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意義不只是“回到馬克思”,還馬克思思想的本來面目,更在于“迎接馬克思”,讓馬克思以一種鮮活的形象走近現(xiàn)時代。
去年10月中旬,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等單位舉辦的“第八屆馬克思哲學論壇”在武漢大學召開。我走上講壇,以“汶川大地震、美國金融海嘯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題,作了大約半個小時的發(fā)言。我本人沒有想到,這一發(fā)言會引起如此強烈的關注。會后,一些與會者對我說,經(jīng)常聽我在一些學術會議上的發(fā)言,覺得很有個性,印象深刻,他們建議我將這些發(fā)言整理成書以“演講集”的形式出版;氐缴虾#以较朐接X得他們的建議既有意義又切實可行。于是,我放下手頭上原先的一些寫作任務,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專心致志地把跨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最近幾年在國內(nèi)各種學術研討會、論壇、報告會上的發(fā)言加以整理。這就是這部《演講集》的由來。
眾所周知,每年在全國各地都要召開和舉辦各種各樣的學術研討會、論壇和報告會。這是我們國家學術繁榮、思想活躍的一個重要標志。其中有不少學術會議已被我們許多學者視為自己的盛大節(jié)日。我同許多同仁一樣,每年都要參加多次這樣的學術會議,或者參與學術研討,或者應邀在論壇和報告會上發(fā)言。我也同許多同仁一樣,總要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對理論或現(xiàn)實所做出的最新思考,借助于這樣的學術會議首先推出。實踐證明這是推介自己的學術成果的最好途徑。參加會議的往往都是自己的同行,互相知根知底,把自己的學術觀點面對面地加以交流,可以當面聽取反映,現(xiàn)場進行溝通。在人格上相互尊重,在學術觀點上平等對話。我深感受益匪淺。我編著這部《演講集》的過程,也是我回憶自己參加各種學術會議的過程,這種回憶本身就是一種陶醉和享受。
陳學明,男,上海崇明人,1947年3月生,現(xiàn)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復旦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與國外思潮研究創(chuàng)新基地副主任。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兼任中國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現(xiàn)代西方哲學。發(fā)表論文300余篇。出版論著、教材、譯著30多部。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主持完成和正在完成省部級以上10多個重點科研項目,并獲得過省部級以上20多次獎勵。
第一編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一、汶川大地震、美國金融海嘯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二、科學發(fā)展觀與人類存在方式的改變
三、以人為本:以“什么樣的人”和“人的什么”為本
四、駕馭好資本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關鍵
五、走向和諧是社會主義題中應有之義
六、走全面發(fā)展和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中國和平發(fā)展的保證
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貢獻
第二編 當前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
八、中國當前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應當從伯恩斯坦那里吸取的教訓
九、中國當前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必須反對五個方面的割裂
十、必須反對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制造馬克思”的傾向
十一、談談今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背景和應當采取的方法
十二、社會科學研究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十三、把“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
第三編 西方馬克思主義
十四、我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新認識
十五、我們今天為什么要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
十六、“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
十七、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若干問題的思考
十八、“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現(xiàn)代性問題上給予我們的啟示
十九、渴望總體性: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啟示
二十、“西方馬克思主義”與其他馬克思主義思潮究竟區(qū)別何在
二十一、蘇東劇變后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
第四編 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及其意義
二十二、理直氣壯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信念
二十三、馬克思主義的人文維度及其當代意義
二十四、堅持馬克思主義必須要排除的思想障礙
二十五、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與當代人的生活取向
二十六、馬克思主義反對后現(xiàn)代主義的理論成就與現(xiàn)實意義
二十七、中國新哲學文化的構建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
第五編 生態(tài)文明建設
二十八、在建設生態(tài)文明中如何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兩難境地
二十九、“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對于我們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啟示
三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下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戰(zhàn)略選擇
三十一、生態(tài)文明建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三十二、進行生態(tài)文明建設必須要轉(zhuǎn)變的若干理念
三十三、讓崇明島直接進入生態(tài)文明
第六編 人的生活方式
三十四、文化軟實力與人的生活方式
三十五、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構造
三十六、現(xiàn)代人必須換種活法
三十七、今天,我們究竟如何看“消費”
三十八、今天,我們究竟如何看“勞動”
三十九、我們要展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第七編 其他
四十、當今中國人究竟應當如何看待資本
四十一、反對把“經(jīng)濟人”普遍化、永恒化、正面化
人們可能還會提出這么一個問題:中國人民在這次抗震救災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至善、大愛的精神究竟是屬于自然本性還是社會本性,究竟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我們覺得要正確地回答這一問題還必須回到馬克思的觀點上去。馬克思反對有先天的、抽象的人性之存在,但馬克思并沒有否定后天的、具體的人性之存在。馬克思不但分析了外在的環(huán)境是如何影響和造就人的本性和人的主觀動機的,而且又探討了人的本性和人的主觀動機對改變環(huán)境的能動作用。他反對對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作決定論的解釋,把“認為人是環(huán)境和教育的產(chǎn)物”的觀點當作機械唯物主義的論調(diào)加以批判,認為這種學說忘記了“環(huán)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①。馬克思努力在紛繁復雜的人類行為中尋找支配其行為的像內(nèi)在的、本質(zhì)的規(guī)律一樣起作用的人的主觀動機和人的本性。這樣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剖析是從兩個方面同時展開的:一方面分析資產(chǎn)階級社會條件下的社會關系如何形成了資本主義時期的人那種追求自身私利的本性;另一方面又分析這種作為資產(chǎn)階級普遍人性的追求自身私利的本性又如何在維護和擴展資本主義中起著作用。馬克思確實看到了人的那種追求自身私利的本性,但馬克思沒有把人看作生來就是如此的,而是強調(diào)了這種人性是資產(chǎn)階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的產(chǎn)物。當然,由于馬克思是歷史地看待這種追求私利的人的本性的,從而馬克思深信這種人性也是要歷史地消亡的。他在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占統(tǒng)治地位的條件下,已經(jīng)看到了另一種人性——大公無私的無產(chǎn)階級人性的存在,認為具有這種人性的人是已超越了個人本位而達到了類本位境界的新人,并預言這種新人總有一天在人類社會占有統(tǒng)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