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金匱要略》205首經行整理研究,并圍繞相關方、藥問題,闡述經方臨床應用的注意事項;通過《金匱方論衍義》《金匱玉函經二注》《金匱要略心典》的論述,幫助讀者理解經方的證治規(guī)律和用方特點;通過《神農本草經》《名醫(yī)別錄》《長沙藥解》闡述張仲景經方藥法,幫助讀者加深理解經方的組方規(guī)律和用藥;結合《金匱方歌括》加強對經方的理解與記誦。
《金匱要略》是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論述雜病診治的專書。由于本書在理論和臨床實踐上都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對于后世臨床醫(yī)學的發(fā)展有著重大的貢獻和深遠的影響,所以被古今醫(yī)家贊譽為“方書之祖”“醫(yī)方之經”“雜病的典范”。筆者根據多年來《金匱要略》教學與臨證的點滴體會和實際需要整理本書,目的在于,第一,為讀者梳理《金匱要略》另一種形式的思路與格局,讓讀者一目了然,明確《金匱要略》每一篇中針對每種疾病、每一個證型的方證思路及整體框架,本部分內容主要體現在本書的第j篇。同時,在學授和臨證應用《金匱要略》方藥的時候,更要注重《金匱要略》經方的藥量配伍、的煎服法、藥后反應、飲食禁忌、藥后護理及注意事項等重要內容,這些內容是經常被讀者和醫(yī)生所忽略的,例如桂枝湯中桂枝與芍藥的藥量配伍為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l,如果拋開這種配伍比例,恐怕就不是桂枝湯,可能為桂枝加桂、桂枝加芍藥湯,甚至為小建中湯。因此在學醫(yī)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此類問題,該類問題在書中比比皆是,望讀者重視,其他例如小柴胡湯中柴胡與黃芩的重量比為8:3;麥門冬湯中麥冬與半夏的體積比為7: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等等。因此本書的第了章,保留了方證原文及方后注等全部內容,旨在體現《金匱要略》的原貌和經方的精髓。 第三章整理了每個方證的相關原文,并且將《金匱要略》或《傷寒論》與之相關的條文全部開列于方藥第一次出現的位置,而之后再次出現同一方藥,其相關內容以“參見某某條”的形式引注到該方第一次m現的章節(jié)。目的在于方便讀者研讀,并體味仲景一方多用、辨證論治、異病同治的臨床思維。原文整理及校對過程中,《金匱要略》參閱了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中醫(yī)臨床必讀叢書·金匱要略》(何任、何若蘋整理),《傷寒論》參閱了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中醫(yī)臨床必讀叢書·傷寒論》(錢超塵、郝萬山整理)。在《金匱要略》前二十二篇記載的205首經方中,與《傷寒論》重復44首,故在整理經方相關原文時,與經方相關的《金匱要略》和《傷寒論》相關原文一并列于【原文】當中。在整理過程中發(fā)現,部分經方在《金匱要略》或《傷寒論》中多次出現時,不同的條文中,方藥組成有所差別,筆者尊重原文,未做擅自修改而保留原貌,一并開列在【原文】之中,以留思考空間,供讀者研讀。第三章引用《金匱方歌括》的內容,將每首經方歌訣列于原文之后,以供讀者背誦之用。第三章每方《金匱方歌括》之后,以“經典引注”的形式,引用了《金匱要略》i家注解,注釋《金匱要略》方證及原文,將諸家原文列于其后,以供讀者閱讀。j家注括《金匱方論衍義》《金匱玉函經二注》和《金匱要略心典》,本三家是筆者常常研讀且歷代評價較高的三部著作,故本書引來閱讀。同時,筆者將《金匱要略》每篇主要內容以表格的形式列于每章之末,以便覽每篇全貌。筆者在研讀和應用《金匱要略》過程中發(fā)現,仲景醫(yī)學中用藥劑量古今換算、炮制方法、煎服法、煎藥溶媒法與途徑等相關內容,對臨床影響極大,因此在整理研究《金匱要略》過程中將上述相關內容結合自身體會和文結為第二章,以求展示給讀者原味的仲景醫(yī)學。該部分內容是筆素十分重視的內容,無論是授課還是臨證,都十分注意這些內容,故整理相關內容于書中第二章,以供讀者了解學其中有些內容筆者目前尚無可參考點,或未能研究明了,在該書中就未詳列每條,相關內容保留或存疑,以待后續(xù)版本完善。
