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智慧盛開:吠檀多哲學(xué)之應(yīng)用(第二卷) 斯瓦米吉過往五十余載親授吠檀多的精華被他的弟子們集結(jié)成六部文集,每部文集收集的題目很*面。本部書講述了神自由吠檀多和心智的方式《薄伽梵歌》訪談和共修這些主題。透過主題,我們能夠聆聽到斯瓦米吉的親自教導(dǎo),運用全景視野去學(xué)習(xí)吠檀多智慧,并將這些歷久彌新的古老智慧活學(xué)活用于日常生活,對于啟迪心智、開啟覺悟、獲得圓滿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 1、全書用通俗的語言詮釋吠檀多哲學(xué)智慧的關(guān)鍵內(nèi)容,讓讀者去認(rèn)識瑜伽哲學(xué)中的神,教導(dǎo)讀者如何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冥想的心智,并具體講解了《薄伽梵歌》。 譯者前言 印度最神圣的河流恒河,在印度人民心目中不是一條普通的河流,她象征著從古代流淌至今的靈性知識(J.āna Ganga),源源不斷地滋養(yǎng)著印度人民的身心。如今恒河的中下游被污染得很厲害,如果你去過印度的瓦拉納西,你會發(fā)現(xiàn)各種人畜垃圾混雜在河里,已經(jīng)很難看到恒河的清澈面目了。但是,如果你回溯到恒河的上游,在瑞詩凱詩和哈魯?shù)峦叩鹊匾陨希愫尤匀磺宄簞C冽、滌蕩身心。同樣,靈性之河也像恒河一樣,如今在其下游充斥各種污染。如果你想認(rèn)知靈性河流的清澈面目,就必須回溯其源頭這就是幸存于印度社會的吠檀多智慧。 什么是吠檀多?斯瓦米·戴陽南達(dá)(以下簡稱戴陽南達(dá)吉)認(rèn)為:吠檀多是一門知識,其來源是《奧義書》!秺W義書》是古代經(jīng)文《吠陀經(jīng)》的一部分,有四部《吠陀經(jīng)》,每部《吠陀經(jīng)》包含許多《奧義書》。通常來說共有108部《奧義書》,都采取老師與學(xué)生之間對話的形式!秺W義書》見于每部《吠陀經(jīng)》的最后部分,因此,它們被稱為吠檀多,意即《吠陀經(jīng)》的終結(jié)部分。 在108部《奧義書》中,有被視作非常重要的10部,即《伊沙奧義書》《由誰奧義書》《羯陀奧義書》《六問奧義書》《蒙查羯奧義書》《唵聲奧義書》《泰迪黎耶奧義書》《愛多列雅奧義書》《唱誦奧義書》《大林間奧義書》。這10部被視作主要的《奧義書》,并不因為其他是次要的,而是因為這10部有商羯羅阿查亞和其他傳統(tǒng)老師的注疏。這些老師希望通過他們對這10部《奧義書》的注疏能夠讓學(xué)生正確學(xué)習(xí)其他《奧義書》。事實上,正確學(xué)習(xí)即便一部《奧義書》就足以理解全部《奧義書》說什么,因為主題對于全部《奧義書》是共同的。 《奧義書》的主題即自我,或稱阿特曼,戴陽南達(dá)吉說:自我不是感知的對象,它是感知的主體;自我也無法進(jìn)行推理,而是它做出每個推斷。因此,在《奧義書》中所展開的自我知識不基于感知或推理,它必須理解為天啟知識。 那么,自我是什么?自我即存在、意識、喜樂。存在是什么?存在指不受時間、客觀性和屬性影響的純粹的存在,它不指梵的存在,而指梵即存在,梵即無限,無限存在本身即梵。 意識是什么?在《由誰奧義書》中,老師答道:它是耳之耳,心之心,眼之眼,生命力之生命。 戴陽南達(dá)吉進(jìn)而解釋道:一個感官,比如耳朵不會自己運作,因為它并非有意識的,它需要別人,一個有意識者它即耳之耳,來實際聽到耳朵所采集的聲音。眼睛也是一個感覺器官,旨在看見形式和顏色,耳之耳的同一個有意識者也是眼之眼,那個有意識者感知到眼睛所收集的信息。它也維持生命力,就像生命力使身體具有活力,那個有意識者維持那個生命力。它最后作為心之心,有意識者意識到所有思想、意識,由于它的存在使所有精神活動發(fā)生并被認(rèn)知……你的感官由你的心智支持,而心智由有意識者支持。當(dāng)一個感覺產(chǎn)生時,或當(dāng)一個思想出現(xiàn)在心智中,意識就存在。它存在于你、我甚至蚊子之內(nèi)。它是所有器官的共同根源,器官由于它得以運作。 喜樂是什么?戴陽南達(dá)吉解釋道:喜樂的本質(zhì)是喜樂的形式。喜樂是一個經(jīng)驗性的詞,它指的是心智中的一種體驗,心智中的一種思想。心智呈現(xiàn)出一種平和狀態(tài)時,喜樂就出現(xiàn)了……當(dāng)你快樂時,不存在尋求者與被尋者的分裂,俗世不是被尋者,你也不是尋求者。你不希望心智有所不同,你不希望身體有所不同。在那個時刻,存在的一切是圓滿的,你是圓滿的,俗世也是圓滿的,相同的圓滿。然后,喜樂就成了一種象征(lak .a.a),象征著無限,這就是你的本性。 簡言之,自我即純?nèi)坏拇嬖,也稱為梵、全知全覺的意識(知識)、無限的喜樂(圓滿)。那么,如此狀態(tài)的自我即與神等同。不二論吠檀多視野即個體自我和自在天(神)身份等同,這種一元論視野是無法認(rèn)知或推理的,吠檀多所展開的一元論也不與認(rèn)知和推理相矛盾。因此,一元論純粹是領(lǐng)悟該等同。吠檀多并不承諾對靈魂的救贖,在它的視野中,靈魂已經(jīng)擺脫了任何限制,這種從限制中的解脫是事實,把個人從其局限感中解脫出來,是領(lǐng)悟該等同的結(jié)果。