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多次再版的音樂入門經(jīng)典教程,以其獨特的角度為讀者展現(xiàn)了音樂的魅力,是古典音樂發(fā)燒友的案頭必備之書。
作者首先在第一部分中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基本樂理,并通過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來解讀各種音樂要素。在第二部分至第十部分中梳理了自中世紀到21世紀西方音樂史上各個時期斑斕的音樂風格,其中包括爵士樂、音樂劇與電影音樂、搖滾樂等對音樂史的貢獻。在第十一部分中,作者著意介紹了非西方音樂。
書中的“作品導聆”和“聲樂導聆”是本書的大亮點,配有相應音頻文件,讀者可以對照書中對作品配器、力度、旋律、結(jié)構(gòu)的分析以及對聲樂作品歌詞的解讀,更加輕松而深入地欣賞音樂。
如何欣賞古典音樂
陳佐湟序
。ㄔ瓏掖髣≡阂魳房偙O(jiān))
經(jīng)常會有青年朋友問我:“我能在古典音樂中聽到什么?如何才能懂得欣賞古典音樂?”這實在是個十分有趣,也值得認真回答的問題。
在音樂各類別當中,古典音樂算得上是境界高遠、形式完善的一種。眾所周知,我們之所謂古典音樂,淵源于古希臘的音樂傳統(tǒng),發(fā)軔于中世紀的宗教音樂,自巴洛克時期開始發(fā)展為較完善的形式。我們常津津樂道音樂史上一個個燦爛的名字,正是這些杰出的藝術(shù)家,使古典音樂超越單純的宗教誦詠,而用以抒發(fā)人類深刻的情感,并使它成為人們世世代代追求人文精神的最好載體。
從巴赫、莫扎特到貝多芬,從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到肖邦,這些大師為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音樂文獻。它們決不是空洞的音響游戲。存在于這些美妙音響背后的,是人類對感情世界的探究,對心靈世界深刻精妙的揭示。在這些音樂文獻中,記錄的是這些藝術(shù)家們林林總總的感情體驗與形態(tài)。其中也不乏與大自然親近的種種感受,有時還有他們對人生哲理的深遂思索。甚至,作曲家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實現(xiàn)的企盼,也會像一種寄托,存在于他們的音樂中?梢哉f,大凡能流傳下來的經(jīng)典之作,都是因為在上述某一方面,曾經(jīng)打動過一代又一代聽眾的心。
我們盡可以把古典音樂看成是人類感情世界角角落落的一面面鏡子。盡管膚色、人種不同,人類的感情形態(tài)是基本共通的。我們的愛與恨,我們的幻想與恐懼,我們的喜、怒、哀、樂,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這可能就是為什么我們常說,音樂是一種毋須翻譯的世界語言吧!
從巴赫生活的年代至今,已有大概三百年的時間了。但他的音樂至今依然能感動我們。我想這有可能是因為,與幾百年來外部世界的巨大變化相比(辟如交通工具的進步、信息傳遞方式的變化、人類生存條件的改善),人類感情形態(tài)的變化是相對穩(wěn)定的。巴赫、貝多芬與我們,心依然相通。這種比較不禁會使人有“洞中七日,世上千年”的感觸。就我自己而言,無論在我人生中經(jīng)歷過的何種情感,總會在這些大師們的音樂中找到共鳴。就此而言,古典音樂從未使我失望。
貝多芬在談到自己的《莊嚴彌撒》時曾說:“出自心靈,但愿亦能到達心靈。”這其實就是古典音樂追求的境界。聽古典音樂,不妨把作曲家當成一位知己,那撲面而來的音樂就是一位密友對你的親切傾訴,如果你能從中領悟感受到些什么,甚至能勾起你某種“似曾相識”的情緒回憶,進而引發(fā)出某種感情的共鳴———恭喜你!你已邁進了古典音樂殿堂的第一步,那可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一個人只要有一顆敏感的心,而且對高尚的情操和豐富的感情有所追求,他(她)就必能以這種“神交”的方式,在古典音樂中陶冶性情,不斷充實、升華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欣賞古典音樂,步入這個藝術(shù)的殿堂呢?