仲景經方體系中,除了經方的相關方劑內容之外,更重要的是每味效及臨證主治,此內容在仲景醫(yī)學體系中與我們現代中醫(yī)人學別較大,如果我們以后世醫(yī)家對中藥的認識解讀經方或以方測證,就大相徑庭、南轅北轍了。例如桂枝芍藥知母湯方證,原文并未明確提出風濕化熱傷陰的病機,而我們后世醫(yī)家通過對原方中知母的應用提出此觀點,但是風濕化熱傷陰的病機是仲景的原意嗎?如果不是,知母如何解釋呢?而我們翻看《神農本草經》發(fā)現,“知母,味苦,性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雖然知母具有“主消渴,熱中,除邪氣效,此是白虎湯的用意,桂枝芍藥知母湯與烏頭湯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桂枝芍藥知母湯以肢體腫為主,而烏頭湯以肢體關節(jié)痛為主,故此處的知母應取“肢體浮腫,下水。如果不研讀《神農本草經》難以解釋仲景原意,甚至可能出現誤解,且以方測證亦會存在“將錯就錯”的局面。此類問題在仲景醫(yī)學體系中經常出現,如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厚樸麻黃湯中的厚樸與承氣湯中的效一致否?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敗醬散中的薏苡仁真有消癰排膿、利水化?等等。因此,筆者將《神農本草經》《名醫(yī)別錄》《長沙藥解》中的內容整理成第四章列于書末,以供瀆者隨時參讀,還原仲景醫(yī)學、經方原貌。本書第一篇以概述的形式概括了經方的情況、仲景醫(yī)學的相關內容,以利于明確經方及仲景醫(yī)學體系的真正內涵。
本書以整理為目的,將經典內容展示給讀者,并未過多地添加筆者本人的觀點,以給瀆者留下思考的空間。同時由于筆者個人修為甚弱,不堪明確提出個人的點滴觀點,待筆者逐漸成熟后,將在第二版中闡述個人的相關學術體會,以供大家討論。該書只是將筆者的學和知識框行構列,展現給讀者,以提供學用的便利罷了。該書整理匆忙,望各位讀者和同仁斧正,以期受教一步完善。
本書第一至j章由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陳飛撰寫,共計37.4400萬字;第四章由哈爾濱師范大學太鑫撰寫,共計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7328萬字。
陳飛 太鑫
2020年2月
第一章經方概述
第二章研讀經方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節(jié)用藥劑量古今換算
第二節(jié)煎服法研究
第三節(jié)藥后護理
第四節(jié)溶媒、藥引研究
第五節(jié) 中藥炮制法研究
第六節(jié)用藥途徑研究
第三章 《金匱要略》經方解析
第一節(jié)痙濕喝病脈證治第二
1.栝樓桂枝湯
2.葛根湯
3.大承氣湯
4.麻黃加術湯
5.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6.防己黃芪湯
7.桂枝附子湯
8.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
9.甘草附子湯
10.白虎加人參湯
11.一物瓜蒂湯
第二節(jié)百合狐惑陰陽毒脈證治第j
1.百合知母湯
2.滑石代赭湯
3.百合雞子湯
4.百合地黃湯
5.百合洗方
6.栝樓牡蠣散
7.百合滑石散
8.甘草瀉心湯
9.苦參湯
10.雄黃熏方
11.赤豆當歸散
12.升麻鱉甲湯
1 3.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
第三節(jié)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1.鱉甲煎丸
2.白虎加桂枝湯
3.蜀漆散
4.牡蠣湯
5.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湯
6.柴胡姜桂湯
第四節(jié) 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
1.侯氏黑散
2.風引湯
3.防己地黃湯
4.頭風摩散
5.桂枝芍藥知母湯
6.烏頭湯
7.礬石湯
8.《古今錄驗》續(xù)命湯
9.《千金》j黃湯
10.效方》術附湯
11.腎氣丸
12.《千金》越婢加術湯
第五節(jié)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1.黃芪桂枝五物湯
2.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3.天雄散
4.小建中湯
5.黃芪建中湯
6.腎氣丸
7.薯蕷丸
8.酸棗湯
9.大黃廑蟲丸
10.《千金翼》炙甘草湯
11.《肘后》獺肝散
第六節(jié)肺痿肺癰咳嗽卜氣病脈證第七.