因此,整個吠檀多可以用一個句子來表達(dá),汝即那,即代表法則,整個造物的根源,你可以稱其為主或神,那是你本身以及整個造物的根源!秺W義書》中所有其他經(jīng)文只是證明該等同。 在吠檀多的語境中,神并非指坐在天堂里的某個人,而指那全知全覺、無相無形、無始無終、遍及萬物、超然萬物的宇宙萬物甚至虛空的根源。即使這種根源無法用現(xiàn)有手段去證明,但是我們根據(jù)經(jīng)驗可以邏輯地得出結(jié)論一切皆有根源。譬如我們皆沒見過自己的曾曾曾祖父,也沒有任何相片或族譜等現(xiàn)存證據(jù)來證明他的存在,但是我們從不懷疑自己曾曾曾祖父的存在,因為我們存在本身就是他存在的證據(jù)。曾曾曾祖父就是我們存在的根源,而神就是曾曾曾祖父以及宇宙眾生萬物存在的根源。這種對于根源的認(rèn)同態(tài)度可見于世界各地對祖先的崇拜、紀(jì)念等各種儀式和節(jié)日中,比如中國的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等等。 既然自我與神等同,為什么我們總覺得自己非常渺小有限呢? 吠檀多認(rèn)為你對自己的這種錯誤認(rèn)識是由自我無知所導(dǎo)致的,戴陽南達(dá)吉用罐子空間的例子,讓我們認(rèn)識到這種認(rèn)知的誤區(qū),他說:你不是罐子空間,你是空間,存在于任何地方的空間,容納的空間,遍在的空間,罐子空間只是從一個角度而言。整個物質(zhì)宇宙都被容納在空間里,空間是無限的,不存在局限的問題,任何局限的痛苦皆歸咎于你不知道你即一、整體、無限的空間。因為無知,才會有錯誤……《奧義書》認(rèn)為所有不可取的是自我無知的結(jié)果,無知可以被自我知識摧毀。當(dāng)自我無知被摧毀時,所有因自我無知而產(chǎn)生的悲傷和困難也都被摧毀了。 自我無知純屬認(rèn)知的問題,掃除無知不能通過任何其他行動,除了借由認(rèn)知即借由吠檀多作為自我認(rèn)知的手段。戴陽南達(dá)吉舉例說:我心不在焉地把眼鏡戴在頭上,然后我開始四處尋找眼鏡,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我只是不知道眼鏡就在我頭上,而一旦認(rèn)識到這點,將使我成為這副眼鏡的擁有者,尋求者和所尋的目標(biāo)是相同的,問題在于無知。如果存在自我否定、自我無知,那么就存在自我認(rèn)識,那就是解脫者所尋求的,那就是吠檀多……自我認(rèn)知與無知是相反的,吠檀多是賦予你那個認(rèn)知的手段。 既然吠檀多是掃除自我無知的認(rèn)知手段,為什么人們即便讀了吠檀多,仍然沒有悟道和獲得究竟解脫呢?因為心智是認(rèn)知的誕生地,只有準(zhǔn)備好心智的人才能參悟吠檀多的奧義。戴陽南達(dá)吉認(rèn)為:沒有任何行動可以消除無知,唯有依賴有辨識力的探究,借助《奧義書》的幫助,才會產(chǎn)生認(rèn)知,從而消除無知。聆聽教導(dǎo)(.rava.a)、反思教導(dǎo)(manana)、冥思(nididhyāsana)是認(rèn)知的主要手段。然而,如何才能做好心智的準(zhǔn)備,以便能夠接受這些認(rèn)知呢?為此,你需要輔助手段,如瑜伽、冥想、祈禱,等等。通過基于正法的行動, 獲取有準(zhǔn)備的心智;通過認(rèn)知,獲得解脫,沒有認(rèn)知就沒有解脫。 那么,正法是什么? 在《薄伽梵歌》中克里希那列舉了二十種價值觀:不自傲,不裝腔作勢,不傷害,包容,直率,服務(wù)老師,純粹,堅定不移,自我約束,對感知對象的冷靜,不自負(fù),覺知生老病死悲傷的問題,不占有,關(guān)愛妻兒家庭而不執(zhí)著,對合意不合意泰然處之,奉獻(xiàn)于主,在安靜的地方修養(yǎng),不渴望陪伴,不斷學(xué)習(xí)賦予自我知識的經(jīng)典,看到自我的真相這些確實是知識的(手段),并指出與此相反則是無知。在生活中吸收了這些價值觀就是居于正法。 只有居于正法,人的行為和心智才能得以凈化,才能具備領(lǐng)悟吠檀多真知的資格。因為吠檀多就像烈火,承受此烈火的容器必須足夠強(qiáng)固,否則就無法承受此炙熱烈火。未準(zhǔn)備好的心智就像薄紙,根本無法承受吠檀多炙熱烈火。 在此,我想用煮米飯的例子,來進(jìn)一步闡明若想領(lǐng)悟吠檀多真知,心智必須預(yù)先做好準(zhǔn)備。吠檀多好比火,是煮米飯的催化條件;準(zhǔn)備好心智好比大米、水、鍋,是煮米飯的基礎(chǔ)條件。如果沒有基礎(chǔ)條件,光有火,是不能憑空煮出米飯的;如果基礎(chǔ)條件準(zhǔn)備不合適,比如水過多過少等,也不能煮出完美米飯;如果基礎(chǔ)條件準(zhǔn)備妥當(dāng),但沒有火,也無法煮熟米飯。所以,基礎(chǔ)條件必須準(zhǔn)備妥當(dāng),然后加上催化條件,才能煮熟一鍋完美的米飯。因此,準(zhǔn)備好心智是獲得開悟解脫的必要準(zhǔn)備,只有準(zhǔn)備充分后,我們才有資格參悟吠檀多真知,而唯有真知方獲究竟! 本書作者斯瓦米·戴陽南達(dá)從20世紀(jì)60年代起,在印度和世界各地親授吠檀多50余載,他親授的內(nèi)容涵蓋吠檀多各個方面。戴陽南達(dá)吉對東西方文化的深刻洞見、細(xì)致評價、極富邏輯的詮釋、生動形象的比喻、風(fēng)趣幽默和通俗易懂的語言,使他成為向現(xiàn)代聽眾傳授吠檀多智慧的大師。