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總結多年工科教學需求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編寫的,保持了分析化學的理論體系,注重結合國家標準和行業(yè)標準等的現(xiàn)行做法,以強化工科應用為宗旨,同時配套數(shù)字資源,是一本集科學性、實用性和易讀性于一體的教材。全書內(nèi)容包括:緒論、分析數(shù)據(jù)處理和分析檢驗的質量保證、分析樣品的采集與處理、酸堿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還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和吸光光度法。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分析化學的任務和作用 1
1.2 分析方法的分類 1
1.2.1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結構分析 1
1.2.2 化學分析和儀器分析 2
1.2.3 無機分析、有機分析和生物分析 2
1.2.4 常量組分分析、微量組分分析、痕量組分分析和超痕量組分分析 2
1.2.5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 2
1.2.6 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3
1.3 定量分析過程 3
1.3.1 樣品采集、樣品分解和試樣制備 3
1.3.2 干擾組分的分離和分析方法的選擇 4
1.3.3 分析結果的表達和對分析結果的評價 4
1.4 化學分析法概述 5
1.4.1 滴定分析法的過程和特點 5
1.4.2 滴定分析對化學反應的要求 5
1.4.3 滴定分析方法和方式 5
1.4.4 滴定分析中常用的量入式和量出式量器 7
1.5 基準物質和標準溶液 8
1.5.1 基準物質 8
1.5.2 標準溶液 8
1.6 滴定分析中的有關計算 9
1.6.1 標準溶液的濃度計算 9
1.6.2 被測組分含量的計算 11
參考文獻 13
思考題和習題 14
第2章 分析數(shù)據(jù)處理和分析檢驗的質量保證 16
2.1 測量值的準確度和精密度 16
2.1.1 準確度和誤差 16
2.1.2 精密度與偏差 17
2.1.3 準確度與精密度之間的關系 19
2.1.4 公差 19
2.1.5 誤差的分類及減免誤差的方法 20
2.1.6 誤差的傳遞 21
2.2 有效數(shù)字及其運算規(guī)則 23
2.2.1 有效數(shù)字的概念和位數(shù) 23
2.2.2 數(shù)字的修約規(guī)則 24
2.2.3 有效數(shù)字的運算規(guī)則 24
2.3 分析化學中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處理 25
2.3.1 隨機誤差的正態(tài)分布 25
2.3.2 平均值的置信區(qū)間 30
2.3.3 顯著性檢驗 31
2.4 可疑值取舍 34
2.4.1 四倍法 34
2.4.2 Q檢驗法 34
2.4.3 格魯布斯法 36
2.5 一元線性回歸 36
2.6 提高分析結果準確度的方法 38
2.7 分析質量保證與控制 40
2.7.1 分析結果的可靠性 40
2.7.2 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41
2.7.3 分析質量控制 43
2.7.4 分析質量評價技術 45
參考文獻 47
思考題和習題 47
第3章 分析樣品的采集與處理 49
3.1 樣品采集 49
3.1.1 固體樣品 50
3.1.2 液體樣品 52
3.1.3 氣體樣品 53
3.1.4 生物樣品 54
3.2 樣品制備 55
3.2.1 固體樣品的前處理 55
3.2.2 分析測定用樣品的處理 57
3.2.3 微波在樣品處理中的應用 63
3.3 測定前的預處理 64
3.4 測定方法選擇 65
參考文獻 67
思考題和習題 67
