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古巴比倫王國的歷史是一部史詩。它先是向三大帝國,即漢謨拉比帝國、加喜特帝國以及由尼布甲尼撒統(tǒng)治的新巴比倫帝國朝貢,隨后被波斯人征服。亞歷山大大帝以勝利的姿態(tài)進入巴比倫王國,后來卻又在此去世。亞歷山大的繼承人們爭吵不休,巴比倫王國隨后被安息帝國和羅馬帝國統(tǒng)治。在此牛津通識讀本中,特雷弗·布賴斯帶領我們踏上了古巴比倫200多年的歷史和文明之旅,從公元前3千紀初期其主要城市巴比倫城作為不起眼的村莊在幼發(fā)拉底河邊出現(xiàn),到勝利、衰落和復興的連續(xù)階段,再到其王室首都在羅馬帝國時期淡出人們的視線。作者既探究了一個古代巴比倫人的日常生活,也探究了關鍵的歷史事件,為歷史上一個最為深刻的文明提供了綜合指南。
特雷弗·布萊斯是古代近東文明學者,現(xiàn)任名譽教授和新英格蘭大學名譽教授,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院士,因對歷史研究的貢獻而被授予澳大利亞百年紀念獎章。主要著作有《赫梯人的王國》《安納托利亞勇士:赫梯人簡史》《古敘利亞》等。
致 謝
導 言
第一章 古巴比倫尼亞時期(約公元前1880—公元前1595)
第二章 《漢謨拉比法令》視角下巴比倫尼亞社會狀況一覽
第三章 古巴比倫尼亞城市
第四章 加喜特王朝(約公元前1570—公元前1155)
第五章 文字、書吏以及文學
第六章 漫長的幕間休息(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世紀)
第七章 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626—公元前539)
第八章 尼布甲尼撒時期的巴比倫
第九章 晚期的巴比倫尼亞(公元前6世紀—公元2世紀)
主要事件、時期及統(tǒng)治者年代順序表
君主列表
索 引
英文原文
巴比倫是古代世界的城市之一。和羅馬一樣,巴比倫這個名字會讓人聯(lián)想到權力、財富、輝煌—以及墮落。這兩個名字在《》中緊密相關—在《啟示錄》中,羅馬被稱為“巴比倫大婦”—因此,這兩座城市常常被人們相提并論。在巴比倫土崩瓦解后的漫長歲月里,這座城市暴虐與放蕩的形象依然存在于人們的心目中,甚至日益根深蒂固。通過解讀泥石板上的巴比倫文字,研查這座城市的考古遺跡,復原巴比倫的歷史與文明,我們將發(fā)現(xiàn)巴比倫在《》中的形象在很多方面如何得到了改善。通過這兩方面的資料,我們了解到,巴比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羅馬建立之前將近兩千年。在人類歷史上所有長時間持續(xù)居住的城市定居點當中,巴比倫成為文化大放異彩、知識蓬勃發(fā)展的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深遠地影響了同時代其他古代近東地區(qū)的城市,在眾多方面對古典時代的宗教、科學以及文學傳統(tǒng)做出了巨大貢獻。
不過,接下來的內容介紹的不只是巴比倫,還包括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地區(qū),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彼此交匯的區(qū)域,從現(xiàn)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向南延伸,穿過南部腹地的沼澤, 一直到波斯灣。巴比倫就位于巴格達西南的幼發(fā)拉底河畔。公元前3千紀,即我們所說的青銅時代早期,巴比倫還只是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出現(xiàn)的眾多城邦之一。大約在公元前3千紀中期, 這座后來在《》中臭名昭著的城市剛剛出現(xiàn),只是一座小村落,而此時,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一些城邦已經建立了幾百年之久,它們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蘇美爾文明。我們現(xiàn)在稱之為蘇美爾的區(qū)域,大約是在公元前3千紀初期嶄露頭角的(當時居住在那里的人把這片土地叫作“文明的君主之地”)。它是近東地區(qū)第一個主要的、有組織的城市聚居區(qū),現(xiàn)在被公認為“文明的 搖籃”。
關于蘇美爾人的起源,現(xiàn)在學術界依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他們是在公元前4 千紀末期遷移到美索不達米亞的,還有人認為他們是由原來就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土著人進化而來的。無論是哪種情況,蘇美爾人都擁有高度的實踐和組織能力, 這些能力幫助他們征服了美索不達米亞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幫助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興旺繁榮。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之間的區(qū)域是平坦而干旱的土地,其中大部分地區(qū)是沙漠。這里的降水量微乎其微,甚至經常終年不雨,無法滋潤這片土地。干旱問題曾經一直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蘇美爾人勇敢地面對干旱問題,成功克服了這一困難。他們修建運河,將其連接成龐大的網絡,組成了復雜的灌溉系統(tǒng)。這是蘇美爾人杰出的實踐成就之一。在蘇美爾人的所有成就中,正是由于這一壯舉,他們才將一個極不適合人類發(fā)展的地區(qū)改造成繁榮而先進的文明的家園。蘇美爾人的城邦時代在歷史上被稱為“早王朝時期”,其歷史可以追溯至約公元前2900年到公元前2334 年之間,這是一個物質極為繁榮的時期,主要歸功于蘇美爾人對于自然環(huán)境的有效開發(fā)以及他們所從事的廣泛貿易活動。(當時貿易的出現(xiàn)是必然的,因為在這一地區(qū)幾乎沒有諸如木材和金屬之類的自然資源。)這個時期,蘇美爾人在藝術領域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這一點從的王室墓穴中出土的蘇美爾藝術家和工匠們制作的藝術品便可見一斑。