他能夠使人們頓悟到自己作為整體的實相。戴陽南達(dá)吉50余載親授吠檀多的精華被他的弟子們結(jié)集成六部文集,每部文集收集的內(nèi)容非常全面,在幾個主題之下有若干副標(biāo)題,透過對副標(biāo)題下各個題目的理解,對全面理解主題的整個觀點非常有用。 本書是六部文集中的第二部,它有六大主題:認(rèn)識神、自由、吠檀多和心智方式、《薄伽梵歌》訪談和共修、斯瓦米吉與羅摩南達(dá)關(guān)于吠檀多和瑜伽的對話。透過戴陽南達(dá)吉的這些文集,我們能運用全景視野去全面學(xué)習(xí)吠檀多智慧,并將這些歷久彌新的古老智慧活學(xué)活用于日常生活,對于啟迪心智、開啟覺悟、獲得圓滿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 戴陽南達(dá)吉曾經(jīng)說過,吠檀多自我知識如此古老,它不單純屬于印度,該知識并非印度的專享,印度只是碰巧擁有保留此屬于全人類現(xiàn)存?zhèn)鹘y(tǒng)之特權(quán)。它的存在并非歸功于我們,而是無論我們怎樣,它卻幸存下來;它能幸存下來歸功于我們的先賢,感謝他們以及其他眾多默默無聞的人。無論在印度南部,還是在東部、西部、喜馬拉雅山,都存在這種知識的流動,就像恒河一樣。它以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出家人之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簡單方式流傳下來,福澤全人類之心。 本書的出版發(fā)行,正是將印度古老的吠檀多哲學(xué)智慧譯介到中國的成果,要特別感謝浙江大學(xué)的王志成教授,感謝四川人民出版社,感謝我的瑜伽老師羅達(dá)克里希那博士;感恩本書的作者斯瓦米·戴陽南達(dá);頂禮編撰吠檀多智慧的先賢們;頂禮宇宙至上的意識和力量! 斯瓦米·戴陽南達(dá),印度杰出的吠檀多學(xué)者和大師,從20世紀(jì)60年代起,在印度和世界各地親授吠檀多50余載。戴陽南達(dá)吉對東西方文化的深刻洞見使他成為向現(xiàn)代聽眾傳授吠檀多智慧的罕見大師。他的學(xué)生遍及世界各地,最著名的是印度現(xiàn)任總理莫迪。譯者汪永紅翻譯有《薄伽梵歌的教導(dǎo)》等瑜伽文庫的作品。 目錄 認(rèn)識神(ī.vara) ................................................................. 001 態(tài)度(Bhāvan。I(lǐng)悟的前提......................................................... 001 恩典(Daivam).................................................................................. 005 蓋婭曲梵咒(Gāyatrī Mantra). ..........................................................010 神之榮耀. ..............................................................................................015 在臣服中有信任. ..................................................................................021 達(dá)克希納穆提神(Dak.i.āmūrti). .....................................................022 頂禮(Nama.)................................................................................... 028 關(guān)于神,保持客觀. ..............................................................................035 關(guān)于神,認(rèn)知秩序. ..............................................................................038 蒂魯瓦魯爾(Tiruvallur)附近的神廟. ..............................................043 三重恩典. ..............................................................................................046 自由 050 自由,不存在自我評判. ......................................................................050 擺脫局限. ..............................................................................................051 