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時讀懂周朝》上起遠古人類,下至公元前221年秦王一掃六國,漫漫幾千年的歷史,筆者姜若木力圖通過對歷史文獻的分析,對神話傳說、雜文野史的拾遺,盡量在重大事件上還原歷史本色,給讀者一個真實可靠的信史。
《3小時讀懂周朝》是一目了然速讀史系列叢書之一。
《3小時讀懂周朝》是一本簡易元朝史。它精選了周朝最具代表性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作為介紹對象,如姜尚,牧野之戰(zhàn),成康之治,周穆王環(huán)游天下,伍子胥與孫武,吳越爭霸等均在其中。語言通俗,故事性、情節(jié)性、可讀性很強。有了本書,你就能對周朝歷史有個大概的了解。
歷史是昨天的云,隨吹蕩在時空中的長風逝去,永遠不可能旋回。我們站在時空中的一點,站在今天,回眸昨天,回視隨長風吹去的&"云&",遙遠而空曠,神秘而飄渺——在天地之間,只留下昏黃且蒼茫的余暉……
歷史是先人們曾經走過的路,曾經做過的事,是記載在竹簡、紙張上的文字,是無法再現(xiàn)的過去。閱讀一個民族的歷史,就是了解一個民族的過去,就是在繼承一個民族的文化。通過品味那些沉淀的苦澀與酸甜,參閱那些王侯將相的是非功過、賢哲圣人的智慧結晶、平民布衣的喜怒哀樂、奇人異士的趣聞野史,以及國家的興亡、朝代的更替,可以在休閑中靠近昨天,靠近先人,靠近那些承上啟下的文化。
本書上起遠古人類,下至公元前221年秦王一掃六國,漫漫幾千年的歷史,筆者力圖通過對歷史文獻的分析,對神話傳說、雜文野史的拾遺,盡量在重大事件上還原歷史本色,給讀者一個真實可靠的信史。
在殷商以前,缺少可靠的文字記載,在公元前841年以前,我國的歷史沒有明確的紀年,這些都為這部史書的編寫帶來了許多麻煩。但值得慶幸的是,考古工作與先民的神話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盡管對于從原始社會到夏商時期的許多問題都還處于假說階段,有些甚至可能要成為永遠的謎團,可這些并不影響我們在宏觀上把握歷史,了解上古時期,以及那些更為遙遠的過去的人們的生活概況。
當然,在歷史文獻中,常常會出現(xiàn)許多謬誤,對于同一個人、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在不同的書中,會給予不同的評價。比如黃帝、女媧、蚩尤、周文王姬昌、商紂王、西施等,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對于這樣的人或事,本書在眾人皆知的歷史事件上,雜敘其他學者觀點,以求盡力還原真實。不過,對于那些偉人或奇人的歷史,恐怕永遠都會存在爭議,當今天所發(fā)生的一切都成為過去時,幾十年,抑或幾百年,上千年后的人們,也會對我們有所誤讀吧?人們對過去的爭論是永遠不會停止的。
編寫《3小時讀懂周朝》這本書,其內容的主體是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這一段歷史。西周是封建社會形成與奴隸社會解體的時期,而東周則是封建社會的初期,是一個大變革時代。東周又分為春秋時期與戰(zhàn)國時期兩個階段,前者的主要時代特征是&"爭霸&",后者的主要時代特征是秦對六國的&"兼并&"與&"統(tǒng)一&"。在傳統(tǒng)意義上,戰(zhàn)國時期從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結束,終結時間要略遲于周朝滅亡。為了能讓讀者對這一段歷史有一個整體印象,本書尊重慣例,在敘述上亦兼顧到戰(zhàn)國末期的歷史。
第一章 始建大周
一、商之無道與周之有道
二、周之強盛與文王之治
三、周武雄風之輔臣姜尚
四、周武雄風之牧野之戰(zhàn)
五、周公輔政成周室王道
第二章 華夏雛形
一、多姓族的周朝
二、四海分封成大周
三、成康之治
四、周昭王南恨荊蠻地
五、周穆王環(huán)游天下
第三章 西周之秋
一、王師多敗績
二、西周末世諸王
第四章 西周哀怨
一、烽火狼煙散九州
