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祖怡《文章學纂要》一書,體系謹嚴、構(gòu)思精巧、資料翔實,不僅是一部指引初學者文章寫作的度人金針,而且也是一部引領(lǐng)有志文章學研究者登堂入室的初階之作。本書在廣泛征引傳統(tǒng)小學、文話類著作的基礎(chǔ)上,以現(xiàn)代之學術(shù)理念融會貫通,由字詞而入句法,由修辭手法而及篇章布局,由寫作技巧而兼顧文章流變,在相對有限的篇幅內(nèi),以現(xiàn)代文章寫作的基本構(gòu)架為依托,以傳統(tǒng)文章學論述為資糧,十分精當?shù)仃U述了文章學寫作應當注意的各個方面,照應周全而不呆板凝滯,所舉事例,多能引起讀者興趣。時至今日,本書依然是一本貫通古今、熔鑄新舊的文章學典范之作。
1.融會貫通古今中西,構(gòu)建現(xiàn)代中國文體分類系統(tǒng)。作者對于傳統(tǒng)文章學著作中所追求的典雅化、形式美,缺乏足夠的興趣,而致力于推動文章寫作的簡潔、明晰、準確、生動、有趣,而這些都是白話文學運動中,所致力追求的目標。也就是說,作者是有意地在用新的文學觀念來改造舊的文學觀念。盡管此書的宏觀架構(gòu)、主導觀念是新的,但是細讀全書,卻又處處可以看到舊的存在,通過古代文獻的摘錄、傳統(tǒng)典籍中語言現(xiàn)象的呈現(xiàn)、古人精彩論述的引用,這些舊學知識,經(jīng)過作者的巧妙點化,又一一活靈活現(xiàn)地被賦予了生命。
2.根據(jù)善本校注的同時盡可能保持原汁原味。本書1942年6月由正中書局初版,隨后在上海、臺灣多次再版。2011年,(臺中)文聽閣圖書有限公司結(jié)集出版也是根據(jù)初版影印。為了更好地向公眾普及國學最基本的思想觀念、知識架構(gòu)、人文精神和美學氣韻,便于讀者閱讀,我們約請了當代青年領(lǐng)軍學者,擇取現(xiàn)存較好版本(本書以民國時期最后一版1948年2月正中書局滬四版為底本),考校了版本源流、對文本逐字逐句對校,根據(jù)只校是非,不校異同,盡量保持民國學術(shù)論著的原貌的原則,謹慎地訂正底本、撰寫校記。 3.當代優(yōu)秀學人精心撰寫導讀。所出校記皆有所本,文末詳列了整理時征引文獻。最后又根據(jù)整理工作撰寫了導讀,主要介紹了本書的作者、成書背景和經(jīng)過、內(nèi)容、學術(shù)價值、對當下讀者學習欣賞詩歌的指導意義、版本源流以及本次整理采用的底本及緣由等。
總 序
近期,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shù)迅猛發(fā)展,ChatGPT(聊天機器人)橫空出世,除了能與人對話交流外,甚至能完成回復郵件、撰寫論文、進行翻譯、編寫代碼、根據(jù)文案生成視頻或圖片等任務。這對人類社會的震撼,無異于引爆了一顆精神核彈:人們在享受和憧憬更加便捷生活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失業(yè)的恐慌和被替代的虛無感,好像人能做的機器都能做,而且做得更好、更高效,那么,人還怎么生存,活著還有什么意義?
