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珩(1914-1963),字蔥玉,別署希逸,齋號韞輝齋、木雁齋等,浙江吳興(今屬湖州)人。張氏為我國現(xiàn)當(dāng)代著名書法家、書畫鑒定專家,曾任故宮博物院鑒定委員、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顧問、文物出版社副總編輯等職。著有《西村課詩》《怎樣鑒定書畫》及《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等。
張氏以精書善鑒著稱于時,在傳統(tǒng)書畫鑒藏領(lǐng)域極具聲望。其家本吳興望族,頗富資財,祖父張石銘、伯父張乃熊、父張乃驥及舅公龐元濟皆擅書畫,喜收藏,所蓄多銘心絕品。張氏得此家學(xué)環(huán)境之濡染,故幼即遍覽古今劇跡。后又嘗與譚敬、吳湖帆、徐森玉等人相過從,切磋研討,聞見日富,遂稱此中翹楚,時人譽為“目光直透紙背,偽贗之作無所遁形”(鄭振鐸《韞輝齋藏唐宋以來名畫集序》)。
1957年,《宋入畫冊》一書由中國古典藝術(shù)出版社出版,其后該書成為研究、鑒賞、臨摹宋畫的重要資料。而作為著名的書畫鑒定專家,張珩與徐邦達承擔(dān)了此書作品的鑒定和評選工作,故而鄭振鐸在該書前言中寫道:“選畫之功,以張珩、徐邦達二君為主;印刷之功,則始終由鹿文波君主持之。這部《宋入畫冊》的得以告成,是和他們幾位以及許多從事于此的工作人員們的努力分不開的,例應(yīng)書之!边@次參與《宋人畫冊》編輯出版工作的經(jīng)歷,無疑為《兩宋名畫冊》的編撰埋下了伏筆。
本次出版,據(jù)以《文物》雜志1964年第3期所刊《<兩宋名畫冊>說明》一文重新整理,選用更加優(yōu)質(zhì)的圖像資源予以配圖。需要說明的是:其一,書稿中原標注的部分收藏機構(gòu)存在名稱變更(或歸屬變動)情況,為便于今天的讀者翻閱,收藏機構(gòu)皆為今天通行名稱。其二,雖然從《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看,張珩原來設(shè)想這些遴選出來的畫作應(yīng)當(dāng)以《宋人畫冊二集》的名目;然而,未知出于何種原因改作《兩宋名畫冊》。此次出版,仍襲其舊名,未做改動。上述兩端,敬請略加留意。
張珩(1914-1963),字蔥玉,別署希逸,齋號韞輝齋、木雁齋等,浙江吳興(今屬湖州)人。張氏為我國現(xiàn)當(dāng)代著名書法家、書畫鑒定專家,曾任故宮博物院鑒定委員、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顧問、文物出版社副總編輯等職。著有《西村課詩》《怎樣鑒定書畫》及《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等。
張氏以精書善鑒著稱于時,在傳統(tǒng)書畫鑒藏領(lǐng)域極具聲望。其家本吳興望族,頗富資財,祖父張石銘、伯父張乃熊、父張乃驥及舅公龐元濟皆擅書畫,喜收藏,所蓄多銘心絕品。張氏得此家學(xué)環(huán)境之濡染,故幼即遍覽古今劇跡。后又嘗與譚敬、吳湖帆、徐森玉等人相過從,切磋研討,聞見日富,遂稱此中翹楚,時人譽為“目光直透紙背,偽贗之作無所遁形”(鄭振鐸《韞輝齋藏唐宋以來名畫集序》)。
1957年,《宋入畫冊》一書由中國古典藝術(shù)出版社出版,其后該書成為研究、鑒賞、臨摹宋畫的重要資料。而作為著名的書畫鑒定專家,張珩與徐邦達承擔(dān)了此書作品的鑒定和評選工作,故而鄭振鐸在該書前言中寫道:“選畫之功,以張珩、徐邦達二君為主;印刷之功,則始終由鹿文波君主持之。這部《宋入畫冊》的得以告成,是和他們幾位以及許多從事于此的工作人員們的努力分不開的,例應(yīng)書之!边@次參與《宋人畫冊》編輯出版工作的經(jīng)歷,無疑為《兩宋名畫冊》的編撰埋下了伏筆。
20世紀60年代初期,張珩出任文化部書畫鑒定小組組長,他領(lǐng)導(dǎo)小組巡回鑒定書畫近十萬件,發(fā)現(xiàn)了一批湮沒已久的書畫珍品。而隨著寓目宋畫小品的增加,他再次積累了大量關(guān)于此類體裁的鑒定筆記。至196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兩宋名畫冊》,其中的說明文字即出自張珩之手。從已出版的《兩宋名畫冊》來看,該書可以視作《宋人畫冊》的姊妹篇,一方面所選宋畫的形制仍然大多是方形和圓形的小幅作品,另一方面其說明文字的行文格式也與《宋入畫冊》相同。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張珩在其《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中,往往于鑒賞筆記頁邊標注“宋人畫冊第二集”等字樣,而這些畫作正是《兩宋名畫冊》所選入的作品,可見該書最初即是作為《宋人畫冊》的延續(xù)而結(jié)撰的。