第4章 酸堿滴定法 69
4.1 溶液中離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數(shù) 69
4.1.1 活度和活度系數(shù) 69
4.1.2 影響離子活度系數(shù)的因素 69
4.2 溶液中的酸堿反應和酸堿解離平衡 70
4.2.1 酸堿質子理論 70
4.2.2 酸堿解離平衡 71
4.3 酸堿組分的平衡濃度及分布系數(shù) 72
4.3.1 一元酸溶液的分布系數(shù)及分布曲線 73
4.3.2 二元酸溶液的分布系數(shù)及分布曲線 74
4.3.3 三元酸溶液的分布系數(shù)及分布曲線 75
4.4 酸(堿)溶液中H+濃度的計算 75
4.4.1 溶液中的相關平衡方程 75
4.4.2 強酸(堿)溶液中H+濃度的計算 77
4.4.3 一元弱酸(堿)溶液中H+濃度的計算 78
4.4.4 多元弱酸(堿)溶液中H+濃度的計算 79
4.4.5 混合溶液中H+濃度的計算 81
4.4.6 兩性物質溶液中H+濃度的計算 83
4.4.7 弱酸弱堿鹽溶液中H+濃度的計算 83
4.5 酸堿緩沖溶液 84
4.5.1 緩沖溶液的定義及類型 84
4.5.2 緩沖溶液中H+濃度的計算 85
4.5.3 緩沖溶液的緩沖容量 86
4.6 酸堿指示劑 87
4.6.1 指示劑的作用原理 87
4.6.2 指示劑的pH 變色范圍 88
4.6.3 混合指示劑 89
4.6.4 指示劑用量對變色的影響 89
4.7 酸堿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89
4.7.1 強酸強堿之間的滴定 89
4.7.2 一元弱酸和弱堿的滴定 93
4.7.3 多元酸、混合酸、多元堿的滴定 96
4.7.4 終點誤差 98
4.8 酸堿滴定法的應用 100
4.8.1 酸堿標準溶液的配制和標定 100
4.8.2 氫氧化鈉和碳酸鈉混合堿的測定 101
4.8.3 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混合堿的測定 102
4.8.4 極弱酸堿的測定 104
4.8.5 非水滴定法 105
參考文獻 106
思考題和習題 106
第5章 配位滴定法 109
5.1 配位平衡 109
5.1.1 穩(wěn)定常數(shù) 109
5.1.2 分布系數(shù) 111
5.1.3 累積質子化常數(shù) 111
5.2 EDTA及其配位反應 113
5.2.1 EDTA在溶液中的酸堿平衡 113
5.2.2 EDTA與金屬離子的配位平衡 114
5.3 副反應系數(shù)及條件穩(wěn)定常數(shù) 115
5.3.1 金屬離子的副反應系數(shù) 116
5.3.2 EDTA的副反應系數(shù) 118
5.3.3 條件穩(wěn)定常數(shù) 119
5.4 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121
5.4.1 配位滴定曲線 121
5.4.2 影響滴定突躍的因素 123
5.5 配位滴定終點的判斷 124
5.5.1 金屬指示劑的變色原理 124
5.5.2 配位滴定對指示劑的要求 127
5.5.3 指示劑的封閉與僵化 127
5.5.4 兩種特殊的指示劑 128
5.6 配位滴定的終點誤差及準確滴定的判別 129
5.6.1 終點誤差的計算 129
5.6.2 準確滴定的判別 130
5.7 配位滴定中的酸度控制 131
5.7.1 最高允許酸度 131
5.7.2 最低允許酸度 132
5.7.3 金屬指示劑適宜的酸度范圍 132
5.8 提高配位滴定選擇性的途徑和方法 134
5.8.1 降低干擾離子游離濃度 134
5.8.2 控制酸度實現(xiàn)分步測定 136
5.8.3 使用其他配位滴定劑 136
5.9 配位滴定的方式與應用示例 137
參考文獻 140
思考題和習題 140
第6章 氧化還原滴定法 144
6.1 氧化還原平衡 144
6.1.1 概述 144
6.1.2 條件電極電勢 145
6.1.3 影響條件電極電勢的因素 146
6.1.4 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程度 150
