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民間文藝搜集整理史研究(1947-1966)
定 價:99 元
本書系統(tǒng)總結了內蒙古自治區(qū)1947年到1966年(特別是1949年到1959年)民間文藝搜集整理工作,包括從事民間文藝搜集整理工作的重要當事人的實踐活動,以及不同體裁作品的搜集整理、翻譯和推廣情況。內蒙古民間文藝搜集整理工作在全國具有示范意義,通過此項研究,本書對當時民間文藝搜集整理工作的思想、原則與方法進行了探討,進而從整體上總結了其歷史經驗。
劉思誠,女,蒙古族,1990年5月生于遼寧撫順,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中國民俗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會員。研究領域為民俗學(含民間文藝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現當代文學。近年來,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一項,主持完成遼寧省青年基金項目兩項;發(fā)表《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宗重大的文化旅游資源》等學術論文及譯文十余篇,文章曾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旅游管理》全文轉載、被《經濟日報》內參刊用。
緒論 一 內蒙古民間文藝搜集整理史的研究價值 二 內蒙古民間文藝搜集整理史的研究現狀章 內蒙古民間文藝搜集成果與體裁分布 節(jié) 內蒙古民歌的搜集整理 一 在內蒙古出版的民歌 二 在北京出版的民歌 三 在上海出版的民歌 四 在其他地區(qū)出版的民歌 第二節(jié) 內蒙古民間故事的搜集整理 第二節(jié) 內蒙古笑話的搜集整理 第四節(jié) 內蒙古史詩和民間敘事詩的搜集整理 第五節(jié) 內蒙古民間戲曲的搜集整理 第六節(jié) 內蒙古民間舞蹈的搜集整理 第七節(jié) 內蒙古民間文藝其他體裁的搜集整理 小結第二章 新中國成立初期內蒙古民間文藝搜集工作的階段及其代表作(19491953) 節(jié) 內蒙古民歌搜集工作與搜集觀點 一 馬克思主義觀點 二 社會主義新文藝觀點 三 統(tǒng)一國家觀點 四 民族觀點 第二節(jié) 民歌代表作之一:安波、許直合編《東蒙民歌選》 一 《東蒙民歌選》的版本與地位 二 《東蒙民歌選》的搜集方法 三 《東蒙民歌選》的內容特征 四 《東蒙民歌選》的藝術形式 第三節(jié) 民歌代表作之二:韓燕如編《爬山歌》 一 《爬山歌》的版本與地位 二 《爬山歌》的搜集方法 三 《爬山歌》的內容特征 四 《爬山歌》的藝術形式 第四節(jié) 內蒙古史詩與民間敘事詩搜集觀 一 馬克思主義觀點 二 社會主義新文藝觀點 三 統(tǒng)一國家觀點 四 翻譯史詩的方法 第五節(jié) 民間敘事詩代表作:陳清漳等編譯《嘎達梅林》 一 《嘎達梅林》的版本與地位 二 《嘎達梅林》的搜集方法 三 《嘎達梅林》的內容特征 四 《嘎達梅林》的藝術形式 小結第三章 新中國成立初期內蒙古民間文藝搜集工作的第二階段及其代表作(1954--1956) 節(jié) 內蒙古民間故事搜集觀 一 馬克思主義觀點 二 社會主義新文藝觀點 三 統(tǒng)一國家觀點 第二節(jié) 民間故事代表作:孫劍冰搜集烏拉特前旗故事 一 關于講述人秦地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