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戲被稱為“中國戲劇活化石”,是中國古老的文化之一。
本書以儺戲形態(tài)為研究對象。作者通過梳理、闡述、辨正儺戲文獻以及學界研究成果,嘗試將儺戲形態(tài)從文化、民俗、禮制其中剝離出來。不同于學界多從文化、祭祀、儀式、舞蹈等角度的研究,本書側重于從扮演角度來探究其形態(tài)及其戲劇史地位。書中梳理了中國儺戲形態(tài)具有四條演變軌跡,即:(1)儺驅性質的儺戲形態(tài)演變史。(2)儺戲形態(tài)世俗化的歷史軌跡。如舞鐘馗,原本為儺祭性質,自宋代就有一支分化為世俗扮演,并進入百戲之中;明清時期,此舞被吸收到傳統(tǒng)戲劇之中,甚至成為整本的舞臺扮演劇目。(3)儺戲形態(tài)個案的演變史。(4)儺戲形態(tài)禁令史。針對學界對儺戲形態(tài)是儀式戲劇還是傳統(tǒng)戲劇的爭論,作者認為儺戲形態(tài)是與中國傳統(tǒng)戲劇和而不同的、相對獨立的一大扮演藝術形態(tài),并對多種多樣的儺戲形態(tài)個案流變被誤解的部分加以辨析、厘清。
本書對儺戲形態(tài)史的梳理與闡述,明晰了中國儺戲形態(tài)的獨立性,從而為確立其在中國戲劇史上的身份與地位,提供了堅實的學術基礎與實踐案例。
全書共分八章,約28萬字。
2006年考入中山大學,師從黃天驥、康保成兩位先生,從事戲曲與民俗、中國戲劇史研究,2009年獲文學博士學位。具體的學習與工作簡歷如下:
1990.9—1992.6,在河南省信陽師范學院中文系讀書。
1992.7—2000.8,在河南省羅山縣職業(yè)高級中學任語文教師。
2000.9—2003.6,在寧夏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2003.7—2006.7,在安徽省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從事古代文學教研工作。
2006.9—2009.6,在中山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學位。
2009.7至今,在湖北工程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任職,從事古代文學教研工作。
現(xiàn)為湖北工程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湖北省古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南民族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中國儺戲學會會員、孝感市民俗研究促進會理事。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帶頭人、學術帶頭人。
曾在《文藝研究》《民族藝術》《戲劇》《文化遺產》《江漢論壇》《四川戲劇》《戲劇藝術》等刊物上發(fā)表文章近4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4部(獨著2、合著2)、教材1部(合著)。
主持完成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儀式抑或戲�。簝畱蛐螒B(tài)論”(16JHQ050)、主持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百年楚劇源地研究”,201414)(書稿已完成)。先后參與完成教育部人文重點基地項目2項( “嶺南瀕危劇種研究——以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為個案”,JJDZH251;“西南儺戲文本的調研與整理”,2009JJD850005)、“十二五”全國古籍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1項(昆曲整理)、教育部產學協(xié)作合同育人項目1項。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