1.甘草干姜湯
2.射干麻黃湯
3.皂莢丸
4.厚樸麻黃湯
5.澤漆湯
6.麥門冬湯
7.葶藶大棗瀉肺湯
8.桔梗湯
9.越婢加半夏湯
10.小青龍加石膏湯
1 1.《外臺》炙甘草湯
12.《千金》甘草湯
13.《千金》生姜片草湯
14.《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15.《外臺》桔梗白散
16.《干金》葦莖湯
17.葶藶大棗瀉肺湯
第七節(jié)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1.奔豚湯
2.桂枝加桂湯
3.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第八節(jié)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1.栝樓薤白白酒湯
2.栝樓薤白半夏湯
3.枳實薤白桂枝湯
4.人參湯方
5.茯苓杏仁甘草湯
6.橘枳姜湯
7.薏苡附子散
8.桂枝生姜枳實湯^
9.烏頭赤石脂丸
10.九痛丸
第九節(jié)腹?jié)M寒疝宿食脈證治第十
1.厚樸七物湯
2.附子粳米湯
3.厚樸l一物湯
4.大柴胡湯
5.大承氣湯
6.大建中湯
7.大黃附子湯
8.赤丸
9.烏頭煎
10.當歸生姜羊肉湯
11.烏頭桂枝湯
12.《外臺》烏頭湯
龍骨
亂發(fā)
麻黃
麻子仁
馬通汁
麥門冬
芒硝/芒消
蟲亡蟲.
蜜(白蜜、石蜜)
牡丹皮
牡蠣
蒲灰
蠐螬
鉛丹
蜣螂
秦皮
瞿麥
曲
蕘花
人參
人
戎鹽
桑東南根白皮(桑根皮)
山茱萸
商陸根
芍藥
蛇床子(蛇床子)
射干
升麻
生姜
生梓白皮
石膏
石韋
蜀椒
蜀漆
鼠婦
薯蕷
水蛭
蒴苕細葉
蘇葉
酸棗仁
獺肝
桃仁
天門冬
天雄
葶藶子
通草
王不留行
王瓜
葳蕤
文蛤
烏梅
烏頭
吳茱萸
五味子
細辛
小麥
薤白
新絳
杏仁
川芎(芎翁)
雄黃
旋覆花
鹽
羊肉
薏苡
茵陳蒿
禹余糧
芫花
云母
皂莢
灶心黃土(伏龍肝)
澤漆
澤瀉
代赭石
廑蟲
朱砂
知母
梔子
蜘蛛
枳實
豬膽汁(豬膽)
豬膏
豬苓
竹茹
竹葉
紫參
紫石英
紫菀
紫葳
后記
參考文獻
第一章 經方概述
經方即經論方,即后世醫(yī)家對東漢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方劑的稱謂,即《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所記載的方劑!秱摗份d經方1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首,禹余糧丸有方無組成,實載經方1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首!督饏T要略》全書25篇,共計262方,前22篇載方205首,其中附方22首,前22篇實載經方183首,與《傷寒論》重44首,去掉重,《金匱要略》實載經方139首,其中杏子湯、附子湯、膠姜湯、黃連粉、藜蘆甘草湯5首經方有方名無組成,故實載經方134首。因此,經方有方有藥者246首,有方無藥者6首,共計252首經方,其中藥味組成一味藥16 l方,二味藥36方,三味藥44方,四味藥43方,五味藥32方,六味藥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方,七味藥28方,八味藥4方,九味藥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方,十味藥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方,十一味藥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力‘,十二味藥3方,十三味藥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方,十四味藥l方,二十一味藥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方,二十二味藥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方。