至于張珩所撰寫的這些說明文字,大多系作品考證,或根據(jù)筆墨風(fēng)格,或查閱各家著錄,或征引史書筆記,甚或考證題畫詩詞之格律出入等,來斷定所收宋畫小品之作者、時代,體現(xiàn)了其作為書畫鑒定一代宗師的深厚功底。同時,我們將《兩宋名畫冊》中的說明文字,與《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中的對應(yīng)內(nèi)容相比對,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兩者存在差異。以首幅《蠟梅雙禽圖》為例,《兩宋名畫冊》云:“此圖為散冊,有清代于騰藏印,知從于氏所藏宋人畫冊中佚出者。寫二禽止于蠟梅枝上,旁襯柏葉,神態(tài)極生動。下角題字及簽押,書法稚嫩,與賜童貫之《楷書千文卷》(上海博物館藏)為近似,應(yīng)是趙佶早年作品!倍赌狙泯S書畫鑒賞筆記》其一云:“畫蠟梅一枝,上僅一花數(shù)蕊,其花已將殘,枝上僅一小葉,間以柏枝。山禽二,棲止枝上。其一反首而鳴,其一則靜止安閑,似聞鳴聲而左顧者。題署在右下角,書法猶未精,當(dāng)是早年之筆。其押與《雪江歸棹》同,‘御書’瓢印蓋于字上。此圖摹寫真實,乃宣和花鳥特點也,然未知是親筆否。”其中不但比對題款的畫作做了修改,而且刪去了“摹寫真實,乃宣和花鳥特點”等說法。這些差異,應(yīng)當(dāng)是張珩反復(fù)修改斟酌的結(jié)果,也正是這樣細致而審慎地打磨,使張珩的這些文字成為書畫鑒定上的經(jīng)典范例。
另外,《兩宋名畫冊》的說明文字不但與《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存在差異,而且其中的若干觀點與《宋人畫冊》也存在著明顯的出入。例如收入《宋人畫冊》之《垂楊飛絮圖》,書中考訂畫作作者時寫道:“簽題楊后作。按楊后是寧宗妻,《圖繪寶鑒》與《畫史會要》諸書均不言其能作畫。此幅上題云:‘線撚依依綠,金垂裊裊黃!河美へ,當(dāng)是她的筆跡。唯不知此畫是否亦出其手耳。《畫史會要》載有楊妹子(一作楊娃),會稽人,寧宗皇后妹,以藝文供奉內(nèi)廷。工詩善畫。嘗寫《琴鶴圖》,頗精;驗闂蠲米铀,而是由楊后題之歟!倍谑杖搿秲伤蚊媰浴分对孪掳驯瓐D》中,張珩則明確指出,“楊后書,明人沿襲《書史會要》之說,且誤讀‘楊姓之章’為‘楊娃之章’,無不以為楊后之妹楊妹子所書,甚且以‘娃’為妹子之名。其實楊妹子即楊后自稱,見元吳師道《題馬遠仙壇秋月圖》詩自注。清代博雅如孫承澤、王士稹,亦皆狃于舊說,《香祖筆記》且以師道之說為誤。吳其貞雖知畫題皆出楊后,而未能辨楊后與楊妹子實為一人。今傳世題畫之跡尚多,以所鈐坤卦小璽及‘坤寧睿筆’諸印記驗之,無一非楊后書,別無妹子其人。以此,知吳說為確,而諸書皆誤。附志于此,以祛數(shù)百年之惑”,否定了楊后之妹的存在。從中我們可見他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嚴謹?shù)膶W(xué)術(shù)品格。
總而言之,張珩的這些說明文字確如《刊登張珩同志遺著說明》中所評價的,“他的《兩宋名畫冊說明》,對宋代六十幅畫作了精審的鑒定。采取了客觀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肯定和否定一件畫,不作輕率的判斷。例如對于《金明池爭標圖》是否為張擇端真跡,反復(fù)辨證,定為南宋人摹仿,是比較令人信服的”。
本次出版,據(jù)以《文物》雜志1964年第3期所刊《<兩宋名畫冊>說明》一文重新整理,選用更加優(yōu)質(zhì)的圖像資源予以配圖。需要說明的是:其一,書稿中原標注的部分收藏機構(gòu)存在名稱變更(或歸屬變動)情況,為便于今天的讀者翻閱,收藏機構(gòu)皆為今天通行名稱。其二,雖然從《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看,張珩原來設(shè)想這些遴選出來的畫作應(yīng)當(dāng)以《宋人畫冊二集》的名目;然而,未知出于何種原因改作《兩宋名畫冊》。此次出版,仍襲其舊名,未做改動。上述兩端,敬請略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