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 論(1)
一 問(wèn)題的緣起與研究意義(1)
二 研究史料與研究方法(4)
三 國(guó)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述略(8)
四 研究范圍與對(duì)象的界定(29)
五 本書研究的總體框架(41)
章 皇親與古代天皇制(44)
節(jié) 皇親政治與天皇制的確立(44)
一 壬申之亂與皇權(quán)的加強(qiáng)(45)
二 八色姓與皇親地位的提高(49)
三 皇親政治的形成及特點(diǎn)(51)
第二節(jié) 皇親政爭(zhēng)與天皇制的發(fā)展(55)
一 長(zhǎng)屋王之變與皇親政治的解體(55)
二 橘諸兄掌權(quán)與藤原廣嗣之亂 (61)
三 藤原仲麻呂的成敗與鈴印之爭(zhēng)(64)
四 藤原種繼暗殺事件與早良親王怨靈(66)
第三節(jié) 皇親失勢(shì)與天皇制的畸變(69)
一 外戚政治的盛衰及其原因(70)
二 上皇奪權(quán)的手段及其影響(77)
第四節(jié) 小結(jié)(82)
第二章 皇位繼承制度(84)
節(jié) 飛鳥時(shí)代的皇位繼承(84)
一 兄弟繼承與長(zhǎng)子繼承 (85)
二 大兄制與太子制 (89)
三 持統(tǒng)女帝與皇后繼承 (93)
第二節(jié) 奈良時(shí)代的皇位繼承(100)
一 元明女帝與不改常典 (101)
二 稱德女帝與宇佐神托事件 (105)
三 光仁天皇與天智系皇統(tǒng) (108)
第三節(jié) 平安時(shí)代的皇位繼承(114)
一 清和天皇登基與陽(yáng)成天皇退位(115)
二 光孝天皇即位與宇多天皇讓位(118)
三 鳥羽法皇與崇德上皇(124)
第四節(jié) 小結(jié)(127)
第三章 敘位、任官與封祿制度(129)
節(jié) 皇親的敘位(129)
一 敘位制的演變與皇親(130)
二 律令制下皇親的敘位(134)
第二節(jié) 皇親的任官(141)
一 知太政官事與皇親(142)
二 律令制下皇親的任官(148)
第三節(jié) 皇親的封祿(151)
一 律令制下皇親的封祿(152)
二 皇親時(shí)服與諸王時(shí)服(157)
三 女王時(shí)服與女王祿 (161)
第四節(jié) 皇親的家司與禮遇(165)
一 皇親的家司(165)
二 皇親的禮遇(169)
第四節(jié) 小結(jié)(173)
第四章 婚姻制度(175)
節(jié) 皇親近親婚制的形成與發(fā)展(175)
一 律令制以前的近親婚(176)
二 律令制下皇親的近親婚(181)
第二節(jié) 女王的違法婚與未婚內(nèi)親王(183)
一 女王與臣下的違法婚(184)
二 皇后藤原光明子與皇太子阿倍內(nèi)親王 (189)
第三節(jié) 延歷十二年以后皇親的婚姻(193)
一 女王的婚姻(194)
二 內(nèi)親王的婚姻(196)
第四節(jié) 小結(jié)(200)
第五章 賜姓制度(202)
節(jié) 古代日本的賜姓制度(202)
一 氏姓制度的特征與意義(202)
二 賜姓的類型與變遷(205)
第二節(jié) 皇親賜姓的演變(209)
一 皇親賜姓的出現(xiàn)(209)
二 皇親賜姓的興盛(213)
三 皇親賜姓的衰落(219)
第三節(jié) 源氏賜姓(222)
一 源氏賜姓的原因和方式(222)
二 二十一流源氏 (230)
第四節(jié) 小結(jié)(239)
第六章 齋王制度(242)
節(jié) 伊勢(shì)神宮與伊勢(shì)齋王制度的形成(242)
一 傳說(shuō)中的伊勢(shì)神宮與伊勢(shì)齋王(243)
二 天武朝齋王制度的形成(246)
第二節(jié) 律令制下齋王制度的發(fā)展(250)
一 圣武朝齋王制度的完善(250)
二 山部親王與安殿親王的共同遭遇(253)
三 賀茂齋院的形成與伊勢(shì)齋宮的發(fā)展(255)
第三節(jié) 齋王制度中的儀式(258)
一 齋王卜定(259)
二 齋王祓禊(262)
三 齋王群行(266)
第四節(jié) 攝關(guān)、院政時(shí)代齋王制度的嬗變(269)
一 攝關(guān)時(shí)代的齋王制度(269)
二 院政時(shí)代的齋王制度(272)
第五節(jié) 小結(jié)(273)
結(jié) 語(yǔ)(275)
參考文獻(xiàn)(283)
附 錄(300)
附錄1 飛鳥、奈良、平安時(shí)代天皇一覽表(300)
附錄2 平安時(shí)代初期天皇的妻子與子女一覽表(305)
附錄3 歷代齋宮一覽表(309)
附錄4 歷代齋院一覽表(314)
附錄5 日本皇室典范(1947年1月6日法律第3號(hào)) (317)
后 記(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