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清晰地勾勒了從周到當代的儺與儺戲發(fā)展歷程,對儺戲的要素和主要種類做了較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基于作者多年來對民間戲劇和儺文化的研究關注,尤其是對目連戲、江淮僮子戲的實地調研。作者梳理了儺戲的歷史淵源和流變,總結了儺舞在歷史文獻材料中的相關記載,提出了許多新見。它用主要的篇幅探索了儺舞、面具、賽社、姜女戲、目連戲、香火戲、師公戲、陽戲、地戲、薩滿、羌姆與藏戲以及撮泰吉、七月跳會、咚咚推、毛古斯、九祭獻、跳於菟等歷史與藝術形態(tài),即如賽社,稽考了它的源起、發(fā)展與在全國的分布狀況,論述了它的宗教基礎、功能和類別,對它的表演與表演者亦作了研究。
在中國戲劇史上,儺文化神秘莫測,源遠流長,儺戲豐富多彩,珍稀瀕危。深耕儺戲研究數(shù)十年,資深戲曲學者朱恒夫教授的儺戲通史力作!
舊時的儺戲幾乎遍布全國城鄉(xiāng),到了今日,大部分省份仍有留存。由于儺戲所在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教育、宗教、民族等背景不同,所以,不同地區(qū)的儺戲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連名稱也不一樣。
有的以儺戲主要演出者巫師的地方稱謂命名,如稱巫師為端公的就叫端公戲,有安徽端公戲、陜南端公戲、成都端公戲、云南昭通端公戲等。稱巫師為香火的則叫香火戲,如六合香火戲、金湖香火戲、天長香火戲。和香火戲大同小異的南通、連云港、鹽城的儺戲,則因這些地區(qū)稱巫師為僮子,故而,皆名僮子戲。同理,還有流行于廣西的師公戲,流行于湖南、四川等地的道公戲(又稱師道戲),流行于岷江流域茂縣、理縣等地的釋比戲。
有的以祭壇的名稱來命名的,如貴州、四川、湖南、湖北等省一些地方稱祭壇為儺壇或儺堂,故而將在儺壇上演出的儺戲稱為儺壇戲或儺堂戲,像貴州道真仡佬族儺壇戲、土家族儺堂戲、德江儺堂戲、思南儺堂戲等。
有的以儺戲的功能來命名,如源于福建泉州開元寺由僧人演出旨在將親人的鬼魂從地獄中救拔出來的打城戲;河北邯鄲武安市和石家莊市井陘縣的以掃除不潔、搜拿惡鬼為目的的儺戲捉黃鬼、拉死鬼、拉虛耗等;在山西北部經(jīng)常演出的以消滅旱魃為演出內容的儺戲斬旱魃;流行于浙江永康及其毗鄰地區(qū)的作用在于警醒世人的儺戲醒感戲;以去陰壯陽、治病救人為其功能的儺戲劍閣陽戲、梓潼陽戲、酉陽陽戲、接龍陽戲、江北陽戲、福泉陽戲等。
朱恒夫,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上海師范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高等學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華藝術論叢》主編、中國儺戲學會副會長。出版有《目連戲研究》、《宋明理學與古代小說》、《中國文學史疑案錄》、《中國京昆》、《論戲曲的藝術歷史與藝術》、《灘簧考論》、《中國戲曲美學》、《江淮神書》、《昆曲美學》、《城市化進程中戲曲傳承與發(fā)展研究》、《后六十種曲》等十多部專著,發(fā)表學術論文百余篇。曾經(jīng)和正在主持的國家級科研項目有《長江三角洲灘簧的調查與研究》、《城市化進程中的戲曲發(fā)展研究》、《江淮神書整理與研究》、《中國戲曲劇種發(fā)展史》、《中國儺戲劇本集成》等。
目 錄 I
緒 論 1
一、儺的起源與性質
二、儺戲的稱謂、定義
三、現(xiàn)存儺戲在全國的分布
第一章 儺戲的發(fā)展歷程
第一節(jié) 周至秦:因成為禮制而受到全社會上下的高度重視
