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一點,瀟灑一點
最近一個時期,經(jīng)常聽到人們的勸告:要糊涂一點,要瀟灑一點。
關于第一點糊涂問題,我最近寫過一篇短文《難得糊涂》。在這里,我把糊涂分為兩種,一個叫真糊涂,一個叫假糊涂。普天之下,絕大多數(shù)的人,爭名于朝,爭利于市。嘗到一點小甜頭,便喜不自勝,手舞足蹈,心花怒放,忘乎所以。碰到一個小釘子,便憂思焚心,眉頭緊皺,前途暗淡,哀嘆不已。這種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他們是真糊涂,但并不自覺。他們是幸福的,愉快的。愿老天爺再向他們降福。
至于假糊涂或裝糊涂,則以鄭板橋的“難得糊涂”最為典型。鄭板橋一流的人物是一點也不糊涂的。但是現(xiàn)實的情況又迫使他們非假糊涂或裝糊涂不行。他們是痛苦的。我祈禱老天爺賜給他們一點真糊涂。
談到瀟灑一點的問題,首先必須對這個詞兒進行一點解釋。這個詞兒圓融無礙,誰一看就懂,再一追問就糊涂。給這樣一個詞兒下定義,是超出我的能力的。還是查一下詞典好!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神情、舉止、風貌等)自然大方,有韻致,不拘束!笨戳诉@個解釋,我嚇了一跳。什么“神情”,什么“風貌”,又是什么“韻致”,全是些抽象的東西,讓人無法把握。這怎么能同我平常理解和使用的“瀟灑”掛上鉤呢?我是主張模糊語言的,現(xiàn)在就讓“瀟灑”這個詞兒模糊一下吧。我想到中國六朝時代一些當時名士的舉動,特別是《世說新語》等書所記載的,比如劉伶的“死便埋我”,什么“雪夜訪戴”,等等,應該算是“瀟灑”吧。可我立刻又想到,這些名士,表面上瀟灑,實際上心中如焚,時時刻刻擔心自己的腦袋。有的還終于逃不過去,嵇康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
寫到這里,我的思維活動又逼迫我把“瀟灑”也像糊涂一樣,分為兩類:一真一假。六朝人的瀟灑是裝出來的,因而是假的。
這些事情已經(jīng)“俱往矣”,不大容易了解清楚。我舉一個現(xiàn)代的例子。上一個世紀30年代,我在清華讀書的時候,一位教授(姑隱其名)總想充當一下名士,瀟灑一番。冬天,他穿上錦緞棉袍,下面穿的是錦緞棉褲,用兩條彩色絲帶把棉褲緊緊地系在腿的下部。頭上頭發(fā)也故意不梳得油光發(fā)亮。他就這樣飄飄然走進課堂,顧影自憐,大概十分滿意。在學生們眼中,他這種矯揉造作的瀟灑,卻是丑態(tài)可掬,辜負了他一番苦心。
同這位教授唱對臺戲的—當然不是有意的—是俞平伯先生。有一天,平伯先生把腦袋剃了個精光,高視闊步,昂然從城內(nèi)的住處出來,走進了清華園。園內(nèi)幾千人中這是唯一的一個精光的腦袋,見者無不駭怪,指指點點,竊竊私議,而平伯先生則全然置之不理,照樣登上講臺,高聲朗誦宋代名詞,搖頭晃腦,怡然自得。朗誦完了,連聲高呼:“好!好!就是好!”此外再沒有別的話說。古人說:“是真名士自風流。”同那位教英文的教授一比,誰是真風流,誰是假風流;誰是真瀟灑,誰是假瀟灑,昭然呈現(xiàn)于光天化日之下。
這一個小例子,并沒有什么深文奧義,只不過是想辨真?zhèn)味选?
為什么人們提倡糊涂一點,瀟灑一點呢?我個人覺得,這能提高人們的和為貴的精神,大大地有利于安定團結。
寫到這里,這一篇短文可以說是已經(jīng)寫完了。但是,我還想加上一點我個人的想法。
當前,我國舉國上下,爭分奪秒,奮發(fā)圖強,鞏固我們的政治,發(fā)展我們的經(jīng)濟,期能在預期的時間內(nèi)建成名副其實的小康社會。哪里容得半點糊涂、半點瀟灑!但是,我們中國人一向是按照辯證法的規(guī)律行動的。古人說:“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庇袕垷o弛不行,有弛無張也不行。張弛結合,斯乃正道。提倡糊涂一點,瀟灑一點,正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