二、鎬京城破走洛邑
第五章 西周社會
一、禮樂征伐出于天子
二、西周的社會體制
三、西周的農業(yè)與百工
第六章 周室衰微
一、平王東遷后的局勢
二、締葛一戰(zhàn)射散天威
第七章 春秋爭霸
一、第一霸主齊桓公
二、愚蠢的宋襄公
三、過花甲而稱霸的晉文公
四、西進擴疆秦穆公
五、問鼎中原楚莊王
第八章 春秋吳越
一、吳國的興起
二、伍子胥與孫武
三、吳楚大戰(zhàn)
四、吳越爭霸
五、范蠡與西施
第九章 戰(zhàn)國風云(上)
一、三家分晉
二、戰(zhàn)國之七雄
三、李悝在魏國的變法
四、一代奇才吳起
五、政治家商鞅
第十章 戰(zhàn)國風云(下)
一、魏國的興衰
二、縱橫變幻的戰(zhàn)國風云
三、戰(zhàn)國之四公子
(一)信陵君
(二)春申君
(三)孟嘗君
(四)平原君
四、秦、趙、齊三國間的對抗
五、秦趙爭衡
第十一章 東周的滅亡
一、東周最后的滅亡
二、天下一統(tǒng)
附錄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文化思想
一、儒、道、墨、法四大家
二、戰(zhàn)國時期的都市發(fā)展
三、稷下學宮與士階層的興起
四、周代的文學
(一)《春秋》、《左傳》與《國語》
(二)《戰(zhàn)國策》的特點
(三)先秦諸子的散文
(四)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五)宋玉的文學成就
附錄二 生產力的革新
一、鐵器的使用
二、魯班的傳說
附錄三 周朝歷史時間表
亂世出能臣,這是古今不變的通理。周人經過三代君主的苦心經營,&"剪商&"大計萬事俱備,所需要的就是能夠運籌帷幄、掌控全局的智者。同夏亡商立時期一樣,成湯有伊尹,西周文武兩代君主得到了能臣姜尚的輔佐。
姜尚,名望,字子牙,姓呂,屬東方夷族。武王滅商后被分封到齊國,成為齊國的始祖,是中國歷史上享有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說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為什么姜尚不姓姜卻姓呂,而且人們還經常稱他為呂尚呢?這一點今天的人可能會不大明白,但春秋以前這是極為正常的事情。因為中國人的姓和氏原本是分開的,姓是母系氏族時期的產物,所以&"姓&"即&"女生&"。在原始氏族公社早期,人們知母而不知父,前邊說到的商人的祖先契和周人的祖先棄,都是在神話傳說的遮掩下莫名其妙地降生的,究其原因就在這里。到父系社會,氏族觀念開始產生。姓是同祖的血緣集團,是由遠古圖騰制度演變而成;氏則是政治性的單位,也是姓的分族。如契被舜封到商,賜姓子氏,所以商族人就是子姓。姜尚的祖先也曾經輔助大禹治理過洪水,后來舜將姜氏族人有的封到了呂,有的封到了申(兩地都在今河南南陽附近),姜尚的祖先也就以呂為姓了。春秋以后宗法制度被逐漸打破,姓氏慢慢合二為一,到最后就演變成只有家姓,沒有族氏了。
夏亡以后,申呂兩姓子孫繁衍分化,有的變成了庶人(普通百姓)。在商朝末年,姜尚家道中落,生活十分貧窮。為維持生計,年輕時姜尚曾在商都朝歌靠宰牛賣肉糊口,后來有了一些資本,他又輾轉到達孟津做起了賣酒生意。但姜尚并不是一個只圖安逸生活的人,他胸懷大志,勤習苦讀,始終都在研究治國興邦的方法,期望有朝一日能夠為國效力,大展宏圖?缮咸焖坪踉谟幸饪简炦@位有志之人。傳說姜尚在商王朝做過小官,一直都不被重用,由于直言諍諫還差點丟掉性命。后來他從朝歌逃出來,在海濱過起了隱居生活,據說他在這段時間里曾四處游說諸侯,希望得以重用,但都無功而返。光陰荏苒,不知不覺中歲月染白了他的須發(fā),都已經七十多歲了,姜尚仍舊一事無成。
就在這個時候,周文王姬昌為了完成他的&"剪商&"大計,倡行仁政,發(fā)展經濟,廣招天下人才,正是思賢若渴。姜尚聽說周國國勢日強,文王正在尋找英才,有澄清寰宇的志向,便離開商朝,來到陜西岐山腳下,渭水河邊的蹯溪,一邊繼續(xù)過著他的隱居生活,一邊等待時機觀察文王的為人。
姜尚在皤溪,每天都到河邊垂釣。他釣魚很有特點,不用魚鉤漁餌,漁竿握在手中,漁線上系著個直針,直直地垂在河面上。行人經過這里,看到這位奇怪的老人,有的覺得好笑,就問姜尚:&"老先生,沒有漁鉤怎么能釣到魚?&"