6.2 氧化還原反應的速率 152
6.3 氧化還原滴定方法 154
6.3.1 氧化還原滴定前的預處理 154
6.3.2 滴定曲線及誤差 156
6.3.3 氧化還原滴定中的指示劑 160
6.3.4 氧化還原滴定的終點誤差 161
6.4 氧化還原滴定方法的應用 162
6.4.1 高錳酸鉀法 162
6.4.2 重鉻酸鉀法 164
6.4.3 碘量法 166
6.4.4 其他氧化還原滴定法 170
6.5 氧化還原滴定結果的計算 171
參考文獻 175
思考題和習題 175
第7章 沉淀滴定法 177
7.1 概述 177
7.2 莫爾法 178
7.2.1 滴定曲線 178
7.2.2 滴定條件 180
7.2.3 應用 181
7.3 福爾哈德法 182
7.3.1 滴定條件 182
7.3.2 應用 184
7.4 法揚斯法 185
7.4.1 滴定條件 186
7.4.2 應用 187
參考文獻 188
思考題和習題 188
第8章 重量分析法 190
8.1 重量分析法概述 190
8.1.1 重量分析法的分類和特點 190
8.1.2 重量分析法的一般測定過程 191
8.1.3 重量分析法對沉淀形式和稱量形式的要求 192
8.2 影響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193
8.2.1 同離子效應 193
8.2.2 鹽效應 194
8.2.3 酸效應 195
8.2.4 配位效應 196
8.2.5 其他因素 196
8.3 沉淀的類型與形成過程 198
8.3.1 沉淀的類型 198
8.3.2 沉淀的形成過程 198
8.4 影響沉淀純度的因素 200
8.4.1 共沉淀 200
8.4.2 后沉淀 201
8.4.3 獲得純凈沉淀的措施 202
8.5 沉淀條件的選擇 202
8.5.1 晶形沉淀的沉淀條件 202
8.5.2 無定形沉淀的沉淀條件 203
8.5.3 均相沉淀法 203
8.5.4 有機沉淀劑 203
8.6 重量分析法在工業(yè)分析中的應用示例 204
參考文獻 206
思考題和習題 206
第9 章 吸光光度法 208
9.1 物質對光的選擇性吸收 208
9.1.1 光的基本性質 208
9.1.2 物質的顏色與光的互補性 209
9.1.3 物質對光產(chǎn)生選擇性吸收的原因 210
9.2 光吸收定律 210
9.2.1 朗伯-比爾定律 210
9.2.2 吸收光譜 211
9.2.3 吸光系數(shù) 212
9.2.4 吸光度的加和性 212
9.3 分光光度計及其測量誤差 213
9.3.1 分光光度計 213
9.3.2 儀器測量誤差 215
9.4 顯色反應及其條件的選擇 216
9.4.1 對顯色反應的要求 216
9.4.2 影響顯色反應效果的因素 216
9.5 測量條件及測量誤差控制 218
9.5.1 入射光波長的選擇 218
9.5.2 測量狹縫的選擇 218
9.5.3 參比溶液的選擇 218
9.5.4 標準曲線的繪制 219
9.5.5 待測溶液濃度的選擇 219
9.6 吸光光度法的應用 220
9.6.1 定性分析 220
9.6.2 定量分析 220
9.6.3 吸光光度法的應用示例 222
參考文獻 224
思考題和習題 224
附錄 226
附錄1 常用基準物質的干燥條件和應用 226
附錄2 弱酸的解離常數(shù) 226
附錄3 弱堿的解離常數(shù) 228
附錄4 常用的緩沖溶液 228
附錄5 常用酸堿指示劑 229
附錄6 常用混合指示劑 229
附錄7 常見金屬離子與一些配體形成的配合物的穩(wěn)定常數(shù) 230
附錄8 EDTA配合物的穩(wěn)定常數(shù)(25℃,I=0) 237
附錄9 一些金屬離子的lg?M(OH)值 238
附錄10 EDTA的酸效應 238
附錄11 金屬指示劑的lgαIn(H)值和pMt值 239
附錄12 標準電極電勢 239
附錄13 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積(18~25℃,I=0)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