經方源于神農之藥,發(fā)展而成湯液之方,而后成仲景之論。其中不難看出,仲景經方之確立,是在前人基礎行的系結、分析和升華,將東漢之前的方藥精華匯聚成《傷寒雜病論》,使經方具有了的方證理論體系,且應用于傷寒及雜病的辨治。但由于歷史諸多原因,如今我們只能見到部分經方即《傷寒雜病論》所載之方,仲景經方流傳兩千年依舊,故而彌加珍貴。經方立法嚴明、配伍嚴謹、制方合度、方無虛設、、藥簡效宏之特點,簡要概括為四個字:簡、便、效、廉,臨床上屢起沉疴,效如桴鼓,深受后世醫(yī)家所推崇。中醫(yī)學發(fā)展過程中不僅涌現出眾多的經方大家,并逐漸形成了慣用經方的經方派。經方派把仲景方稱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認為經方不僅能治外感,也能治雜病,不僅能治傷寒,還能治溫病。經方派醫(yī)家不斷結并提m經方的使用法度:有是證,用是方;不加減,即使加減,亦應遵仲景法度;原方藥量不動。
《傷寒論》治傷寒,《金匱要略論》治雜病,同守此法不變恐非仲景原意,事實上如仲景所言:“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精髓,是為吾后人之所知、所學、所用。因此在臨床上經方運用原括以下幾個方面:抓主癥,對癥選方;抓主癥,兼識病機;識病機,擴大應用;從副癥,兼求病本。在臨床上患者就診,醫(yī)生經過初診,分析其為何經方方證范疇,即可用其原方,經方原方應用即為后世醫(yī)家所言方證理論,《傷寒》1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方,《金匱》262方,各有其適應證候。應用經方應尊重仲景原意、原法,用散還是用湯,用熏還是用洗,頓服還是頻服,還是日2或3次服用或頻服。當方證對應之時,在方藥組成上盡可能地尊重仲景經方原方、原法。在臨床上固守原方恐怕難以達到,有是證,用是藥的同時,要仔細揣測仲景原意,分析經方方證所藏之病機,參透病機即可擴展經方的適用范圍,從而多種相同病機的不同疾病,在《金匱要略》中腎氣丸五種疾病即為典型的代表。
由于時代的變遷,人類的疾病譜也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故應臨床需求擴大經方的診療范圍,需要用經方原方合方或拆方合方論治當代疾病,例如四逆散與膠艾四物湯合方崩漏;桂枝茯苓丸和五苓散合方頑固性下肢水腫。經方的臨床應用不單純是原方運用或者合方,亦須臨證加減括藥量和藥味的變化。因為仲景之l方,后世醫(yī)結出了類方理論,每類經方即為仲景自身加減變化之范例,后世醫(yī)家除了參仲景之變外,亦應結合臨床實際參病機之變而加減變化。經方派醫(yī)家論經方應用應遵循仲景原藥量,此為拘泥于經方之舉,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就有方藥的藥量之變而方之案例,例如厚樸三物湯、小承氣湯、厚樸大黃湯,三方組成相同,但由于藥量的變化,方藥主治不同。因此在當代臨床應用經方應隨臨床之變而變,適當地調整經方藥量和藥味,從而更加全面地適用臨證之需。即便我們參透了仲景原意,恃恐也無法應對千變萬化的臨床需要,因為時代在變,隨之人和自然也在變,仲景時代多兵荒戰(zhàn)亂,百姓多食不果腹,衣不遮寒,而現今羽絨裘皮御寒,個個大腹便便,臨證方藥怎能不變?因此仲景之經方無法應對今之臨床,例如仲景在中風病的證治中以外風立論,但后世醫(yī)家陸續(xù)出現了以虛、以痰、以瘀立論,逐漸完善了中風病的證治。因此經方以簡、便、效、廉著稱,但亦有其未能盡善盡美之處,故在臨證時如若經方無法辨治,則應考慮后世之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