢”、“天子”、“天威”、“宋興”、“宋受禪”、“國朝”等字,均空格,蓋猶沿宋本之舊。毛氏刊本后跋云:“放翁書一十八卷,僅見于鹽官胡孝轅秘冊函中,又半燼于武林之火。庚午夏仲,購其焚余板一百有奇,斷蝕不能讀,因簡家藏鈔本訂正�!比灰允潜拘V瑒t彼此多不相侔,且足以訂正刊本之訛奪者,多至四百余字,不知毛氏何以舍甲而取乙?昔人謂汲古所刊,多非精本,非虛言也。原書有朱筆校改之字,如紀一第四葉,后第六行“浦灘鎮(zhèn)”之“瀟”改作“淵”,音釋第二葉前第八行“周彥下后世去是”之“是”改作“足”,第五葉前第十行“豆盧下姓出北地”之“北”改作“羌”,又第四葉前第四行“舁下西都金陵”之“西”,前第九行“江下德化軍”之“德”,前第十行“洪下奉新”之“新”,后第二行“南下漳名”之“漳”,第五葉后第七行“肝肺附”之“肝”,均校增;又第四葉前第九行“江下湖口”下,原有一空格,一“流”字,前第十行“筠”下原有“清江筠以”四字,均校刪,度必為錢氏手筆,且與毛本不同,而意義亦較原本為長。因即依校筆上版,并以全部與毛本異同之字,別為《校記》,附錄于后,以諗讀者。甲戌仲春,海鹽張元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