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唐詩宋詞》是名家名作,語文學(xué)習(xí)經(jīng)典范本;名校師生,同步閱讀指點迷津。
師生推薦的N個理由
尋回失落的詩意/王希明
感悟唐詩精神/張偉琪
聆聽遙遠(yuǎn)的共鳴/趙軼凡
穿越唐詩
第一單元 長安并州
明月彩虹
長安行
客舍并州
月光奏鳴曲
巾幗
單元鏈接
第二單元 悵望千秋
清歌醉吟
詩家天子
寄李白
悵望千秋一灑淚
駿馬的悲歌
獨釣寒江雪
單元鏈接
穿越宋詞
第一單元 明月照我影,送我至“隆宋”
落英繽紛
巾幗之歌
愛情詠嘆調(diào)
釵頭鳳
一去不還惟少年
源頭活水
單元鏈接
第二單元 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
卷起千堆雪
月迷津渡
壓倒須眉
國士三重奏
單元鏈接
如果面對古詩詞,一上來就想著詩詞用了什么樣的手法,語言如何,跳過了審美過程,表面看起來鑒賞能力很強,實際上卻是一種悲哀。因為我們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審美愉悅,而非寫出漂亮的評論,更非利用現(xiàn)成的結(jié)論組織答案。
而今天我們面對唐詩宋詞,要實現(xiàn)這個目的,獲得美感,總還是需要一些“入處”,我個人認(rèn)為下面兩點最為重要:
首先,要獲取對一棵樹的審美,就必須分清這棵樹是立在高山,還是立在荒漠;是在春風(fēng)中搖曳,還是在嚴(yán)霜中肅立。中國傳統(tǒng)文論講究“知人論世”,要理解一首詩或詞就必須了解作者,了解時代背景。
其次,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中國詩歌的題材、主旨、意象往往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蘊。比如悲秋,先要理解古人對于秋天的特殊情懷,今天的我們才能真正明白一首表達(dá)“悲落葉于勁秋”(陸機《文賦》)的詩或詞。再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在讀“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兩句時,最好心中早有積累,比如《楚辭·招隱士》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詩句,《古詩十九首》中“四顧何茫茫,東風(fēng)搖百草”的詩句,范仲淹《蘇幕遮》“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的句子,還有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歌詞。這樣我們就可以體會沉淀在“草”這一意象上的情思,明白“草”由于文學(xué)的積淀,這個意象已經(jīng)不僅僅是植物學(xué)意義上的一種現(xiàn)實存在,而是承載著思鄉(xiāng)懷人等感情的文學(xué)意義上的一種超越性存在。
這本《穿越唐詩宋詞》,唐詩部分由黃榮華老師注解,宋詞部分則由筆者編注。我們編選李元洛先生關(guān)于唐詩宋詞的一系列文章,正是基于上面筆者所說的兩點“入處”。唐詩部分的第一單元及宋詞部分的第一單元中,有的文章從整體上介紹了時代的背景、文學(xué)的源流和詩壇整體上的一些現(xiàn)象。另外兩個單元則一部分詳細(xì)介紹王昌齡、李白、杜甫、李賀、柳宗元、蘇軾、秦觀、李清照、辛棄疾等名家的生平遭遇和詩詞的思想藝術(shù)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