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是中國古老的戲種,已有600年的歷史,是中華戲曲中的瑰寶,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隨著一代代昆曲人的不懈努力,昆曲在今天重新煥發(fā)了活力,在戲曲演出市場再一次受到廣大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的欣賞和歡迎。
沈昳麗是上海昆劇院的當家閨門旦演員,出演過幾十出昆劇劇目,曾獲得中國戲劇表演藝術(shù)*獎梅花獎。作為中生代昆曲演員中的優(yōu)秀代表,沈昳麗不僅表演水平高,而且善于鉆研,嘗試過許多跨界的演出,并積極在舞臺之外推廣昆曲藝術(shù),做青年朋友的知心沈姐姐。
這本書記錄了沈昳麗多年的藝術(shù)探索和演劇心得,非常難能可貴,值得同行借鑒學(xué)習(xí),讀者也可以通過這本書,對昆曲藝術(shù)有更深的了解。
自序 自言自語
當代生活為什么需要戲曲?為什么需要600 多年的古戲曲?
人為什么需要戲劇?
或許我們并不能真的改變生活,但至少可以賦予自己一種生活方式。
昆曲,就是一種有美感的生活方式。
昆曲的戲,不在情節(jié),在于情趣和意味。中國戲劇的本質(zhì)是詩。
歲月消磨,只留下詩。
所謂文化,是一個族群共同遵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在傳承、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中的呈現(xiàn)。文化的流傳和維系是需要儀式的。戲曲的表現(xiàn)與程序,就是一種儀式。
觀者和表演者之間有一份契約,默契得就像有一份秘密的約定。打亂內(nèi)里編碼就會阻斷辨識,辨識阻斷,何來共情的建構(gòu)?所以要百分之百地遵循。而后,我們必須去追溯它生發(fā)的源頭,找到起心動念形諸手足的那個鴻蒙初開的原點。唯有這樣體會,這儀式方才是活的,才有可能降下神明角色,才會上身。在這儀式的舞臺上,在觀者和表演者同在的劇場里,往來流蕩的能量交換才是真的,演出才是有生命的。
每一場的演出都不可復(fù)制。
動靜張弛,是場上做戲,更是心有靈犀。
任何一出戲,任何一場演出,臺上的任何一個人,其實同時呈現(xiàn)著三個自我:懸想的角色,實在的表演者,演員自身潛在的人格和性情。
剎那間,此一刻,當下是實相?是虛相?我是我?我非我?……流轉(zhuǎn)幻化在這三重鏡像之間。這大概就是表演藝術(shù)令人欲罷不能的魅惑。
杜麗娘楊貴妃小玉寶釵……有誰見過?我懷疑:表演并不是為了塑造角色,因為實際上不能。
但表演卻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借著她,能體會到潛在的、尚不自知的我,理想中意愿中的我,可能性的我……當眾表演其實是一條隱秘的小徑,交錯岔道的后面藏著一個小小花園。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