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獻給所有喜愛藝術、渴望了解中國的朋友們 她雖然與我們相距遙遠,但與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也與我們有著密切聯系。
由于戰(zhàn)爭,我們在那里開展研究工作時遇到了重重困難,甚至難以為繼。因此,希望本書能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些文獻資料。之所以未對中國宗教文化進行更加深入的闡述,是因為筆者相信它對中國建筑藝術發(fā)展的影響雖深遠,但實際上卻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大;同時也避免了脫離測量與攝影這一安全地帶、涉入未知領域的危險,因為目前即使是漢學專家,在研究中也只能小心謹慎地摸索前行。盡管某些隱秘的思想和關系后期被引入建筑藝術之中,但正如中世紀時期的歐洲一樣,它們的作用并不是決定性的。后文也將剖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演進過程,闡述這種建筑藝術是如何在細節(jié)和整體上保持原始古樸的同時,達到極致的美感的。
由于條件所限,書中也存在一些缺陷和偏差,筆者對此心知肚明。由于工作,筆者只能在1916年和1919年炎熱的夏季赴北京開展工作。其他各處寺廟只能偶爾走訪,有時甚至只能逗留幾個小時。此外,所有工作不得不在沒有專業(yè)知識、任何幫助和資助的情況下進行,甚至在德國尤其在戰(zhàn)爭結束后 也完全沒有希望找到參與者。因此,不足之處隨處可見。這些空白在國外可以輕易填補,而在德國,即便辛苦工作數月,也只能掛一漏萬。在接下來的幾年內,由于疾病和本職工作,筆者幾乎不可能完成已經開始的研究。繼續(xù)等待下去只可能前功盡棄,因此盡管有疏漏,本書仍將先行出版,希望想要欣賞這種藝術之美的朋友能夠容忍這些缺陷,也希望專家學者可以填補這些空白,珍視這些難得一見的資料。
書中插圖除少數幾處外,均由筆者拍攝,圖11(參見36頁)、圖12(參見37頁)、圖91(參見95頁)要歸功于在北京的惠伯先生,圖29(參見5051頁)、圖3234(5355頁)、圖90(參見95頁)出自北京的攝影師哈同先生,圖51(參見7071頁)來自一位不知名人士,圖121(參見131頁)則由富克旺根出版社提供。書中的平面圖同樣是我個人研究的成果。希望將來有機會出一部續(xù)作,將剩余的圖紙和精彩照片公之于眾。為了統(tǒng)一標準,本書繼恩斯特·伯施曼的偉大著作之后,選用了1∶600 的平面圖比例尺。只有部分平面圖經過準確測量,后期通常采取步測,然后再通過個別測量加以檢驗的方式,這種方式足以保證所用比例尺的精確度。在寺廟建筑之后,書中還介紹了筆者在靈巖寺拍攝到的羅漢像,作為本書增補的第二部分。這些內容為初次公開,本應單獨成冊,但因出版上的種種情況未能實現。二者都體現了中國北方偉大藝術的精髓,正是這一點將二者聯系在一起。
在此,向所有支持筆者工作的人們表達誠摯的謝意,尤其是雷興先生,我有幸與他在濟南共同度過了近五年的戰(zhàn)爭時期,他的漢語知識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就像一座極其豐饒的寶庫,給予我源源不斷的幫助。沒有他就沒有我這些成果的誕生,因為我的中文水平十分有限。
貝恩德·梅爾徹斯博士
1921年7月2日于卡塞爾
貝恩德·梅爾徹斯(Bernd Melchers,18861967):德國藝術史學者,19151920年生活在山東和北京,廣泛游覽當地的寺廟建筑,拍攝了眾多珍貴的歷史照片,著有《中國剪紙藝術》等。
恩斯特·弗爾曼(Ernst Fuhrmann,18861956):德國商人、攝影家、出版人。早年從事對外貿易工作,20世紀20年代起成為職業(yè)出版人,出版了眾多有關自然、植物和民俗的攝影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