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淳熙年間,國勢頹唐,中興無望,滿朝文武貪圖安樂。朱熹等儒人屢獻(xiàn)良策,不被采納。恰遇連年大旱,孝宗皇帝任命朱熹為南康知軍。朱熹在信州道上巧遇武帥辛棄疾,二人一見如故,引為知己。辛棄疾以一方端硯相贈。朱熹見硯上刻著“持堅守白,不磷不緇”八字,心下十分喜歡,視為珍寶。朱熹與辛棄疾、陳亮、趙汝愚等交厚,常泛舟九曲,詩酒相酬,圖謀復(fù)興。然權(quán)奸當(dāng)?shù),時勢撲朔迷離……
吳重龍(夸父),1964年生于西安。20世紀(jì)80年代開始發(fā)表文學(xué)作品,長期從事新聞出版工作,曾在 、中國文聯(lián)、中國期刊協(xié)會所屬單位任職。出版有長篇小說《虎嘯東江》等各類著作十余部。
楔子
回 云谷山元晦葬亡妻 信州道朱辛初相會
第二回 新知軍微服訪民苦 驅(qū)悍匪壯士發(fā)神威
第三回 惡少縱馬馳鬧市 朱子懲惡罷錄官
第四回 鐵羅漢聚眾劫掠 辛棄疾赤膊擒匪
第五回 爭家財兄弟棄生母 敦民風(fēng)知軍親斷案
第六回 大災(zāi)年饑民逃難 父母官救民水火
第七回 老樵引路覓白鹿 儒臣奏章修書院
第八回 臥龍?zhí)陡裎飬⒗? 西原庵偶識真人
第九回 朱子援筆定學(xué)規(guī) 白鹿書院舉盛典
第十回 元晦悲慟哭南軒 紫虛妙手又回春
第十一回 辛巡撫江西施為 朱知軍隆興取經(jīng)
第十二回 星子湖官民同心 定風(fēng)波大儒筑堤
第十三回 呂祖謙命運(yùn)多舛 朱元晦求藥救友
第十四回 “大象”來拜白鹿洞 五老峰前起風(fēng)云
第十五回 鵝湖會弟子生隙 和不同大儒釋嫌
第十六回 陸九淵激憤說義利 白鹿洞盛情宴佳客
第十七回 崔真人說解脈經(jīng) 朱元晦淚別南康
第十八回 朱子起念筑精舍 元定解說八陣圖
第十九回 紙上得來終覺淺 上下求索天外天
第二十回 訪稼軒帶湖空躊躇 諫孝宗老臣又直言
第二十一回 浙東忍顧流民圖 朱熹怒斥賈佑之
第二十二回 荒冢前朱熹祭祖謙 明招山陳亮逢老友
第二十三回 陳亮喜交桃花運(yùn) 朱子苦勸癡情人
第二十四回 陳亮發(fā)夢龍鳳配 孟徐大鬧天臺府
第二十五回 高通判借勢拆臺 朱提舉再勘罪證
第二十六回 張嬋嫌貧悔婚約 陳亮傷情飲苦酒
第二十七回 濟(jì)世困廉吏同心 揭丑事陳亮點火
第二十八回 丞相匿密札和稀泥 趙旮笑儒人爭閑氣
第二十九回 監(jiān)當(dāng)官舍身取證唐仲友縱惡傷人
第三十回 趙知縣怒審嚴(yán)蕊 陳同甫醉眼噤聲
第三十一回 朱提舉怒砸秦檜祠 徐大受逞勇毆公差
第三十二回 荒郊道孫應(yīng)時報訊 紹興府女詞人受刑
第三十三回 王淮妙計息爭端 朱熹辭官歸武夷
第三十四回 紫陽樓黃酴遂愿 五夫里朱子嫁女
第三十五回 岳霖再審案中案 嚴(yán)蕊詞贖自由身
第三十六回 武夷精舍師徒問道 一飯生隙胡紱怒走
第三十七回 朱子赴朝任新職 林栗報怨劾郎官
第三十八回 辛陳豪飲賦新詞 朱熹冒死奏封事
第三十九回 知漳州朱子正經(jīng)界 敦風(fēng)俗塔口移舊井
第四十回 朱子卜居考亭村 陳亮畫贊朱晦翁
第四十一回 辛棄疾考亭送厚禮 豪客聚三友又缺一
第四十二回 陸九淵長林筑新城 荊門軍災(zāi)年降天火
第四十三回 陸九淵病篤念蒼生 謝希孟題詞別“冤家”
第四十四回 陸九淵凜然歸命 朱晦翁哭祭“告子”能
第四十五回 陳同甫縱飲應(yīng)大考 辛棄疾傷酒自寂寥
第四十六回 白玉蟬重修止止庵 朱晦翁悔說“偶中爾”
第四十七回 茶灶雅集群英會 九曲泛舟義氣豪升共
第四十八回 陳亮喜登狀元榜 新官赴任喪客途
第四十九回 朱晦翁老邁知潭州 蒲來矢據(jù)險卻官兵
云谷山元晦葬亡妻 信州道朱辛初相會 淳熙①六年三月,大宋國南康軍②乍暖還寒。從山峻嶺間梅花似云,桃花如霞,間或有幾株玉蘭,迎風(fēng)而立,萬花叢中皎潔如雪,豐姿綽約。黃燦燦的迎春也倚在崖邊,爭得一縷春色。 茫茫江面上,一葉小舟張著船帆,順風(fēng)而行。除了艄公,船上只有二人:一位儒士模樣,約莫五十歲,青袍儒巾,清癯高古。他立于船頭,憑眺遠(yuǎn)山景色,神情憂郁;一位二十出頭,書生模樣,木訥憨厚,默默坐于艙內(nèi),守著兩大箱行李,時不時抬頭望望水面,只盼早早抵岸,消解旅途勞頓。 這一老一少二人,正是南康軍新來的知軍③,大儒朱熹和他的弟子黃徐④。 朱嘉,字元晦,號晦庵,晚稱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縣,生于南劍州尤溪,乳名沈郎。出生時右眼額角長有七顆小痣,排布形如北斗,親友鄰人皆以為奇,都夸他是不世出的吉人兒,將來必定大富大貴。一日,父親朱松抱他上山游玩,便到觀里請一位老道為他 。老道問了他生辰 ,掐指算了一回,道:“富也只如此,貴也只如此,生個小孩兒,便是孔夫子!敝焖陕犃耍煮@又喜。自此 視他為掌上明珠,自幼就教他識字,說些圣賢故事給他聽,朱熹聽得聚精會神。朱熹四歲時,某日指著天上烈日,問日:“天上那是甚么?”朱松答曰:“此日也。”熹問:“日何所附?”朱松答道:“附于天?”嘉又問:“天何所附?”朱松無言以對。驚其所思,異于常人,心中卻 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