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精神作為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 是現代化進程中無法回避的現實課題。本書綜合運用文獻分析法、實證研究法、系統分析法與歷史分析法, 在界定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的科學內涵及核心要素的基礎上, 細致描摹當代大學生群體的公共精神實然現狀, 歸納其深刻本質與基本特征, 明晰關于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過程中要遵循的價值、目標和原則, 探索培育其公共精神的關鍵方法與可靠保障, 最終立足于高校德育的完善、環(huán)境氛圍的營造和實踐活動的開展, 以提升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協同培育實效。
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多元化與社會信息化的深入發(fā)展,我國面臨著深刻而廣泛的現代化變革任務。公共精神問題作為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是現代化進程中無法回避的現實課題,F代化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市場化,推動了我國城市化與都市化發(fā)展,使社會生活出現了公共化趨勢,打破了傳統“熟人社會”公共交往結構和私人領域的清晰界限;現代化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貫通了世界各國與全國各地,開辟了虛擬的網絡公共交往空間。線上線下有序的公共生活與公共交往急需與之相適應的公共理性,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校大學生同樣更應積極主動、理性有序地參與公共事務。當代大學生多為“95后”群體,他們思想意識活躍、個人自主意識強烈,針對社會熱點、公共事件有著強烈的表達意識,但是受制于自身知識、經驗和閱歷,在參與公共生活時,往往難以達到完全客觀、理性的價值判斷與實踐行動。本書綜合運用文獻分析法、實證研究法、系統分析法與歷史分析法,試圖在界定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的科學內涵及核心要素的基礎上,細致描摹當代大學生群體的公共精神實然現狀,歸納其深刻本質與基本特征,明晰關于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過程中要遵循的價值、目標和原則,探索培育的關鍵方法與可靠保障,最后立足于高校德育的完善、環(huán)境氛圍的營造和實踐活動的開展,以期提升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協同培育實效。第一章詳細介紹了問題的緣起、研究現狀、研究方法、研究內容與創(chuàng)新之處。第二章深刻詮釋了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的科學內涵與基本內容,通過對公共精神及相關概念的梳理與闡釋,概括出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的核心要素為獨立的人格精神、公共參與精神、公共責任意識和公共規(guī)則意識,從而進一步闡明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理論基礎、歷史源流與現實訴求。第三章深入透視了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現狀,并針對出現的主要問題進行歸因分析。本章以大學生公共精神核心要素為依據設計調查問卷,選取中山大學、蘭州大學、吉首大學等9所高校大學生570份調研樣本,進行公共精神現狀的實證分析,得出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呈現出自主意識與自律性矛盾并存、理性批判的穩(wěn)健性與隨意性伴生、價值取向的現實性與價值判斷的理想化共存的基本特征。繼而進行歸因分析:一方面,公共領域的健康發(fā)展使大學生公共精神得以彰顯,新媒體為公共領域及公共精神的拓展提供技術支撐,當代大學生主體意識增強為培育公共精神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傳統家族倫理本位延遲、“群體”與“個體”關系混淆、部分落后腐朽文化因素等制約了公共精神的形成。第四章著重探討了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價值、目標與原則。首先,指出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具有持續(xù)推動我國現代化發(fā)展、在民族精神的傳承中明確“公”與“私”的現代定位、熔鑄新時代信仰等社會價值;具有塑造個體人格提升“軟實力”、鍛煉公共參與技能和知識水平增強“硬實力”、推動高校建設和新媒體信息管理助推平臺革新等個體價值。其次,確立了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三級目標:公共精神的認知目標、參與公共事務的情感目標、理性的公共行為目標。最后,歸納出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政治性原則、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方法論原則、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動力的根本性原則。第五章主要厘清了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關鍵、方法與保障。培育大學生公共精神的關鍵在于把握培育的契機選擇、強化培育的主客互聯和注重培育的過程可控三個方面;明確培育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應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培育與生成相結合、隱性與顯性相交互等一般方法,同時充分發(fā)揮家庭、高校和社會相互配合等具體方法。最后,研討了資源保障以提供活動基礎、思想保障以豐富精神內涵、制度保障以回應時代要求,為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提供各項保障。第六章在遵循大學生公共精神形成規(guī)律的基礎上,集中探討了培育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的現實路徑。一是立足于高校德育的完善以培育大學生公共精神:提升公共精神認知水平,增強“主渠道”教育實效;充實德育內容,契合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核心要素;強化自我教育,養(yǎng)成個體理性;正視多元沖突,培育公共理性。二是立足于環(huán)境氛圍的營造以培育大學生公共精神: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育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依托強大的輿論宣傳,營造社會公共精神氛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校園公共精神氛圍;優(yōu)化網絡環(huán)境,增強網絡責任意識。三是立足于實踐活動的開展以培育大學生公共精神:整合各類公共資源,拓展大學生公共生活空間;鼓勵參與公共事務,促發(fā)大學生理性公共行為;以志愿服務活動為載體,養(yǎng)成大學生自覺服務意識。