唯一的途徑自然是多聽,而且以心靈聆聽。音樂是訴諸人心的藝術(shù),那是卓越心靈的天籟之音,必得我們用心靈領受。其實只要喜歡聽,就已經(jīng)是懂得欣賞的開始,多次欣賞同一部作品,必會觸發(fā)、積累更多的心得。只要養(yǎng)成欣賞的習慣,培養(yǎng)出興趣,你必能越來越深刻、細膩地領略音樂的意境。
至于欣賞音樂的方式,則大可因人而異。當然最好是在現(xiàn)場欣賞音樂會,然而限于條件,很多朋友還難以經(jīng)常做到。那么,各種各樣的視聽載體——錄音磁帶、激光唱片甚至mp3——就成了可以約略取代、且便于取得的形式。目前,視聽技術(shù)的發(fā)展,已經(jīng)可以使聽者得到越來越接近劇場效果的享受。善于利用這些視聽條件,像讀書一樣養(yǎng)成欣賞音樂的習慣,我們接受古典音樂的能力一定會大大提高。
另外,在開始欣賞古典音樂之前,最好找一本入門讀物。古典音樂畢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藝術(shù)形態(tài),其抽象的音樂語言、深刻的藝術(shù)內(nèi)涵、特殊的表現(xiàn)形式,都容易使初學者望而卻步。初次接觸,我們必會有許多疑慮。借助音樂欣賞的入門書,有似于請一位老師領我們進入這一藝術(shù)之門,不失為古典音樂欣賞的良好開端。
面前的這本《聽音樂》,就是此一目的不錯的選擇。它是美國相當流行的音樂欣賞教材,作者對音樂規(guī)律的闡述有獨到之處,而又能深入淺出,娓娓道來。他先述及的是古典音樂的主要概念和形式;而后,他又按照音樂史發(fā)展的基本順序,選取著名音樂家及其代表作品,進行細致深入的分析。若能認真地閱讀本書,再配合附贈的錄音資料,一定能夠循此順利地走進古典音樂的殿堂,并從中獲得豐富的藝術(shù)享受。
愿各位能與古典音樂交上朋友,您將會因此終身受益無窮。
2008 年4 月
著者簡介
羅杰·凱密恩(Roger Kamien),1934年出生在巴黎,六個月時被父母帶到美國定居。他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音樂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他曾隨娜迪亞·雷森伯格(Nadia Reisenberg)和克勞迪奧·阿勞(Claudio Arrau)學習鋼琴。1957年,他作為富布萊特學者回到巴黎進行為時三年的關于18世紀音樂的研究。
凱密恩教授在亨特學院教授音樂史、音樂理論和音樂文獻兩年之后,到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工作。在皇后學院工作的二十年間,他主持學校的音樂欣賞課程,同時還作為音樂會鋼琴家在歐美各地演出。1983年,他受聘擔任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祖賓·梅塔音樂學教席。
除了《聽音樂:音樂欣賞教程》之外,凱密恩教授還主編《諾頓譜例集》(The Norton Scores),參與編寫《鍵盤和聲新指南》(A New Approach to Keyboard Harmony)和《劍橋貝多芬手冊》(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eethoven)。他還在多種音樂期刊上發(fā)表過論文和書評。
譯者簡介
韓應潮,福建漳州人。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音樂學碩士,美國音樂學學會會員,現(xiàn)為美國肯塔基大學音樂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譯有《貝多芬傳:磨難與輝煌》《貝多芬在美國》等。
陳佐湟序 如何欣賞古典音樂
余志剛序 讓音樂在生活中飛翔
作品導聆與聲樂導聆曲目列表
配套數(shù)字音頻列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音樂要素
第二部分 中世紀
第三部分 文藝復興時期
第四部分 巴洛克時期
第五部分 古典時期
第六部分 浪漫主義時期
第七部分 20 世紀及以后
第八部分 爵士樂
第九部分 音樂劇與電影音樂
第十部分 搖滾樂
第十一部分 非西方音樂
附錄
致謝
照片來源
索引
譯后記
出版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