第二節(jié) 漢至唐:內容豐富,形式多元
第三節(jié) 自宋之后:世俗性使得儺與民間文藝高度結合
第二章 儺舞的發(fā)展、表演形態(tài)與美學特征
第一節(jié) 儺舞的發(fā)展歷程
第二節(jié) 南豐石郵村儺舞的歷史、節(jié)目與功能
第三節(jié) 撮泰吉七月跳會咚咚推 毛古斯九祭獻跳於菟等儺舞的藝術形態(tài)
第四節(jié) 湛江考兵與走成倀的歷史與藝術形態(tài)
第五節(jié) 儺舞的基本舞姿和美學特性
第三章 儺戲面具:鬼神信仰的重要表征
第一節(jié) 面具的起源與發(fā)展
第二節(jié) 儺面具在當代中國的分布及載體
第三節(jié) 儺面具的種類和造型方式
第四節(jié) 儺面具在當代社會的價值
第四章 社火與賽戲的形成、發(fā)展及藝術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社火與賽戲的源起與發(fā)展
第二節(jié) 社火與賽戲的宗教基礎與類別
第三節(jié) 賽社的表演與表演者
第五章 家族儺的源起、發(fā)展與表現(xiàn)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家族儺是在家族祠祀的基礎上形成的
第二節(jié) 家族儺是儒道佛與巫教的結合
第三節(jié) 家族儺的儺戲劇目的文化意蘊
第六章 姜女戲:儺戲重要與普遍的劇目
第一節(jié) 姜女戲的獨特現(xiàn)象:貫穿古今,遍及各地
第二節(jié) 祈禳消災:演出姜女戲的根本目的
第三節(jié) 儺祭性質的姜女戲的演出內容
第七章 目連戲:旨在勸善奉孝和保平安
第一節(jié) 目連救母故事的傳播
第二節(jié) 祈求平安是目連戲演出的主要目的
第三節(jié) 嚴厲的禁忌和繁瑣的儀式強化了祈禳的功能
第八章 寄托江淮人心靈的香火戲
第一節(jié) 香火戲的歷史、分布、儀程和神書的特點
第二節(jié) 神書唐懺的內容與特色
第三節(jié) 蘇北儺戲對當?shù)貞蚯鷦》N生成與發(fā)展的影響 第九章 民間儀式劇與廣西師公戲
第一節(jié) 五禮儀式,國家規(guī)定的表演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祭祀,席裹全民的演出活動
第三節(jié) 儀式戲。涸趦x式中加進了故事
第四節(jié) 廣西師公戲的產(chǎn)生與對道佛儒思想的接受
第五節(jié) 師公戲的劇目與聲腔音樂
第十章 儀式劇與世俗劇雜糅的陽戲
第一節(jié) 陽戲的名稱、源頭與性質
第二節(jié) 陽戲的祭儀性演出
第三節(jié) 以娛人為主要目的的花戲
第十一章 地戲:融祭祀、操練、娛樂為一體的軍儺
第一節(jié) 搬演地戲的屯堡人
第二節(jié) 搬演地戲的功能
第三節(jié) 地戲與元明詞話的關系
第四節(jié) 源出于戰(zhàn)爭題材章回小說的地戲劇目
第五節(jié) 地戲《二下邊關》個案分析
第六節(jié) 地戲的演唱和面具藝術
第十二章 遍布北方祭壇的薩滿
第一節(jié) 薩滿教的起源
第二節(jié) 滿族薩滿的祭祀儀式
第三節(jié) 東北漢軍旗人的薩滿燒香儀式以吉林烏拉漢軍旗陳漢軍燒官香為例
第四節(jié) 東北民香的來源與藝術形態(tài)
第十三章 宣揚苯教與藏傳佛教的羌姆與傳統(tǒng)藏戲
第一節(jié) 羌姆、藏戲的文化基礎、發(fā)展歷程與劇目特點
第二節(jié) 喇嘛在藏戲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
第三節(jié) 藏戲諸劇種的發(fā)展歷史與特色
結 語
一、儺戲在今日的文化價值
二、保護與傳承儺戲的方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