這種感覺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有著深久的教育、社會根源。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過于專業(yè)化、物質(zhì)化、功利化,在知識傳授、技能培訓上拼命雞娃,社會也以科技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為主要導向,這導致了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實踐都是單向度的,F(xiàn)在,單向度的人極力訓練、競爭的技能,機器都能高效完成,他們怎能不恐慌、失落呢?人是要繼續(xù)奮斗,把自己訓練得和機器一樣,還是要另辟蹊徑,探索和高揚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品質(zhì)與價值,成了擺在所有人面前的緊迫問題。
答案顯然是后者。目前社會上出現(xiàn)的躺平心態(tài),積極地看,正蘊含著從奮斗競爭氛圍中奪回自我、讓人更像人而不異化為機器的掙扎。素質(zhì) / 通識教育科學發(fā)展觀等理念的提出,也是為了糾偏補弊,倡導人除了要習得謀生的知識、技能外,還要培養(yǎng)博雅的眼光、融通的識見,陶冶完美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衡量社會發(fā)展也不能只看 GDP(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而要論綜合指數(shù)。
這么來看,以國學為核心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大有用武之地。孔子早就說過,君子不器,為政以德(《論語·為政》)。莊子也提醒,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神生不定,道之所不載也(《莊子·天地》);勰芤嘣@樣開示:心迷《法華》轉(zhuǎn),心悟轉(zhuǎn)《法華》。(《壇經(jīng)·機緣》)這些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積累、淘洗的箴言智慧,可以啟發(fā)我們在一個日益由機器安排的世界中發(fā)展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品質(zhì),從而更好地安身立命、經(jīng)國濟世?梢姡瑖鴮W不是過時的、只有少數(shù)學者才需要研究的高文大冊,而是常讀常新、人人都應了解的通識。
這套國學通識讀本,即致力于向公眾普及國學最基本的思想觀念、知識架構(gòu)、人文精神和美學氣韻等,大多由功底深博的名家泰斗撰寫,但又論述精到、篇幅短小、表達深入淺出,有些還趣味盎然、才情四射。一些撰寫較早的著作,我們約請當代青年領(lǐng)軍學者做了整理、導讀或注釋、解析,以便讀者閱讀。
我們的宗旨是弘揚并激活國學,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智能時代中國人的心靈,同時也期望讀者帶著嶄新的生命體驗和問題意識熔古鑄今,傳承且發(fā)展國學。在這個過程中,相信人人都能獲得更加全面、自由、和諧的發(fā)展,社會也會變得更加繁榮、公正、幸福!
陳斐
癸卯端午于京華
序
《國學匯纂》十種,是先祖父蔣伯潛和先父蔣祖怡合作撰寫的,在 1943 1947 年由上海正中書局陸續(xù)出版。
《國學匯纂編輯例言》的第一條,說明了編撰這套《匯纂》的緣由:
我國學術(shù)文藝,浩如煙海。博稽泛覽,或苦其煩;東挦西扯,復病其雜。本書匯纂大要,別為十種,供專科以上學子及一般程度相當者,閱讀參考之資。庶于國學各得其門,名曰《國學匯纂》。
在《例言》中,這十種書的順序是:《文章學纂要》《文體論纂要》《文字學纂要》《校讎目錄學纂要》《詩歌文學纂要》《小說纂要》《史學纂要》《諸子學纂要》《理學纂要》《經(jīng)學纂要》。出版時也把這十種書按順序排列,稱為《國學匯纂》之一到《國學匯纂》之十。
這十種書中的《文章學纂要》《文體論纂要》《文字學纂要》《校讎目錄學纂要》《詩歌文學纂要》《小說纂要》屬于語言文學范疇,《史學纂要》屬于史學范疇,《經(jīng)學纂要》《諸子學纂要》《理學纂要》屬于哲學范疇。也就是說,這十種書,涉及了中國傳統(tǒng)的文、史、哲的基本方面,是國學的基本知識。
總起來說,這十種書有三方面的內(nèi)容:
(一)介紹基本知識。這十種書,每一種都是一個單獨的學科領(lǐng)域,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有關(guān)的知識非常多。為了適合讀者的需要,作者對有關(guān)知識加以選擇、概括、組織,把一些最基本的知識以很清晰的面貌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既不苦其煩,也不病其雜。
