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讀者想要閱讀引進版的中國史著作? 為何他們想要翻譯一本關于宋朝中國政體行政知識生產(chǎn)與使用的英文歷史著作? 當我坐下來為宋帝國的危機與維系:信息、領土與人際網(wǎng)絡(我自2007年至2012年歷時五年研究并完成本書)中譯本寫序的時候,這些問題就浮現(xiàn)在我面前。我在下文中給出了兩個理由,來說明為什么中國讀者會想繼續(xù)閱讀本書。首先,局外人的視角可以幫助人們發(fā)現(xiàn)貌似熟悉的歷史的基本方面;其次,這種看似陌生的歷史研究方法,可能會陰差陽錯地導致人們重新思考中國歷史的本土傳統(tǒng)和非本土傳統(tǒng)之間在方法論上的相似性(以及差異),從而得出對前者和后者更深層次上理解的結論。
根據(jù)我從華人同事和學生那里得到的信息(他們對關于本書的演講、草章以及后來本書的英文版給出反饋),這個問題乍聽之下很不尋常,甚至令人費解.為什么本書要探究政治知識的社會生產(chǎn)? 為何要敘述人們?nèi)绾卧诟鞣N各樣的文本和圖表體裁中共享并改編行政知識? 為什么要分析有關宋朝廷和宋帝國文本嵌入其中的溝通網(wǎng)絡? 以及為什么要特別注意那些出版、交流時事、檔案知識、地理知識和軍事知識的各種媒體?
我們?nèi)绾巫珜憵v史,取決于一系列因素:學術共同體中的史學語境,這些學術共同體中培養(yǎng)出來的學術價值觀,以及我們學術生涯所在的階段(如果我們是在學術語境下寫作的話);當然,還有我們所處的更大范圍的國家和國際環(huán)境.對于當前在中國得到訓練的史學工作者或感興趣的中國讀者,以及在比利時長大,曾在美國、日本、中國、英國和荷蘭接受過訓練和工作的中國史學者來說,這些都是不同的。我們閱讀的文本,提出的問題,以及我們對史料詮釋與書寫的方式,都是挑來選去的對象。對于一位對思想史和政治史感興趣的歐洲史學工作者來說,宋史的核心原始史料之所以有趣,不僅因為它們講述了關于政治角色和事件的故事,它們的存在、結構和組織、流通,以及在其他史料中引用這些史料與引用史料的方式也需要得到解釋。從局外人的角度或全球中世紀史更廣闊的視角來看,這些事情在行之有效的中國政治史和制度史上被視作理所當然。政書、地理文本、軍事文本和檔案文本的早熟生產(chǎn)、印刷和二次討論是引人注意且值得人們記錄的。我們需要解釋它們的存在,而它們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意義和影響,也值得我們探討.早期現(xiàn)代歐洲旅行者,當他們次接觸到中國豐富的行政和歷史傳統(tǒng)時,已經(jīng)格外強調(diào)中國行政知識異常豐富的資料以及士人參與其生產(chǎn)和傳播的過程。因此,局外人的觀點可能會突出一些根本上很重要的東西,一些已經(jīng)變得如此司空見慣以至于對局內(nèi)人來說,它們不會引人注意,或者顯得過于不言而喻,因此不值得進行歷史分析。 然而,那些以其所書寫的傳統(tǒng)為本土的歷史學家與非本土的歷史實踐者之間的這種差異,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對中西方歷史趨勢進行更大規(guī)模的比較,我一直持相當懷疑的態(tài)度,我認為這些比較往往是基于文明差異的假設,而不是對特定領域、知識傳統(tǒng)和國家學術語境以及遲自19世紀以來所形成的國際和跨文化聯(lián)系下不同學術流派的認真理解。近年來,人們對宋代政治文化的研究,是學術傳統(tǒng)交叉的一個絕佳例證。正如我在其他地方更詳細解釋的那樣,特別是來自中國的學者,將學術注意力轉向官方文件的傳遞、政府命令的傳達以及地方和中央信息的收集和交流上。關于這些主題的連續(xù)出版物的編輯出版,帶來了關于中國政治史的史學的重大轉變。正如鄧小南著作中精準且極具挑戰(zhàn)性的闡述那樣,這種新政治史是一種自覺的轉變,它擺脫了早期政治史上主要側重于制度史(產(chǎn)生了對一般中央和區(qū)域政體以及司法、財政,軍事、調(diào)查、檔案和下級官僚機構的詳盡研究)、君臣,以及重大事件敘述的學術研究.新的活的政治史關注社會、政治和制度進程(王朝以及跨越王朝);強調(diào)個人、集體和機構之間的關系與張力;強調(diào)政治產(chǎn)生的網(wǎng)絡與場域;以及對制度發(fā)展和政治決策產(chǎn)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包括禮、話語、政治理論書寫以及個別政治家的意愿和話語。信息的披露和控制,以及特定行動者獲得并利用信息的渠道已成為分析的出發(fā)點;個別文件已變成問題,成為對多重能動性進行分析的個案,而不是那些對機構及其在帝國專制主義發(fā)展過程中的地位進行冗長描述的不言自明的證據(jù)。這項學術研究初側重于官僚內(nèi)部的溝通交流,但也導致了在地方支持者中皇帝命令與地方政府決定的溝通方
面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以及1112世紀以來各種地方中介機構的興起。在這些趨勢中,我發(fā)現(xiàn)了跨越東亞和歐洲政治交流語言史中潛在的方法論興趣的相似性。
自本書初版以來,除了前文強調(diào)的關于政治交流的中國學術之外,主要在兩個方向上有了重要的進一步發(fā)展:關于宋朝中國政體的性質(zhì)和民族在其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以及我在本書后幾章中所談到的數(shù)字歷史。如果我重寫本書,我可能會更明確地評論中國人的民族國家起源于宋朝的論點,也許會在本書的后一章中更明確地提到近關于民族話語的成果,F(xiàn)在,我要向讀者推薦兩篇書評,在這兩篇書評中,我闡述了為什么我仍然認為,我們可以更好地把宋朝政體想象成一個帝國(empire),而不是一個民族(nation)或一個民族國家(nationGstate)。
關于宋代筆記作者從何處獲取信息,以及他們所報道的那些信息的社會背景和地理背景的問題,促使我探索了具有重大影響的實證調(diào)查和歷史分析的新方法。我們在本書中開始的工作可以在線檢查并被重復使用,這導致我們開發(fā)了文本分析和閱讀平臺 MARKUS。在過去十年里,數(shù)字歷史發(fā)展迅速,并朝著不同的方向發(fā)展。如果我們今天這樣做的話,我們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展示或發(fā)表我們在本書中所進行的嘗試。但這也是我們從本書中學習到的教訓,并且我們也希望我們的讀者們也能從中吸取教訓:愿意承擔精心構思的風險,以改進人類歷史實踐和享受的多樣性,并愿意跨越語言的邊界進行學習與合作。后,我要特別感謝出版社和譯者.翻譯是一門難度很大的藝術,人們需要做出許多艱難的決定,鳩摩羅什和慧遠對此非常清楚。翻譯,尤其是專門的歷史研究的翻譯,終總是一項得不償失的工作.然而,我還是要特別感謝劉云軍,因為他創(chuàng)作出了一部精彩的翻譯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