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原版影印書!杜袛嗔ε小, 德語, 出版于1790年。該書認為人的心靈分為知 (認知)、情 (情感) 和意 (意志) 三部分, 知和意分別對應于現(xiàn)象界和本體界, 或自然界和道德界, 并且提出通過與情感對應的審美判斷力來溝通兩者, 達到知和意、現(xiàn)象界和本體界或自然界和道德界的統(tǒng)一?档略谠摃羞對藝術、天才、想象力、判斷力、審美意象、美的理想等美學基本問題作了論述。該書出版后受到歐洲哲學界、美學界的重視, 與《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并稱為康德“三大批判”。此次作為“寰宇文獻”哲學部的影印書出版, 所據(jù)底本為1790年初版, 配有中文導言, 具有研究和收藏價值。
1790年3月22日,康德將《判斷力批判》的書稿交付柏林書商德·拉伽爾德(de la Garde),一個月之后這部書及時地出現(xiàn)在了復活節(jié)博覽會上。看來銷售狀況不錯,出版商在當年5月著手準備出版本了。而康德一貫的拖延,使這個的校樣直到1792年10月2日才寄到出版商那里。盡管做了的修訂,但他不贊同加上“修訂版”字樣,因為“修訂畢竟并不重要得足以使其成為促銷的動因”。1793年1月4日,康德為了本考究的裝潢向出版商表示謝意。1799年,德·拉伽爾德又印了第三版,雖然在頁數(shù)和頁碼的劃分上跟版一致,改動還是頗有一些的。之后直到1804年2月12日,八十歲高齡的康德去世,這部書再未重版。①為了讓中國讀者一睹康德生前出版的《判斷力批判》原貌,黃曙輝先生主持影印了《判斷力批判》1790年版,收入“寰宇文獻”之中,這可算得上中國康德文獻出版極有意義的事件。
《判斷力批判》是康德在出版《純粹理批判》(1781年)和《實踐理批判》(1788年)之后,完成的批判哲學體系的后一部著作。前兩個批判是康德為自然形而上學和道德形而上學進行的奠基工作,真正建立兩種形而上學是康德一直在講的重要的任務。盡管他似乎時時感受著光陰的迫切說要馬不停蹄,但此后十四年的漫長時光中,他卻并未在這項任務上有所建樹。當然,這并不是說康德停止了思考,只是他的興趣不斷被別的問題所牽扯。這肯定是值得的,因為康德的每個思考都為現(xiàn)代哲學問題做出了預先的啟示,不管現(xiàn)代哲學家們是否認識到。
①參看威廉·文德爾班《科學院版編者導言》,李秋零譯,康德《判斷力批判(注釋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1一17頁。
《判斷力批判》應該是被牽扯出去的步。如康德自己所強調,哲學只能被劃分為兩個主要的部分: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分別對應自然形而上學和道德形而上學。判斷力的原則只能根據(jù)情況,附屬于二者之一,并沒有自己的疆域?雌饋硭坪鯚o助于建立起兩種形而上學,但無論在康德的批判體系之外,還是之內,《判斷力批判》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從體系之外說,突破牛頓物理學的有機生命問題,和進展一直緩慢的美的問題,都是現(xiàn)代哲學必須做出的前沿思考。從體系之內說,在批判體系中,“作為感東西的自然概念領域和作為超感東西的自由概念之間強化了一道明顯的鴻溝”(p.176)①,而判斷力的原則正好承擔了過渡的任務。甚可以說,康德在此后十四年中的思考,都不斷推進著過渡的完成,并由此體現(xiàn)著他的現(xiàn)代意義。盡管康德自1755年寫作《一般自然史與天體理論》開始思考有機生命問題,1764年寫作《關于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已經(jīng)深入思考美的問題,從此再未間斷,但幾乎沒有跡象表明兩個問題會被聯(lián)系到一起來思考。聯(lián)系是很突然地通過反省判斷力完成的?档抡J為,自然的合目的作為這種判斷力的先驗原則,其感表象關涉美的問題,其邏輯表象關涉有機生命問題。我們知道,在康德那里asthetisch和logisch兩個詞經(jīng)常對立使用,但用asthetisch 的時候指涉的并不等同于感,而是強調感中帶有普遍的東西。鮑姆加登是用Asthetik這個詞來指美學,有感的科學之意,也被譯作感學。Die asthetische Vorstellung 也可以被譯作審美表象,但審美和邏輯的對令人覺得不夠自然,在中文里實在很費躊躇?档峦ㄟ^這個區(qū)別,把兩個問題和判斷力聯(lián)系在一起,再使之成為兩種形而上學之間的橋梁。這個思路來得有些突然,未免使人驚訝。但了解這一思路,或許是閱讀《判斷力批判》必要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