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借鑒國內(nèi)外犯罪學研究成果之基礎(chǔ)上,結(jié)合化學反應方程式理論與傳染病學理論,提出并論證了犯罪生成模式理論。犯罪生成模式理論分為兩類:犯罪微觀生成模式和犯罪宏觀生成模式。前者主要從微觀角度解釋人為什么會犯罪,后者則從宏觀角度說明如何看待犯罪現(xiàn)象。犯罪生成模式理論的提出,對豐富犯罪學、刑法學理論研究,對完善刑事立法及刑事政策的制定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犯罪如何生成,這是犯罪學的元問題,也是長期以來困擾著人類社會的問題,因為只有正確地揭示犯罪的生成機制,才能制定科學的犯罪抗制對策。本書不僅揭示了促使個體實施犯罪與犯罪現(xiàn)象生成的因素,還論證了這些因素在犯罪生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各因素間的作用機制,使得我們可以用多元的、動態(tài)的眼光看待犯罪問題,加深犯罪學理論的理解。
汪明亮,安徽省黟縣人,復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后。主要著作有:《妨礙社會風化犯罪司法適用》(專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嚴打”的理性評價》(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罪刑均衡論》(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導言
一、何謂犯罪生成模式
二、犯罪微觀生成模式與犯罪宏觀生成模式的關(guān)系
三、本書主要內(nèi)容
上篇 犯罪微觀生成模式
第一章 犯罪微觀生成模式導論
一、基本觀點
二、相關(guān)理論
三、本課題意義
第二章 “帶菌個體”
一、“帶菌個體”假設:乙肝病毒攜帶者啟示
二、“帶菌個體”內(nèi)涵:具備犯罪人格的人
三、犯罪人格量化及“帶菌個體”類型
四、影響“帶菌個體”生成因素:犯罪人格之形成原因
第三章 “致罪因素”
一、經(jīng)濟政策失誤
二、性禁忌
三、政治制度弊端
四、信仰缺失
第四章 “催化劑”
一、特定時空因素
二、社會控制弱化
三、被害人因素
第五章 犯罪化學反應方程式各要素間的作用方式
一、概說
二、危險犯罪人:“帶菌個體”與“致罪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現(xiàn)實犯罪人:“催化劑”對危險犯罪人的催化作用
四、犯罪微觀生成實證分析一:許諾搶劫外婆案
五、犯罪微觀生成實證分析二:廣東“砍手黨”犯罪之生成
下篇 犯罪宏觀生成模式
第六章 犯罪飽和性生成模式導論
一、基本觀點
二、相關(guān)理論
三、本課題意義
第七章 最低犯罪率
一、最低犯罪率生成模式概述
二、最低犯罪率生成前提:犯罪不可避免性
三、迪爾凱姆犯罪正常論:犯罪不可避免性的一個理論解讀
四、最低犯罪率不是最佳犯罪率
五、犯罪具有一定的積極功能:最低犯罪率有其存在價值
第八章 最高犯罪率
一、最高犯罪率生成模式概述
二、最高犯罪率生成前提:雙重容忍度
三、最高犯罪率生成條件:“嚴打”手段
四、最高犯罪率測算:構(gòu)建“嚴打”指標分析體系
第九章 理想犯罪率
一、理想犯罪率生成模式概述
二、價值指標:理想犯罪率必須考慮到社會秩序保護與個人權(quán)利價值保障間的協(xié)調(diào)
三、經(jīng)濟指標:國家控制犯罪率的效益大于控制犯罪率成本投入
第十章 飽和犯罪率
一、飽和犯罪率及其生成模式概述
二、社會反應對飽和犯罪率構(gòu)成要素的影響
三、飽和犯罪率的發(fā)展趨勢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