(二)闡述作者觀點。這些學術(shù)領(lǐng)域都有不同學術(shù)觀點的爭論,或者有不同的學派。面對這些不同觀點,初學者可能感到無所適從。作者對這些問題介紹了不同觀點,并闡述了自己的看法。這有助于讀者了解這些學科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也有助于讀者從不同的側(cè)面來看待和掌握這些基本知識。
(三)指點學習門徑。這十種書都是入門之學。讀者入了門以后,如何進一步學習?這十種書常常在介紹基本知識和闡述作者觀點的同時,給讀者指點進一步學習的門徑。如提供一些參考資料,告訴讀者進一步學習該從何入手,需注意什么問題等。
這些對于初學者都是十分有用的。所以,《國學匯纂》出版后很受歡迎。著名學者四川大學教授趙振鐸曾對我說:你祖父和父親的那兩套書(指《國學匯纂》十冊和《國文自學輔導叢書》十二冊),我們當時在中學里都是很愛讀的。我很感謝趙先生告訴我這個信息。
《國學匯纂》不僅在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末出版后受歡迎,在以后也一直受到歡迎。1990 年,北京大學出版社重印了《校讎目錄學纂要》。1995 年,我在臺北看到的《文字學纂要》已經(jīng)是第二十九次印刷。2014 年《小說纂要》收入《民國中國小說史著集成》第九卷,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的領(lǐng)導和編輯藍士斌先生很有眼光,看到了《國學匯纂》的價值,在 2012 年重印了《文字學纂要》,2017 年重印了《諸子學纂要》,2018 年重印了《文章學纂要》。這些都說明這套書并沒有過時。
但《國學匯纂》一直沒有完整的再版,這是一件憾事。很感謝主編陳斐先生和華夏出版社有限公司,決定把《國學匯纂》作為《國學通識》的第一輯出版。他們約請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青年學者對《國學匯纂》的每一種都細加校勘,而且撰寫了導讀。導讀為讀者指出了此書的特色和重點,以及閱讀時應注意的問題。這就給這套七十年前出版的《國學匯纂》賦予了新的時代氣息。
在此,我對陳斐主編、各位寫導讀的專家和華夏出版社有限公司表示深切的感謝!我相信,廣大讀者一定會歡迎這套新版的《國學匯纂》。
蔣紹愚
2022 年 5 月于北京大學
編著者蔣祖怡(19131992),蔣伯潛之子,著名學者。曾任浙江大學文學院、杭州大學中文系教授。長期從事文藝理論和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研究,著有《文心雕龍論叢》《詩品箋證》等。
整理者林巖,1992至2002年,先后就讀于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分獲文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F(xiàn)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曾為哈佛大學東亞系、康奈爾大學東亞中心、臺灣中研院史語所訪問學人,曾任日本大阪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科特任準教授。還曾在浙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擔任邀訪學者。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宋元文學史、科舉文化史、中國文章學。曾擔任央視百家講壇總是列傳·唐宋八大家百家說故事欄目主講人。
目錄
導讀 / 1
第一章 緒說 / 1
第二章 字底形態(tài)與意義 / 16
第三章 字音底變化 / 28
第四章 復詞的組織 / 40
第五章 詞性及其活用 / 55
第六章 實數(shù)與虛數(shù) / 69
第七章 遣詞的方法 / 77
第八章 句底構(gòu)成式 / 103
第九章 句子底變化 / 114
第十章 明喻、暗喻和寓言 / 132
第十一章 夸飾 / 141
第十二章 大名與小名 / 149
第十三章 造句上應注意的事項 / 158
第十四章 章篇底安排 / 180
第十五章 開端與作結(jié) / 193
第十六章 動作底描寫和感情底抒發(fā) / 203
第十七章 題目底研究 / 217
第十八章 寫作底準備 / 225
第十九章 文章流變(上) / 235
第二十章 文章流變(下) / 262
本次整理征引文獻 /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