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書》是魯迅與景宋(許廣平)一九二五年三月至一九二九年六月的通信結(jié)集,共收信一百三十五封。由于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魯迅的信件時常隨復隨毀,幸而與許廣平的通信大多得以保留,后經(jīng)魯迅編輯整理,分為三集,1933年4月由上海青光書局初版。
第YI集,是師生之間對當局形勢的往來討論。
通信多講的是學校風潮,是一個進步學生向老師的請教。魯迅坦誠而談,沒有師長的架子,景宋也沒有因?qū)Ψ降纳矸菀晃陡胶停瑢ο壬囊恍┯^點,她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第二集,是兩人相伴后的通信。
1926年9月,為避軍閥官僚迫害,魯迅離京,任職廈門大學;景宋亦南下,任職廣東省立女子師范學校。本集通信滿溢出難得的日常氛圍,所談幾乎圍繞工作、健康、食睡、天氣……彼此間的言談不再拘謹,事無巨細幽默動人,錦言妙語層出不窮,成就了本書篇幅ZUI多的一集。
第三集,是景宋懷有海嬰之時的書信言語。
南方流宕三年,二人暫居上海,為探望母親,魯迅再回北平,到達前門站即感嘆飽餐了三年未吃的塵土。這一集風趣依舊,生活關(guān)懷依舊,卻更多了幾分尋常夫妻的柔意和關(guān)切。隨著魯迅行期在即,北平至上海半月間的通信,即為兩地終曲。此后兩人久居上海,直至魯迅去世。
●我寄你的信,總要送往郵局,不喜歡放在街邊的綠色郵筒中,我總疑心那里會慢一點。魯迅作品中極平凡可愛的一本,詳盡記錄魯迅和景宋(許廣平筆名)于北京兩地、廈門廣州、北平上海,相識相伴的情感軌跡。
●魯迅好似一直被世人所知橫眉冷對的形象,在與景宋的書信往來中,卻讓人看見他生活化的一面!秲傻貢酚隰斞傅娜孔髌凡⒉徽紦(jù)主要位置,卻實在是一部長期被忽視的經(jīng)典之作;同時,也是了解景宋其人不可錯過的重要作品。
●《兩地書》并不像所謂情書,因為通信之初,是師生之間對當局形勢的討論,并未對后來的關(guān)系有所預料;隨著情感關(guān)系和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日常分享才多了起來,有抱怨,發(fā)牢騷,互開玩笑,平淡而有真趣。
●這一百余封書信,細語談情的部分絕少,所講的不外乎學校風潮,本身情況,飯菜好壞,天氣陰晴……
聊到社會,有對時局的描述、討論、請教,高光片段俯拾即是;
聊到工作,互訴怨氣,在做事和不干了之間反復游移;
聊到人際,郁悶直言,金錢下呼吸,實在太苦,苦還罷了,受氣卻難耐;
聊到日常生活,有關(guān)于省錢的爭論,如何防螞蟻的心得,南方新奇水果的見聞,和對廈門颶風天氣、廣州潮濕氣候、北京塵土飛揚的閑談……
●以線條設(shè)計呈現(xiàn)復古裝幀。民國時期魯迅和景宋所穿的大褂、斜襟襖等,系有一字扣;封一和封底的兩地即對應一字扣的兩端,書脊仿若扣坨與扣帶相系,魯迅與景宋的名字列于書脊,聯(lián)結(jié)其中。是為人分兩地,情系一書。
●開本尺寸130mm*195mm,平裝易攜,單手可握;封面紙張豎紋紋理,米黃底色,似老式信紙;內(nèi)頁膠版紙,觸感順滑,白度柔和不傷眼;全書順紋,柔軟好翻。
這一本書,是這樣地編起來的
一九三二年八月五日,我得到霽野,靜農(nóng),叢蕪三個人署名的信,說漱園于八月一日晨五時半,病歿于北平同仁醫(yī)院了,大家想搜集他的遺文,為他出一本紀念冊,問我這里可還藏有他的信札沒有。這真使我的心突然緊縮起來。因為,首先,我是希望著他能夠全愈的,雖然明知道他大約未必會好;其次,是我雖然明知道他未必會好,卻有時竟沒有想到, 也許將他的來信統(tǒng)統(tǒng)毀掉了,那些伏在枕上,一字字寫出來的信。
我的習慣,對于平常的信,是隨復隨毀的,但其中如果有些議論,有些故事,也往往留起來。直到近三年,我才大燒毀了兩次。
五年前,國民黨清黨的時候,我在廣州,常聽到因為捕甲,從甲這里看見乙的信,于是捕乙,又從乙家搜得丙的信, 于是連丙也捕去了,都不知道下落。古時候有牽牽連連的瓜蔓抄,我是知道的,但總以為這是古時候的事,直到事實給了我教訓,我才分明省悟了做今人也和做古人一樣難。然而我還是漫不經(jīng)心,隨隨便便。待到一九三○年我簽名于自由大同盟,浙江省黨部呈請中央通緝墮落文人魯迅等的時候,我在棄家出走之前,忽然心血來潮,將朋友給我的信都毀掉了。這并非為了消滅謀為不軌的痕跡,不過以為因通信而累及別人,是很無謂的,況且中國的衙門是誰都知道只要一碰著,就有多么的可怕。后來逃過了這一關(guān),搬了寓,而信札又積起來,我又隨隨便便了,不料一九三一年一月,柔石被捕,在他的衣袋里搜出有我名字的東西來,因此聽說就在找我。自然羅,我只得又棄家出走,但這回是心血潮得更加明白,當然先將所有信札完全燒掉了。
