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集了作者從20世紀90年代到近期的八部中短篇小說,包括《女知青司季妹的故事》《天盡頭》《碩士圈》《西藏舞蹈》《校園沒有桃花源》《99大學筆記》和《方樓往事》等。
本書收錄的作品有的講述了一個女知情的情感經(jīng)歷;有的展現(xiàn)了發(fā)生在膠東某地兩代人前仆后繼的抗日故事;有的則呈現(xiàn)了一個報社記者的心路歷程;還有一部分反映了大學生(研究生)和大學校園豐富多彩的生活日常,描述了這一知識分子群體的喜怒哀樂、種種挫折困惑與理想追求,刻畫了其家國情懷和發(fā)奮向上的精神風貌。
呈現(xiàn)在這里的文字,是 我早期的部分中短篇小說習 作。 更早的時候還在煙臺山 下讀師范,知道了校長蕭平 是一個杰出的作家,還知道 了兩個杰出的校友,一個是 張煒,另一個是矯健,他們 的個頭相差無幾,骨骼清奇 ,但矯健似乎喜歡戴一頂帽 子,微微笑著。斗轉(zhuǎn)星移, 某日,我坐在矯健的右手邊 向他敬酒,是啤酒。我說: “祝矯老師身體健康!睆途 ,又說:“向矯老師致敬。” 其實我真正想表達的是向矯 老師學習,希望自己見賢思 齊,文學創(chuàng)作更上一層樓, 但如果我說了學習,容易令 人聯(lián)想到“向……看齊”的引 申——這看似低調(diào)的字眼里 隱約包含著可能討嫌的自信 ,很忤逆的,所以婉轉(zhuǎn)用了 “致敬”二字。 “致敬”云云,寓意頗為 深刻。站在自己能夠達到的 高度鳥瞰過往,仿佛流光閃 爍,感慨良多。作為一個從 20世紀80年代出發(fā)的文學“ 信徒”,漫長跋涉之初,每 每迷失于荊棘叢林,張皇失 措,有時談不上創(chuàng)作,充其 量只是為寫而寫的東施效顰 。比如我1996年發(fā)表的短 篇小說《海事》,便是以某 個美國作家的敘事模式為范 本的照葫蘆畫瓢(本集未收 錄)。發(fā)現(xiàn)此路不通,繼而 陷于巨大的困惑,備受折磨 。這種折磨持續(xù)了一段時間 ,迫使我作了若干對文學本 質(zhì)的思考,從此手腳并用, 行行復行行,即令求學路道 長且阻,教書緊張勞頓,也 不曾中止,像一個新手程序 員那樣不停地寫,又不停地 刪除。那些被大量刪除之后 僥幸留下來的記錄,或逃往 各類大小報刊,或沉睡箱篋 ,偶爾白日曝曬,依然翻騰 著期冀、徘徊、忐忑、浪漫 幻覺、自我否定和血脈僨張 的斑斕映象。 其中“自我否定”始于何 時,記不清楚了,但“自我 否定之后的歷程則可以拿這 本小說集來證明。集子里的 8篇小說都是曾在國內(nèi)期刊 上公開發(fā)表出來的,而當年 發(fā)文的期刊,有的卻已步入 歷史(如《海峽》《新生界 》《大時代文學》)。將這 些小說文本結(jié)集出版,不僅 因為它們無一例外皆為我早 期讀書和教書生涯的衍生品 ,屬業(yè)余為之,雖難免稚嫩 、青澀,卻值得紀念;還因 為對我而言,這幾篇小說有 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我恰恰 是在寫這些小說的過程中懂 得了何謂小說的-一世上本 無司季妹,我也未曾到過西 藏,迄今沒有踏足與我大學 時代的課桌相距130公里的 成山崖(天盡頭),然而我 卻可以通過小說再三造訪, 以至于耳熟能詳,胸有成竹 。這正是小說境界的曼妙之 處, 謹以此向教授生涯揖別 ,向未來招手,向文學致敬 。
諸山,山東萊州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曾任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浙江農(nóng)林大學藝術設計學院、人文和茶文化學院常務副院長,F(xiàn)任中國生態(tài)文化協(xié)會(宣教分會)理事,浙江省生態(tài)文化協(xié)會副秘書長,浙江農(nóng)林大學教授。1996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著述若干,出版長篇小說、雜文隨筆集、科普專著及鋼筆畫冊等多部作品。
女知青司季妹的故事
碩士圈
西藏舞蹈
校園沒有桃花源
天盡頭
新聞圈
99大學筆記
方樓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