隨著一個新政權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偏北地區(qū)的崛起,早王朝時期結束了。在整個蘇美爾時期,或者保守一點說,在蘇美爾時期的絕大部分歲月里,美索不達米亞南部還居住著另外一個民族,他們是閃米特人的后裔。這個民族的名字來源于諾亞的兒子閃(Shem),而“閃米特”( Semite,形容詞是Semitic)是公元18世紀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新詞,用來指亞洲西部幾個重要的族群,包括巴比倫人、亞述人、迦南人、腓尼基人、希伯來人以及阿拉伯人。這幾個族群在語言和文化方面有某些顯著的相似之處。公元前2334年左右,一個叫作薩爾貢的閃米特首領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偏北方的阿卡德城(具體地點不詳)建立了一個統(tǒng)治王朝,確立了近東地區(qū)歷史上第一個王國。這個王國的名字叫作阿卡德王國。在鼎盛時期,這個王國的統(tǒng)治范圍拓展到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北至庫爾德斯坦,東抵扎格羅斯山脈,西達安納托利亞東南部(不過,阿卡德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對所有這些區(qū)域施行直接有效的控制,我們并不確定)。
諸多因素導致阿卡德王國在約公元前2193年衰落。隨后短短百年之內,另外一個帝國崛起。這個帝國以美索不達米亞南端的城為根基發(fā)展而來,由—納姆在約公元前2112 年建立,被稱為第三王朝。其統(tǒng)治范圍包含了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南部,還包括底格里斯河東部很多臣服的領土。但是,第三王朝的壽命比之前的阿卡德王國還要短一些。約公元前2004 年,它被來自伊朗西部的埃蘭入侵者征服。
巴比倫在青銅時代早期的傳奇中沒有扮演什么重要角色。實際上,有關它的書面記載一直到約公元前2200年阿卡德王國統(tǒng)治時期才出現(xiàn)。那時的巴比倫城至少有兩座廟宇。接下來,它成為第三王朝的一個省級行政中心。但是,此時距巴比倫真正崛起為一座重要城市,還有約莫150年。公元前1880年左右,一個叫作蘇穆—拉—埃爾的人在巴比倫建立了一個王朝。在這個王朝第五任國王漢謨拉比(Hammurabi,也稱Hammurapi)統(tǒng)治時期,巴比倫成為近東地區(qū)一個重要王國的中心。在這座城市漫長的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
我們將會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詳細講述漢謨拉比的統(tǒng)治(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但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巴比倫”和“巴比倫尼亞”這兩個名字。在阿卡德時期,巴比倫叫作“巴比— 伊利姆”(Bāb-ilim),意思是“神之門”。巴比倫在蘇美爾語中的名字“卡—丁基拉”(Ka-dingirra)也是同樣的含義。我們已無從得知哪一個名字出現(xiàn)得更早,但是阿卡德時期的名字“巴比—伊利姆”在古代歷史上被廣泛認可!鞍捅葌悺边@個希臘語名字就來源于此。而在希伯來語中,這個城市被稱為“巴別”(Bābel)。
顯而易見,“巴比倫尼亞”這個名稱來源于“巴比倫”,它并不是一個久已有之的名字,F(xiàn)代學者用這個詞來指代自巴比倫城占據(jù)重要地位起,尤其是自漢謨拉比統(tǒng)治起的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地區(qū)。然而,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只有從青銅時代晚期的加喜特王朝統(tǒng)治時期開始,這片區(qū)域才能被稱為“巴比倫尼亞”—因為只有從那時起,這個名字才成為地緣政治學上一個連貫的單元,而且在之后的古代歷史中也基本如此。甚至到后來,在亞述、波斯和羅馬等外來勢力統(tǒng)治這片區(qū)域時,人們也沿用了“巴比倫尼亞”這個名字。然而,漢謨拉比王朝,或者更具體地說漢謨拉比本人統(tǒng)治時期,才是我們這本書關于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地區(qū),即“巴比倫尼亞”歷史之旅的便捷起點。
如前所述,本書歷史之旅的起點是漢謨拉比統(tǒng)治的古巴比倫王國。第二站是歷史上第二個偉大的巴比倫王國,由加喜特人統(tǒng)治。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寂寂無聞后,作為新巴比倫帝國的國都,巴比倫璀璨的光芒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耀眼。此時,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公元前562)成為近東地區(qū)權力的國王。接下來,我們將先后來到波斯人和馬其頓人統(tǒng)治時期,后者的統(tǒng)治以公元前323 年亞歷山大大帝在巴比倫的死亡而告終。在隨后的希臘化時期,巴比倫尼亞成為塞琉古帝國的一部分。我們歷史之旅的終點是羅馬帝國時期。這時的巴比倫城幾乎已成為荒無人煙的廢墟。公元2 世紀早期,羅馬皇帝圖拉真來到這里憑吊亞歷山大大帝,展現(xiàn)在他眼前的巴比倫城就是這樣一幅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