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不欲過多探索社會結構一類的問題,只是試圖采用傳統(tǒng)史學紀傳體和編年體相結合的敘事路數(shù),將諸多道聽途說的內容盡量落實到相對原始的材料上,在時空坐標下對每個人物的人生歷程略做寫意勾勒,為太極拳的傳承脈絡略做一點初步的建構。道聽途說難免存在一些問題,經不起推敲處隨時可見,史料的捋順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歷史的真實,且以一書綜括眾家,掛一漏萬或許才是真實狀況。盡管這種述而不作的呈現(xiàn)路數(shù)與現(xiàn)代科學研究規(guī)范、行文格式和閱讀習慣并不相諧,但我始終認為持續(xù)致力于史料的收集、別擇、剪裁和排列,甚或等待真有心得發(fā)現(xiàn)時再做解讀和討論,會比僅靠一點史料片斷就能發(fā)揮無窮認識要心安得多。并且,根據(jù)歷史學家的經驗,過往歷史真相本來就不可能完全再現(xiàn),只能在多元化的復原和解讀過程中得以盡量接近,而怎樣才能更為近真便是探索的價值所在。對此若能略有認識,內心也就稍稍釋然了。
百余年間,太極拳技藝
起初只為極少人所傳續(xù),如
今逐漸衍生出規(guī)模龐大的傳
習者。由于太極拳根深枝繁
,初學者往往不知所“宗”,
久習者也不見得對自身以外
的脈絡了然于胸。學無專書
,藝無統(tǒng)系。有鑒于此,編
輯是書,或可作為讀者總覽
全局的參考。
太極拳作為人類的一項
非物質文化遺產,拳家的過
往當如何書寫、技術應如何
探究,一直是現(xiàn)代學術層面
未能合理對待的問題。拳術
技擊在歷史上多為底層社會
流動性較大的邊緣化人群所
習,傳統(tǒng)史料少有關于習練
者的真實記錄。即使略有記
載,也大都出于讀書人之手
。而這些記載中除了偶有拳
譜一類經驗記錄,很難發(fā)現(xiàn)
習練者自己的聲音。至于人
文知識尚不夠豐滿的武俠演
義,多靠讀者想象力發(fā)揮創(chuàng)
造性,沒法太當真。清末民
初以來,契合“體育”的風氣
,拳技以“武術”為名進入現(xiàn)
代社會,而太極拳合于老莊
之道及宋儒理學,非血氣之
勇,無傷身之弊,能以柔克
剛,有技近乎道之妙,因而
一直被社會上層所推崇,由
此生成眾多文字記錄,為大
致復原拳家的人生經歷、技
術經驗及傳承脈絡提供了可
能性。
若以現(xiàn)代教育體制和學
科劃分,一百多年來的武術
從源頭上即被歸類在體育里
。盡管人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但與人文學科注重研究每一
歷史人物個體的思想活動有
別,體育學科的研究對于這
些人文層面似不甚重視,所
謂“體育人文社會學”,實際
更多是社會科學面目而缺乏
人文敘事,甚至關于體育史
、武術史的研究也多偏向社
會科學。研究成果貌似看不
見人的科學實驗報告,并且
隨時以**政策為論述理路
,以闡發(fā)當今啟示、價值和
意義為歸結,而不能把當時
人的命運放在當時的時勢變
遷中復原和考察,如此是否
會掉在“科學”的實用主義陷
阱里,不敢妄下論斷。在這
樣的學術研究狀況下,對于
拳家往事的敘述和技術的琢
磨,主要還是得依靠各界人
士以興趣為驅動力延續(xù)傳承
和記錄。盡管這也正是民間
技藝一直以來自發(fā)式傳承的
固有傳統(tǒng),然而對往事的敘
述多在不經意間帶有較大的
模糊性,技術的研究層次也
是高下不等,只能靠讀者自
身的鑒別力去披沙揀金,以
發(fā)現(xiàn)混雜其中的一點真知灼
見。
時間、空間和人是構成
歷史的三大要素。歷史的吸
引力常在過往時空已難復原
的虛無縹緲處,而追溯時空
以做因人敘事的探究則須盡
量信實,這在文獻不足征的
情況下確實存在較大難度,
因而更加籠罩著歷史的魅惑
。
這本書不欲過多探索社
會結構一類的問題,只是試
圖采用傳統(tǒng)史學紀傳體和編
年體相結合的敘事路數(shù),將
諸多道聽途說的內容盡量落
實到相對原始的材料上,在
時空坐標下對每個人物的人
生歷程略做寫意勾勒,為太
極拳的傳承脈絡略做一點初
