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頭巷,面紗,女尸,鑰匙……古老的麥加除了朝覲的景象,還有不為人知的隱秘一面。這條陰暗的街巷里,每天都在上演不同主題的情景劇,有欲望,有自由,有叛逆,也有罪惡。小說的筆觸,從麥加延伸到麥地那,再到馬德里,通過兩個女人的書信與日記,構筑了一個時空的迷宮。在這個迷宮中,人們熟悉的麥加正在消失……
《鴿子項圈》為“中阿典籍互譯出版工程”中一項,曾獲有“阿拉伯布克獎”之稱的阿拉伯小說國際獎,其作者拉佳·阿麗姆是迄今唯一獲此殊榮的阿拉伯女性作家。本書的敘事背景主要聚焦在麥加的一條小巷里,啟動全景模式,將敘事空間延伸至吉達、麥地那甚至歐洲的城市,通過日記、書信等手段以女性的視角將歷史以記憶方式呈現。
中阿典籍互譯:溝通
中阿人民心靈的橋梁
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
友好交往,已有近2000
年的歷史。張騫出使西域
,哈里發(fā)奧斯曼遣使中國
,鄭和七下西洋,伊本·
白圖泰游歷華南……中阿
兩大民族的先賢們用一個
個壯舉,為中阿友好書寫
了彪炳史冊的篇章。
但是,中阿兩大民族
從古至今的交往也有一些
遺憾:在古代,雙方交往
更多體現在器物層面,古
代阿拉伯人和中國人對對
方的歷史記述,大都是對
風土人情的表面描述,很
少探及對方的精神世界;
到了近現代,阿拉伯人和
中國人都更關注西方這一
“他者”,阿拉伯世界消隱
于大多數中國人看世界的
視閾之外,而阿拉伯人的
目光,也較少投射于中國
——遙遠東方的另一個“
他者”;即使到了當代,
中國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對
彼此的認知,也仍有不少
想象、誤讀的成分。不過
,這些遺憾是可以通過人
文交流、典籍閱讀等途徑
而得到彌補的。在本質上
,中國文化與阿拉伯文化
既相似又互補,各自都有
其獨特魅力,加上兩大民
族有著類似的歷史遭遇,
還有長期友好交往的歷史
,因此,中阿文化完全能
夠通過溝通、交流而互相
欣賞、取長補短。
無疑,典籍的譯介和
閱讀是增進中阿人民深度
了解的最有效途徑。在此
,回顧一下中國和阿拉伯
國家典籍互譯的歷史,并
對中阿典籍互譯的現狀和
成就作掛一漏萬的展示,
或許不無裨益。
阿拉伯典籍第一次譯
成中文,可以追溯到
1899年。當時,中國穆
斯林學者馬德新將中古時
期埃及詩人薄綏里的宗教
詩《袞衣頌》譯成中文《
天方詩經》出版,這也是
近代中國最早譯介的外國
文學作品之一。此后,周
桂笙、周作人、奚若、包
天笑等文化名人分別將《
一千零一夜》的部分章節(jié)
從英文轉譯成中文;文學
大師茅盾將紀伯倫的幾則
寓言和一篇阿爾及利亞小
說譯成中文;另一位著名
文學家冰心在紀伯倫的《
先知》出版后不久偶然接
觸此書,被“那滿含東方
氣息的超越的哲理和流麗
的文詞”打動,遂將此書
譯成中文出版。民國時期
,阿拉伯民間文學巨著《
一千零一夜》也有了多個
譯本,包括納訓從阿拉伯
語直接翻譯的5卷譯本。
阿拉伯典籍的翻譯,
在新中國成立后依然勢頭
不減。阿拉伯古典散文名
著《卡里萊和笛木乃》、
埃及文豪的自傳體作品《
日子》等,都被譯成中文
。這一時期還著重譯介了
不少阿拉伯詩人、作家的
反帝愛國題材作品。典籍
翻譯在十年“文革”期間有
所停頓,但在改革開放后
迅速迎來一個高潮,阿拉
伯各國現當代文學作品,
被大量譯成中文出版。進
入新世紀以來,中阿文化
、文學交流又迎來了空前
繁榮的階段。據不完全統(tǒng)
計,迄今為止譯成中文的
阿拉伯文化、文學典籍已
有300多種,其中大多數
譯作都于最近30年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
對阿拉伯典籍的譯介還出
現了多個熱點:如伊斯蘭
宗教經典《古蘭經》迄今
已有14個中文譯本,其中
馬堅先生的譯本影響**
;阿拉伯民間文學巨著《
一千零一夜》顯示出經久
不衰的魅力,迄今已有5
個全譯本和數不勝數的選
譯本;納忠先生主持翻譯
的埃及著名學者艾哈邁德
。愛敏的名著《阿拉伯伊
斯蘭文化史》(8卷本)
被列入“漢譯世界學術名
著叢書”出版,在學術界
產生廣泛影響;黎巴嫩文
豪紀伯倫受到中國讀者的
