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六編,內(nèi)容包括:原始氏族社會時代的教育、封建時代的教育、半封建時代前期的教育、半封建時代中期的教育、半封建時代后期的教育等。
《中國教育史(上下)》作者陳青之(1891—1943),又名炎聯(lián),號春陽,湖北沔陽(今仙桃市)人。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史家。其主要著作除本書之外還有《中國歷史朝代圖》《中國疆域變遷圖》等。中國教育業(yè)濫觴甚古,把中國教育史作為獨立學科研究則較晚,至民國時期中國教育史研究才有長足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系列專門著作,其中陳青之的《中國教育史》被公認為影響最大,學術(shù)成就最高。本書寫作,前后歷時10載,寫成于1934年7月,經(jīng)由王世杰、王云五、李四光、竺可楨、蔡元培、傅斯年、胡逋、馬寅初、馮友蘭、顧頡剛等眾多大學者組成的大學叢書委員會審定,收入《大學叢書》,于1936年4月由商務(wù)印書館初版。此書一出即好評如潮,雖值兵荒馬亂之際仍再三重版。
編前語 第一編 原始氏族社會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自商代以上(3500B.C.—1123B.C.)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與教育的起源第二章 漢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編前語 第一編 原始氏族社會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自商代以上(3500B.C.—1123B.C.)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與教育的起源第二章 漢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第二編 封建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西周(1122B.C.—771B.C.)第三章 西周社會的概觀第四章 后人傅會之西周教育制度 第二期 東周(770B.C.—222B.C.)第五章 東周之社會與思想第六章 東周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編 半封建時代前期的教育 第一期 秦漢(221B.C.—219)第七章 半封建社會形成之第一幕第八章 儒家學術(shù)之獨占與教育第九章 兩漢學風第十章 兩漢教育制度及其實施第十一章 兩漢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二期 魏晉南北朝(220—588)第十二章 魏晉六朝之政局與民族第十三章 魏晉六朝之學風第十四章 魏晉六朝之教育第十五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期 隋唐及五代(589—959)第十六章 隋唐之國力與士氣第十七章 隋唐學風第十八章 唐之教育制度及其實施第十九章 隋唐教育家及其學說第二十章 唐末及五代 第四編 半封建時代中期的教育 第一期 宋(960—1276)第二十一章 宋之政治與教育的關(guān)系第二十二章 宋代學風及學派第二十三章 宋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第二十四章 北宋教育家及其學說第二十五章 南宋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二期 元(1277—1367)第二十六章 蒙古帝國之政治經(jīng)濟與教育第二十七章 元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第二十八章 元代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期 明(1368—1643)第二十九章 蒙古帝國瓦解與漢族主權(quán)恢復第三十章 明代學風之三變第三十一章 明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第三十二章 初明教育家及其學說第三十三章 中明教育家及其學說第三十四章 晚明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五編 半封建時代后期的教育 第一期 清(1644—1911)第三十五章 滿清帝國之政治與教育第三十六章 清代學風之復古第三十七章 清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第三十八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一)第三十九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二)第四十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三)第四十一章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四) 第六編 初期資本主義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自英法聯(lián)軍至中日之戰(zhàn)(1862—1894)第四十二章 社會之變遷與新教育之產(chǎn)生第四十三章 萌芽期的新教育之趨勢及種類 第二期 自甲午之役至辛亥革命第四十四章 外力之壓迫與新教育之勃興第四十五章 本期教育思潮與宗旨第四十六章 教育行政機關(guān)的組織第四十七章 學校制度及實施第四十八章 學部成立后學堂教育之推進第四十九章 留學教育第五十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期 自民國建元至歐戰(zhàn)告終(1912—1918)第五十一章 民國成立后七年內(nèi)之教育背景與教育第五十二章 教育思潮與宗旨第五十三章 本期教育制度第五十四章 小學教育之改制第五十五章 本期教育之實際情形 第四期 自五四運動至三一八慘案(1919—1926)第五十六章 一九一九年之解放運動第五十七章 教學法之進步第五十八章 教育制度之改造第五十九章 三種教育之運動第六十章 結(jié)論 第五期 自國民政府建都南京至現(xiàn)今(1927—1934)第六十一章 國民革命與教育第六十二章 中國國民黨之教育宗旨及教育政策第六十三章 國民政府之教育制度第六十四章 現(xiàn)今教育之趨勢第六十五章 中國教育今后之出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