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書所謂的英美哲學,其確切含義并不是英國的和美國的哲學(British and AmericanPhilosophy),而是盎格魯薩克遜哲學(Anglo-SaxonPhilosophy)。后一個名稱的好處在于突出了這種哲學的民族性。我們知道,民族性表現為語言,表現為歷史傳統(tǒng)。盎格魯-薩克遜哲學首先是用英文著述、在英語世界流行的哲學。這種哲學 的代表人物并不都是英國人和美國人。事實上,本書重點講述的三位哲學家中的兩位維特根斯坦和波普爾,原本是出生于維也納的同鄉(xiāng),但后來都加入英國籍。更 重要的是,他們的著作或用英文寫成,或由德文譯為英文,在英語世界產生的影響比 在德語世界大得多。因此,人們有理由把他們認作英美哲學家,而不是德國哲學家。 再比如,本書用較大篇幅講述的維也納學派(邏輯經驗主義)的著作由德文譯為英文, 在英語世界產生的影響比在德語世界大得多,也應歸屬于英美哲學(盎格魯-撒克遜哲學)的范疇。
就歷史傳統(tǒng)而言,盎格魯-薩克遜民族重視經驗,擅長科學,首倡民主。這種民族 傳統(tǒng)充分體現于近代以來的英國經驗論的知識論、情感主義的倫理學和自由主義的 政治哲學之中。這種民族傳統(tǒng)以及反映這種民族精神的哲學對世界文明貢獻之大無 需贅言。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中國五四時代科學與民主風氣的開啟,得益于這種哲 學甚多。這種哲學在20世紀有哪些新發(fā)展,自然也成為中國人關心的一個問題,這 也是我們講述當代英美哲學的一個重點。
談到當代英美哲學,現在似乎有這樣一種成見:當代英美哲學等于分析哲學,分 析哲學等于科學主義。這兩個等式起碼是不全面的。分析哲學確實是當代英美哲學的主流,科學主義在早期分析哲學,尤其在邏輯經驗主義中,一時占過上風。但是二戰(zhàn)之后,英美哲學界除了主流的分析哲學之外,還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哲學分支,它們 的一般名稱為 Philosophy of X,這里的 X可用各種學科或領域的名稱來代替。舉凡 政治、經濟、法律、社會學、心理學、科學、物理、數學、生物,乃至醫(yī)學、教育、體育、軍事 等,都可以代替 X,出現了像政治哲學、經濟哲學、法哲學、社會哲學、心理哲學、科學 哲學、物理哲學、數學哲學、生物哲學、醫(yī)學哲學、教育哲學、體育哲學、軍事哲學諸如 此類跨學科的哲學分支;此外,還有像環(huán)境哲學、婦女哲學這樣的專題哲學。這些哲學分支開始時一般采用語言分析方法,作為分析哲學的應用而存在。但隨著自身發(fā)展,它們逐漸脫離了分析哲學的范圍,對自身的特殊對象進行獨立研究;也就是說,不再糾纏于學科的語言形式,而注重其實質性內容。政治哲學和科學哲學最先開始了這樣的轉變,所取得的成就也非常顯著?梢哉f,這些哲學分支已與分析哲學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從發(fā)展趨勢來看,英美哲學正向著分支化、具體化和應用性的方向發(fā)展,分析哲學因為難以適應這樣的轉變,其主導地位正在喪失。
英美哲學在二戰(zhàn)后的另一轉變是,科學主義受到阻礙和批判。且不說科學主義在分析哲學內部已被摒棄,即使在專以科學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哲學領域,科學主義也遭到抵制,甚至出現了反科學主義的科學哲學學說。
為了比較全面地展示當代英美哲學的特點,我們不但講述占主導地位的分析哲學,而且在方興未艾的各門分支哲學中選擇科學哲學和政治哲學兩門學科加以講述。分析哲學表現出英美哲學語言學轉向的特點和在純哲學領域的進展;科學哲學和政治哲學則代表了對科學與民主精神的一些新的理解。
