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周勛初先生晚年論文,由五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有關孔子詩論、《文心雕龍》《文選》和李白研究的論文;第二部分中的文字則是應一些雜志社的約稿和應邀參加會議而寫作的;第三部分是應一些單位的邀請而準備的講演稿;第四部分為紀念文字與回憶錄;第五部分為“序”言。
“興、觀、群、怨”古解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
這一段話,歷來為人所重視。有的研究工作者據(jù)此而把孔子視作我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現(xiàn)實主義理論的奠基者。這個問題究竟應該怎樣論證,似乎還可以再研究。
列寧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論民族自決權》)考察孔子的詩論,也應把它提到春秋后期的歷史環(huán)境中,作出具體的分析。
然則“興、觀、群、怨”的涵義究竟是什么?
什么叫“興”?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說釋為“引譬連類”,朱熹《論語集注》解作“感發(fā)志意”,和孔子的原意還比較接近。近人把它解釋成文學的感染力,說是文學能有振奮人心的作用,則是抽掉了孔子學說的具體內容,把它作為文學理論上的一般原理對待了。
《論語》中記載有“詩可以興”的例子。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缜腥绱,如琢如磨!渌怪^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保ā栋速罚
春秋之時,政界有“賦詩言志”的風氣,理解詩意時,又有“斷章取義”的作風?鬃咏逃龑W生的目的本在謀求從政。因此他在講授詩時也照“賦詩言志”的路子進行訓練,不注意鉆研詩的本意,著重詩義的引申。從上述二例中可以看到他的教學方法的特點:詩中含有教誨意味的句子,他就引用過來作為道德的訓詞;詩中本無教誨意味的句子,他也要引導人家去悟出人生的至理。這大約就是他心目中“引譬連類”“感發(fā)志意”的作用。
孔子是積極參加政治實踐的思想家。他在論詩之時,處處不忘利用文藝進行倫理道德方面的教育,總想轉彎抹角地把結論提到“禮”這個綱上去!独W記聞》卷五引《子思》曰:“夫子之教,必始于詩書而終于禮樂,雜說不與焉!鄙鲜龆沁@種教育方法的最好說明。所謂“禮”,即周代貴族制訂的一套典章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鬃由敹Y崩樂壞之時,而又熱衷于復興周禮,因此,他的政治活動、教學工作以及對詩的闡述和運用,都是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他自己也說:“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為此他抓住詩、禮二者巧妙地進行思想教育,水平之高,甚至引起了弟子們的驚異。顏淵喟然嘆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保ā蹲雍薄罚┓泊司阏f明他的教學目的在于使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他認識到了學詩可“感發(fā)”“志意”,提高倫理道德方面的修養(yǎng),因此他提出詩有“興”的功能并要求利用這種功能。這種認識并不是從研究詩的文學特點作出的結論,不能把“興”單純解作文學的感染力量。
什么叫“觀”?《集解》引鄭玄曰:“觀風俗之盛衰!苯税阉庾魑膶W的認識作用,認為讀者在作品中可以了解它所反映的時代生活。這與孔子的原意也有出入。
根據(jù)古籍記載,周代曾有采詩觀風的制度。《漢書·食貨志》曰:“孟春六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贝苏f詳情固不明,但與周代賦詩觀風之習卻相合!蹲髠鳌废骞拍暧泤羌驹^樂于魯,能從各國聲詩的特點中覘測其民情風俗與政教盛衰。這段文字容或有渲染過甚之處,但仍不失為“詩可以觀”的事例之一。他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趙孟請鄭國的七個大夫賦詩,“亦以觀七子之志”;昭公十六年記韓宣子請鄭六卿賦詩,“亦以知鄭志”。通過賦詩觀察對方志意,也當是“詩可以觀”的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