步的建構。道聽途說難免存
在一些問題,經不起推敲處
隨時可見,史料的捋順并不
能完全等同于歷史的真實,
且以一書綜括眾家,掛一漏
萬或許才是真實狀況。盡管
這種述而不作的呈現(xiàn)路數(shù)與
現(xiàn)代科學研究規(guī)范、行文格
式和閱讀習慣并不相諧,但
我始終認為持續(xù)致力于史料
的收集、別擇、剪裁和排列
,甚或等待真有心得發(fā)現(xiàn)時
再做解讀和討論,會比僅靠
一點史料片斷就能發(fā)揮無窮
認識要心安得多。并且,根
據(jù)歷史學家的經驗,過往歷
史真相本來就不可能完全再
現(xiàn),只能在多元化的復原和
解讀過程中得以盡量接近,
而怎樣才能更為近真便是探
索的價值所在。對此若能略
有認識,內心也就稍稍釋然
了。
一門可以相對獨立的知
識,往往包含原理、歷史和
技術三個層面。本書內容能
在多大程度上接近太極拳的
歷史真相,以及是否還有不
斷縮小與真相之間距離的更
佳方法,將是我今后不斷思
考以待改進之處。完全打破
現(xiàn)有體例架構重新再來,也
未可知。至于太極拳的原理
和技術,也可能會根據(jù)心得
體會另做總結和解析。
季培剛,1982年生于山東蓬菜,先后就讀于山東大學、中山大學及廣東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編著有《太極往事》《楊振聲年譜》《三爺劉晚蒼:劉晚蒼武功傳習錄》等。
第一章 龍虎周旋
——楊祿躔和他的子孫
一、一代宗師:楊祿躔
二、支撐門戶:楊家二代楊班侯與楊健侯
三、風氣漸開:楊健侯之子楊少侯與楊澄甫
四、廣為流傳:遍布南北西東的楊家后輩
第二章 綿里藏針
——楊健侯父子的門生
一、楊健侯傳授的消防隊員
(一)田兆麟:功深技湛的南傳先驅
(二)牛春明:波瀾不驚入化境
(三)閻岳川:往事未如煙
二、“楊氏首徒”武匯川
三、李雅軒:明哲保身蜀山大隱
四、清末翰林陳微明與上海致柔拳社
五、楊澄甫的任縣籍門人
(一)王其和:學兼兩派蟄鄉(xiāng)野
(二)崔毅士:是何意匠雄且杰
(三)董英杰:四海五洋成藝名
六、張欽霖:閑云野鶴不耐都市繁華
七、褚桂亭:藝宗多門
八、上海武當太極拳社的因緣
(一)葉大密及其武當太極拳社
(二)鄭曼青:永嘉五絕
九、汪永泉:留守北平的楊家門人
第三章 隨曲就伸
——楊祿躔弟子與楊氏老拳
一、富周及其后傳
二、王蘭亭一李瑞東一脈
三、夏國勛及其后傳
四、劉進寶及其后傳
第四章 以柔克剛
——全佑和他的門人
一、全佑:獨得柔化
二、光大門戶的“南吳北王”
(一)王茂齋:遺世獨立
(二)吳鑑泉:神靜柔化
三、王茂齋的門人
(一)王子英:無形無象
(二)修丕勛:變轉虛實
(三)楊禹廷:松柔平和
(四)劉光斗:求柔成剛
(五)張式聚:粘連黏隨
(六)鄭和春:抱樸守真
(七)劉晚蒼:沉粘宏偉
四、吳鑑泉的后傳
(一)吳公儀與吳公藻:遠播家傳至海外
(二)馬岳梁與吳英華:廣傳家學至耄耋
(三)趙壽邨與吳耀宗:吳家親族兩明家
(四)吳圖南與徐致一:著書立說樹師門
五、綿延不絕的常遠亭支脈
第五章 理法融通
——武禹襄和他的后傳
一、廣府武氏
二、武氏傳人李亦畬與李啟軒
三、李氏傳人郝為真
四、郝氏門徒
(一)家傳郝月如
(二)“太極圣手”李香遠
(三)郝為真其他主要弟子
第六章 技進乎道
——孫祿堂和他的傳人
一、孫祿堂:拳藝集成
二、孫存周:卓爾不群繼絕學
三、孫氏其他弟子門生
第七章 剛柔并濟
——陳發(fā)科與陳家溝太極拳的傳承脈絡
一、緣起
二、述往:陳發(fā)科進京前后的陳家溝
三、北平舊事:弟子門生敘說的陳發(fā)科
四、延綿無絕:陳氏太極拳的后傳
五、海納百川:李經梧及其太極拳
六、蔚為壯觀:洪均生與“洪式太極拳”
第八章 連環(huán)肯綮
——陳清平與趙堡拳技的淵源流變
一、淵源:陳清平的拳技前輩們
二、流變:陳清平的后傳弟子們
(一)陳清平后人:家傳已成絕響
(二)張應昌一脈:延綿至今
(三)和兆元:“和式太極拳”祖師
(四)李景延:“忽雷架”創(chuàng)始人
(五)任長春:學兼趙堡與陳溝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