擺脫悲傷. ..............................................................................................059 擺脫欲望. ..............................................................................................062 行動自由. ..............................................................................................067 和諧,擺脫孤立. ..................................................................................073 祈禱內(nèi)在自由. ..............................................................................077 吠檀多和心智方式 ............................................................... 081 心智不純粹(Mala.)......................................................................... 087 奉獻(xiàn)的態(tài)度. ..........................................................................................108 包容(K.ānti)的態(tài)度. ........................................................................110 冥想的心智. ..........................................................................................113 《薄伽梵歌》 ..................................................................... 116 《薄伽梵歌》. ......................................................................................116 《薄伽梵歌》中戰(zhàn)爭的意義. ..............................................................121 阿周那的悲傷也是你的悲傷. ..............................................................127 自我知識(.reyas)的意思. ................................................................130 自我奇跡. ..............................................................................................135 行動瑜伽和棄絕行動(Sā.khya)的不同. .........................................141 奉獻(xiàn)者的態(tài)度. ......................................................................................148 創(chuàng)造的法則. ..........................................................................................150 智者(J.āni)的俱足. ..........................................................................156 無知與知識就像黑夜與白天. ..............................................................157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161 臣服是一種態(tài)度. ..................................................................................166 訪談和共修......................................................................... 174 斯瓦米吉與羅摩南達(dá)關(guān)于吠檀多和瑜伽的對話......................... 236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