姜尚聽了,捋著蒼白的胡須笑著說:&"只要魚兒愿意,即使沒有漁鉤,它也會被釣上來啊。&"人們聽了,都覺得這是個老糊涂,便嬉笑著離開了。又有誰能想到,就在姜尚鄰近八十歲的時候,一條&"大魚&"真的被釣到了。
一天,姜尚仍然如往日一樣,垂釣在皤溪河畔。這時一位穿戴鎧甲的獵手為追逐獵物駕車來到了姜尚身旁。他看到眼前這位老人釣魚的方法沒有笑。他從馬車上下來,走到老人身旁坐下,恭敬地打過招呼,像話家常似的,兩人閑聊起來。漸漸地獵手被老人的談吐吸引了,他欽佩老人的知識與眼光,被老人的氣度與遠見所折服。兩人談著談著,獵手將話鋒一轉,向老人請教起治國興邦的良策起來。老人也沒有回避,他笑著說:&"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為本,一要能舉賢,二要能任賢,三要能敬賢。&"
獵手聽后喜出望外,高興地說道:&"我的先祖太公(古公宜父)就曾預言:‘當有圣人來到周國的時候,周國才會興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的太公盼望先生已經很久了!&"這個獵手當然便是西伯侯姬昌,而姜尚由于周文王的這番話,也有了一個后人皆知的尊稱——&"太公望&"(即太公所盼望的人),也稱姜太公。二人的這次不期而遇使歷史的進程發(fā)生了改變。文王姬昌以尊賢的禮儀,親自把姜尚扶上車輦,一起回周宮,拜姜尚為太師。從此這位困頓于天地間的曠世奇才終于有了用武之地。
在姜尚的輔佐下,文王對周國的國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向文王提出了&"修德以傾商政&"的策略。上文所說的禁酒止獵、&"裕民&"政策和&"搜索逃亡奴隸,歸還本家&"等措施,都是在姜尚的制定下實施的。這一系列德政的出臺,使得周國在各諸侯國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不久虞、芮兩國的君主為爭奪田地發(fā)生了糾紛,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情況下,竟然想到周國。兩國國君認為周文王是&"仁人&",一定能夠做到公平決斷,于是就跑到周國來請求姬昌出面解決。事情很快就傳開了,天下諸侯聽說后,更加確信周文王是&"受命之君&",于是有四十多個諸侯國先后歸順了周國。
為了發(fā)展勢力,姜尚幫助文王對周邊進行擴張,伐犬戎、密須,擊敗黎國、邗國和崇侯虎,并且還出兵遠征,對蜀和巢實行作戰(zhàn)。姜尚促使文王實施的這些對外戰(zhàn)爭并不是只圖土地的擴張。對犬戎、密須的戰(zhàn)爭解除了周人滅商的后顧之憂;對黎國、邗國和崇侯虎的戰(zhàn)爭則剪除了商王朝的羽翼;遠征蜀和巢,既增強了周國的實力,更重要的是起到了對商王朝迂回包抄的作用。通過重用姜尚,到周文王晚年時,&"天下三分,其二歸周&",造成了包圍商王朝的形勢。
文王逝世后,武王繼位。周武王尊姜尚為&"師尚父&",即&"師之,尚之,父之&"的意思。武王剛繼位時急需樹立威信,穩(wěn)定周國內部的政治。一天武王問姜尚:&"我想要減輕刑罰提高威嚴,少進行獎賞卻要使更多的人得到好處,將政令簡化但要讓百姓接受得更容易,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到呢?&"
姜尚回答說:&"如果殺一個人能讓千人懼怕,殺兩個人能讓萬人懼怕,殺三人能震懾三軍,那么就殺;如果賞一人能讓千人歡喜,賞兩個人能讓萬人歡喜,賞三人能讓三軍歡騰,那么就要獎賞。如果命令一人就能帶動千人,那么就要對這個人下命令;如果禁止兩個人的行動就能讓上萬人停止前進,那么就要禁止這兩個人的行為;如果教導三個人就能正三軍將士,那么就教導這三個人。殺一懲萬,賞一勸眾,這就能確立并得到明智君主的威望與幸福。&"武王聽從了姜尚的建議,時時慎于行賞,力求令行禁止,周國的政治果然變得更加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