許丹丹,1988年生,女,漢族,山東菏澤人,法學碩士,暨南大學講師,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在讀博士研究生。2011年本科畢業(yè)于蘭州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獲法學學士學位;2014年碩士畢業(yè)于中山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獲法學碩士學位。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曾榮獲2014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度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秀碩士論文一等獎,2021年度廣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先后發(fā)表中英文學術論文6篇,主持教*部等省部級項目3項,參與國家級、省級、廳局級項目5項。
第一章 緒 論第一節(jié) 問題緣起一、研究背景二、研究意義第二節(jié) 研究現狀一、國外研究現狀二、國內研究現狀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一、文本分析法二、實證研究法三、系統分析法四、歷史分析法第四節(jié) 研究思路第五節(jié) 創(chuàng)新點與重難點一、研究視角創(chuàng)新二、研究內容創(chuàng)新第二章 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相關理論概述第一節(jié) 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含義的闡釋一、公共精神概念的梳理二、公共精神與相關概念的關聯三、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的科學內涵及其核心要素第二節(jié) 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理論基礎一、人的本質理論決定了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必然性二、需求層次理論為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提供了深刻啟示三、個人品德生成規(guī)律決定了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過程第三節(jié) 我國公共精神培育的歷史溯源一、思想萌發(fā)———近代中國社會關于公共精神的艱難嘗試二、曲折前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公共精神培育三、步入正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公共精神的培育四、蓬勃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中國公共精神的培育第四節(jié) 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現實訴求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二、建設有序校園公共生活的需要三、發(fā)揮大學生行為示范作用的需要四、促進大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要第三章 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現狀調查及分析第一節(jié) 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現狀調查一、問卷調查設計與實施二、當代大學生獨立人格精神現狀三、當代大學生公共參與精神現狀四、當代大學生公共責任意識現狀五、當代大學生公共規(guī)則意識現狀第二節(jié) 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的本質與基本特點一、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的本質二、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基本特點第三節(jié) 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現狀的歸因分析一、積極影響因素分析二、消極影響因素分析第四章 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價值、目標與原則第一節(jié) 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價值一、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社會價值二、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個體價值第二節(jié) 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目標一、公共精神的認知目標二、參與公共事務的情感目標三、理性的公共行為目標第三節(jié) 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原則一、政治性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二、方法論原則: 德治與法治相結合三、根本性原則: 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動力第五章 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關鍵、方法與保障第一節(jié) 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關鍵一、把握培育的時間節(jié)點二、強化培育的主客互聯三、保證培育的過程可控第二節(jié) 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方法一、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一般方法二、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具體方法第三節(jié) 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保障一、提供有效資源保障以夯實培育基礎二、加強思想文化保障以錨定培育方向三、完善制度法規(guī)保障以順應時代要求第六章 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現實路徑第一節(jié) 立足于高校德育的完善一、提升公共精神認知水平, 增強“主渠道”教育實效二、充實德育內容, 契合大學生公共精神核心要素三、強化自我教育, 養(yǎng)成個體理性四、正視多元沖突, 培育公共理性第二節(jié) 立足于環(huán)境氛圍的營造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育公共精神二、依托輿論宣傳, 營造社會公共精神氛圍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營造校園公共精神氛圍四、優(yōu)化網絡環(huán)境, 增強網絡責任意識第三節(jié) 立足于實踐活動的開展一、整合各類公共資源, 拓展大學生公共生活空間二、鼓勵參與公共事務, 促發(fā)大學生理性公共行為三、以志愿服務活動為載體, 養(yǎng)成大學生自覺服務意識結 語附錄 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現狀調查問卷參考文獻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