因為有過這樣的兩回事,所以一得到北平的來信,我就擔心,怕大約未必有,但還是翻箱倒篋的尋了一通,果然無蹤無影。朋友的信一封也沒有,我們自己的信倒尋出來了, 這也并非對于自己的東西特別看作寶貝,倒是因為那時時間很有限,而自己的信至多也不過蔓在自身上,因此放下了的。此后這些信又在槍炮的交叉火線下,躺了二三十天,也一點沒有損失。其中雖然有些缺少,但恐怕是自己當時沒有留心, 早經(jīng)遺失,并不是由于什么官災兵燹的。
一個人如果一生沒有遇到橫禍,大家決不另眼相看,但若坐過牢監(jiān),到過戰(zhàn)場,則即使他是一個萬分平凡的人,人們也總看得特別一點。我們對于這些信,也正是這樣。先前是一任他墊在箱子底下的,但現(xiàn)在一想起他曾經(jīng)幾乎要打官司,要遭炮火,就覺得他好像有些特別,有些可愛似的了。夏夜多蚊,不能靜靜的寫字,我們便略照年月,將他編了起來,因地而分為三集,統(tǒng)名之曰《兩地書》。
這是說 :這一本書,在我們自己,一時是有意思的,但對于別人,卻并不如此。其中既沒有死呀活呀的熱情,也沒有花呀月呀的佳句;文辭呢,我們都未曾研究過尺牘精華 或書信作法,只是信筆寫來,大背文律,活該進文章病院的居多。所講的又不外乎學校風潮,本身情況,飯菜好壞,天氣陰晴,而最壞的是我們當日居漫天幕中,幽明莫辨,講自己的事倒沒有什么,但一遇到推測天下大事,就不免胡涂得很,所以凡有歡欣鼓舞之詞,從現(xiàn)在看起來,大抵成了夢囈了。如果定要恭維這一本書的特色,那么,我想, 恐怕是因為他的平凡罷。這樣平凡的東西,別人大概是不會有,即有也未必存留的,而我們不然,這就只好謂之也是一種特色。
然而奇怪的是竟又會有一個書店愿意來印這一本書。要印,印去就是,這倒仍然可以隨隨便便,不過因此也就要和讀者相見了,卻使我又得加上兩點聲明在這里,以免誤解。其一,是 :我現(xiàn)在是左翼作家聯(lián)盟中之一人,看近來書籍的廣告,大有凡作家一旦向左,則舊作也即飛升,連他孩子時代的啼哭也合于革命文學之概,不過我們的這書是不然的, 其中并無革命氣息。其二,常聽得有人說,書信是最不掩飾,最顯真面的文章,但我也并不,我無論給誰寫信,最初,總是敷敷衍衍,口是心非的,即在這一本中,遇有較為緊要的地方,到后來也還是往往故意寫得含胡些,因為我們所處, 是在當?shù)亻L官,郵局,校長……,都可以隨意檢查信件的國度里。但自然,明白的話,是也不少的。
還有一點,是信中的人名,我將有幾個改掉了,用意有好有壞,并不相同。此無他,或則怕別人見于我們的信里, 于他有些不便,或則單為自己,省得又是什么聽候開審 之類的麻煩而已。
回想六七年來,環(huán)繞我們的風波也可謂不少了,在不斷的掙扎中,相助的也有,下石的也有,笑罵誣蔑的也有,但我們緊咬了牙關(guān),卻也已經(jīng)掙扎著生活了六七年。其間,含沙射影者都逐漸自己沒入更黑暗的處所去了,而好意的朋友也已有兩個不在人間,就是漱園和柔石。我們以這一本書為自己記念,并以感謝好意的朋友,并且留贈我們的孩子,給將來知道我們所經(jīng)歷的真相,其實大致是如此的。
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六日,魯迅。
魯迅(18811936)
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
曾經(jīng)受過古典教育,也曾赴日求學,接觸當時的先進思想。留學歸國后,曾在各地學校先后任職。一九一八年五月,首次以筆名魯迅發(fā)表第YI篇現(xiàn)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開風氣之先。
著作頗豐,包含小說、雜文、散文、評論等,一生以筆代戈,有民族魂之稱。
景宋(18981968)
本名許廣平,廣東番禺人。
出身仕宦之家,因反對包辦婚姻,離家北上,先后就讀于天津、北京兩地的女子師范學校。在校期間因聯(lián)合發(fā)起驅(qū)楊運動,被斥為害群之馬,這便是本書害馬稱呼的來源。
一九二五年開始與魯迅通信,后與魯迅結(jié)為伴侶,長期協(xié)助魯迅工作,魯迅逝世后曾主持其著作出版工作。本人熱衷參與社會活動,一生關(guān)心中國女性生存狀況。
序 言
第YI集
北京
一九二五年三月至七月
第二集
廈門廣州
一九二六年九月至一九二七年一月
第三集
北平上海
一九二九年五月至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