特別喜愛,成為中國人最
為熟知的阿拉伯現代作家
;埃及文豪馬哈福茲也有
近20部作品被譯成中文,
引起讀者和評論界的重視
;敘利亞大詩人阿多尼斯
的詩作近年暢銷中國市場
,創(chuàng)造了外國詩歌在中國
接受的一個奇跡……由于
幾代中國出版人和譯者的
努力,我們可以說,對于
喜愛讀書的中國讀者而言
,阿拉伯世界并不陌生,
阿拉伯人民、阿拉伯文化
有血有肉、親切真實地存
在于他們的閱讀記憶中。
正如阿拉伯的作品深
受中國讀者、乃至中國文
化名人的厚愛,阿拉伯文
學大師也獨具慧眼,意識
到中國文學、文化經典的
價值。紀伯倫曾在一篇散
文中寫道:“我的思想認
定的英雄,是孔子、老子
、蘇格拉底、柏拉圖、阿
里、安薩里……”,他將孔
子、老子列為心目中的思
想英雄之首,表明他對兩
位中國偉大哲人的理解和
欽佩。紀伯倫的好友、黎
巴嫩“僑民文學”的另一位
主將努埃曼則對老子表示
過異乎尋常的熱愛。馬哈
福茲對中國文學與思想作
品也并不陌生,他曾告訴
上門拜訪的中國學者:他
印象最深的兩部中國作品
,分別是老舍的《駱駝祥
子》和馬堅翻譯的《論語
》。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
、埃及作家杰馬勒·黑托
尼、伊拉克詩人優(yōu)素!
薩迪等當代阿拉伯文化名
人,也都大力鼓勵中國典
籍在阿拉伯世界的譯介。
據不完全統(tǒng)計,迄今
為止譯成阿拉伯語的中國
文化、文學典籍也有200
部,從事翻譯的主要是埃
及培養(yǎng)的漢學家、在華工
作的阿拉伯語專家、中國
外文局等機構和有關高校
的阿拉伯語專家,以及一
些愛好中國文化、從其他
外語轉譯的阿拉伯人士。
得益于他們的努力,孔子
和老子的學說,李白和杜
甫的詩篇,《紅樓夢》《
金瓶梅》等文學名著,魯
王復,女,1945年生,譯審。1969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阿拉伯語專業(yè)。1979~1981年在巴格達大學文學院進修。曾擔任中國外文局《今日中國》雜志阿拉伯文版主編。已出版80多部作品,同時承擔了大量外宣翻譯和定稿工作。2011年,獲中國翻譯協會“資深翻譯家榮譽證書”。2014年,獲首屆“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翻譯大賽阿拉伯語一等獎”。
現任全國翻譯專業(yè)資格(水平)考試專家委員會阿拉伯語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被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聘為外語中文譯寫規(guī)范部際聯席會議專家委員會專家。
上部
人頭巷
天房幔帳
尸體之前的事情
尸體
甕罐內
天使姑娘
查抄的紙頁
腳的閱讀
第一個可能:是阿伊莎的尸體
片段
王子
窗之窗
阿札:最大的可能是她的尸體
唯一
優(yōu)素福的肋骨
架子上的記憶
薩吉納風(安平之風)
飛行員
面具鬼面對艾布·沃納
戀愛中的女人
愛克斯(X)光
誘惑
火獄的候選者
與死神伊斯拉菲勒相遇的人們
亞比斯·乃扎赫
腐爛
蘋果味水煙
穆阿茲/不可知的未來
天房院內的宣禮塔塔樓
揚琴
蒲綏里的斗篷
驢女皇
姑娘們的彩禮
橡膠膜
包袱姑娘與恐龍時代
眼睛和眼睛/22l
服裝模特
發(fā)現號
釋放
圓形線路
朱希曼
烏姆·庫勒蘇姆(嘆息聲聲)
信息庫
新婚之夜
光影般的存在/30l
載運天房幔帳的駝轎
加米拉
發(fā)絲
阿札之窗
向阿札道歉
指甲草畫的半月
悲傷不再
身體的真相
瀝青層
回轉
完好的失敗
返回
第一動作:凱迪拉克
第二動作:失望
第三動作:解開
一聽百事可樂
第四動作:禮拜朝向
震動
下部
馬德里2007
失眠
超級皇帝
魚子醬
牲畜
紅色垃圾
帶穗的鑰匙
阿基勒給我們留下一間房子了嗎
輕踏
她的腳步
兩寺之間
伊斯瑪儀
眾先知之死
摩登
閱讀三角
美味
到達
畫
魔鬼角
埋葬
護身符
堂吉訶德
墻紙上的族譜
夜晚降落
紙上的族譜
本杜格
新聞
抽象過去
意志
藍色
易卜拉欣掌
攻擊信息網
玫瑰紅
咔嗒聲
打火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