不論對分析哲學還是對科學哲學和政治哲學的講述,本書都采用點面結合的方式,即每篇重點講述一個哲學家,同時對這三個領域的全景加以概述。我們選擇分析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科學哲學家波普爾和政治哲學家羅爾斯作為重點講述對象,是不是因為他們在各自領域是最重要的人物呢? 哲學家不是體育運動員,在哲學家隊伍中遴選不出第一號種子選手。我們選擇這三位哲學家的理由,基于他們在各自領域的廣泛代表性和承上啟下的歷史地位。對他們的思想作重點講述,便于對他們之前和之后的思想作比較全面的概括和總結。維特根斯坦作為分析哲學兩大流派邏輯分析派和日常語言分析派的創(chuàng)始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分析哲學的發(fā)展過程。他的早期思想繼承和總結了弗雷格、羅素的學說,并影響到邏輯經驗主義的發(fā)展;他
的后期思想啟迪了劍橋和牛津學派,并影響了二戰(zhàn)后直至今日的分析哲學。在科學哲學領域,波普爾上承邏輯經驗主義的科學邏輯方法思想的余韻,下開社會歷史學派的科學世界觀分析之先河,他的思想貫穿20世紀科學哲學發(fā)展的始終。在政治哲學領域,羅爾斯的學說代表了自由主義理論的第三座里程碑,他比較全面地繼承和批判了自由主義的其他理論形態(tài),在英美政治哲學界引起強烈反響,引發(fā)了熱烈的討論和爭議。我們在各篇里,一方面以一半以上的篇幅,分別對這三位哲學家的思想深入地進行講述;另一方面,抓住他們與其他哲學家思想的交叉點和結合部,對他們所在領域的歷史和現狀作廣泛的概述,盡量把當代英美哲學的主要成果系統(tǒng)地展現出來。
本書的一個目標是要把擇要講述和評點要害兩者結合在一起。如何處理評和述、批判與介紹的關系,這也是當前哲學史研究者面臨的一個難題。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在尚未充分理解當代西方哲學的情況下就對它痛加鞭撻,在很多場合把學術批判當作宣傳工具來使用。后來,這種不良學風理所當然地受到學術界的抵制,但是哲學的批判精神卻受到不應有的阻礙。我們的哲學史研究成果往往是復述介紹有余,而評論批判不足;即便有一點批評,也是穿靴戴帽式的點綴和畫蛇添足式的附庸。如何在準確地理解和表述西方哲學家思想的同時,實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評價他們的貢獻,指出他們的缺陷和迷誤之處?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書嘗試采用內部批判的方法來研究問題、選擇素材。所謂內部批判,就是在一個理論的內部,從它可以接受的原則出發(fā),并使用與它共同的語言與之討論,最后引申出和這一理論相違背或者它所不能解釋的結論,以此揭露該理論所包含的矛盾和錯誤。
按照內部批判的方法,我們把當代英美哲學的理論和觀點排列成這樣一個序列: 其中后來的觀點是對先前觀點的批判和否定,但所有的觀點又相互補充;它們的全體包含著真理的因素,但每一單獨觀點又都暴露出各自的不足。歷史資料經過哲學工程的建筑師(黑格爾語)的構造,便獲得了批判的生命,成為活生生的精神;哲學史不再是多歧的意見的堆砌,不再是堆滿了被推翻的理論體系骸骨的死人的王國,這里展現的將是高尚心靈的更迭,思想英雄的較量。
交待了我們選擇和安排素材的意圖,讀者或許可以看出本書結構所要體現的批判精神。第一篇語言哲學首先在西方哲學危機的背景里考察分析哲學的興起,以及分析哲學在誕生期所面臨的問題;然后談及維特根斯坦為解決這些問題所作的努力,以及邏輯經驗主義的新貢獻;接著又說明維特根斯坦對其早期思想和邏輯經驗主義的批判;最后評述維特根斯坦之后分析哲學的各種爭論,并以超越分析哲學的后分析哲學結尾。
第二篇科學哲學首先介紹科學哲學誕生期的各種觀點,然后重點闡述波普爾對早期科學哲學主要派別邏輯經驗主義的批判,以及他的批判理性主義;最后分析波普爾批判的偏頗之處,并以最近科學哲學的學說糾正和補充波普爾的理論。
第三篇政治哲學首先勾勒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發(fā)展歷程,接著重點解說羅爾斯的《正義論》對這些學說的批判和繼承;最后分析對羅爾斯的各種批評意見,以及羅爾斯的回應,在批評和回應的對話中展現自由主義所面臨的挑戰(zhàn)。
需要強調的是,哲學的生命力在于批判精神,我們不但要如實地表現西方哲學家的批判力,而且要以批判的精神來研究他們的學說,尤其歡迎對我們的研究的任何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