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頂尖的投資人,巴菲特的投資智慧和人生歷程歷來受到眾多投資者關(guān)注。在這部傳記中,作者以巴菲特獨有的投資風格和管理方式為焦點,對他充滿傳奇色彩的投資策略、人生哲學和管理智慧等進行了深入透徹的描述和分析,并運用大量翔實的材料重現(xiàn)了巴菲特如何由一個奧馬哈報童成長為一個投資大亨,如何在他所崇拜的導師格雷厄姆的影響下尋找一只只被低估的股票,從而積累財富,以及如何將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塑造成美國最大的集團企業(yè)的奧秘…… 并非每個人都能成為巴菲特,但是對于所有想從巴菲特的傳奇人生和投資生涯中得到些許啟示,提升自己的投資水平甚至人生層次的讀者來說,《巴菲特傳》(紀念版)絕對是一本必讀書。
在美國的投資史上,沃倫?巴菲特的地位始終無人可以撼動。他白手起家,從分析和投資股票做起,最終集腋成裘,積累了大量財富。他涉足投資業(yè)超過40年,足以證明他致富絕非是靠一朝一夕的運氣。他的投資業(yè)績一直跑贏美國股票市場,他不僅盈利比大盤平均水平高出一籌,而且從未有過盲目冒險投資的經(jīng)歷,更沒有過一年的虧損紀錄。對于這種驕人的戰(zhàn)績,所有的市場專家、債券市場經(jīng)紀人和學者都認為幾乎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不論是在牛市還是熊市,不論經(jīng)濟是處于增長期還是衰退期,不論是在“二戰(zhàn)”后紡織業(yè)發(fā)展的高峰期、越南戰(zhàn)爭中,還是垃圾債券涌現(xiàn)和信息化的時代,巴菲特的贏利能力始終穩(wěn)如泰山!岸(zhàn)”之后,美國主要股票的市值年均增長11%,而巴菲特的復利年均收益率卻高達29.2% 。
巴菲特的成就其更令人瞠目之處在于,他是依靠傳統(tǒng)的長線投資起家的。當代華爾街的一些金融家之所以能暴富,是因為他們對手里掌握的公眾財富進行巧取豪奪。巴菲特并不玩這種把戲,華爾街的投機商向來因為這種低級的手法而臭名遠揚。實際上,巴菲特重新挖掘了純粹資本主義的內(nèi)涵,這是一種冷血的投資藝術(shù),但也是一場公平的角逐。
那些投資于巴菲特公司的股東們也賺得盆滿缽滿,而且他們財富的增長速度與巴菲特是一樣的。他們賺到的利潤有多豐厚,是他們自己都難以置信的。假如一個股東當巴菲特1956年在家鄉(xiāng)奧馬哈創(chuàng)業(yè)時,就給巴菲特1 萬美元的投資資金,并且對巴菲特一直不離不棄,那么他的財富到1995 年底將會飆升至1.25億美元。
這些僅僅是數(shù)字而已,巴菲特在華爾街的聲譽更是讓人難以企及。每年,追隨巴菲特的信徒和投資者都像朝圣一樣蜂擁到他的故鄉(xiāng)—小城奧馬哈,去聆聽他條分縷析地講授投資、經(jīng)營和金融的秘訣。他的公司年會就像是全美國的一次盛會,其影響力絲毫不亞于貓王的演唱會。金融家們也紛紛來到奧馬哈取經(jīng),對他的文章奉若《圣經(jīng)》,像念經(jīng)文一樣背誦他的名言。
因為他總是能夠迅速抓住問題的實質(zhì),所以從早年開始,他就有一大群崇拜者。在這些信徒蜂擁到奧馬哈之前很多年,在巴菲特揚名立萬之前很多年,在大學校園的聚會上,他會站在某個角落,一張娃娃臉上投射出明澈敏銳的眼神,旁邊圍坐著十幾個喝得醉醺醺的兄弟,津津有味地聽他高談闊論。幾年之后,這些兄弟都在華爾街發(fā)跡了,但是對巴菲特的這種頂禮膜拜依舊繼續(xù)。巴菲特是這群朋友中年紀最小的,但是他會毫不緊張地往寬大的老板椅里一躺,兄弟們在他的腳邊圍坐一團,靜聽他講述金融的玄妙。
在華爾街,巴菲特的平易近人給他贏得了一大批擁護者。金融往往會讓人覺得像一座深奧的迷宮,巴菲特卻能夠像雜貨店店員談論天氣一樣把金融向大眾講明白。他從來都沒有忘記,在任何一只艱深難懂的股票或債券背后,公司的經(jīng)營活動都是實實在在、普普通通的。他把華爾
街的那些分析術(shù)語拋到了一邊,他希望美國小鎮(zhèn)上的市民也能聽明白自
己的金融分析。
有一點讓人感到很矛盾: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對投資感興趣,但是華爾街卻變得越來越晦澀,越來越深奧,讓人越來越看不懂,而且越來越?jīng)]信心看明白。巴菲特出生于美國的大蕭條時期,當時手里握有閑錢的人覺得自己有充分的能力理財,他們會購買藍籌股和3A級的優(yōu)質(zhì)債券。大蕭條給美國人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陰影,但是“二戰(zhàn)”后的經(jīng)濟繁榮讓人們重拾信心。在當前的美國,數(shù)千萬美國人都至少持有一只公司股票,但是很少有人在操作股票時會覺得得心應手,也幾乎沒有人還能夠像他們的前輩那樣謹慎。他們最多也就是把公司的財務報告拿來掃上幾眼,似乎從每天的房價和通貨膨脹指數(shù)中就可以找到他們久久期待的“答案”。最糟糕的情況下,他們會干脆把資金交給不同的基金經(jīng)理人來
打理—這種做法要是被他們的祖父知道,那可是要讓老爺子震怒的。
在這樣一個金融知識變得日益復雜的時代,巴菲特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于他能夠保持“下里巴人”的本色。巴菲特的大多數(shù)投資之道都是普通人可以借鑒學習的(這也是那么多人蜂擁到奧馬哈的原因)。巴菲特之所以是個天才,主要取決于他是個性格上的強者,他富有耐心、自律性和思維理性。這些都是一些普通人身上常見的優(yōu)點,但是在財富激情的沖擊下想要保持這些優(yōu)點并非易事,而這些品質(zhì)對于想在股市里一展身手的任何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從這種角度而言,巴菲特的性格和職場道路不啻為大眾投資和美國商業(yè)的一本教科書。 巴菲特從一開始就意識到了自己的定位,因此他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習慣,那就是當自己有出格、冒險的做法時,就把它們記錄下來。作為一個投資家,巴菲特卻從不使用價格杠桿、期貨、動態(tài)套期保值、現(xiàn)代投資組合分析和學界提出的其他艱深晦澀的分析工具,F(xiàn)代投資組合經(jīng)理的思維更像是一個交易商,巴菲特與他們的不同之處在于,他把自己的資本投在了精心選擇且具有良好成長性的公司里。在這一點上,他的做法很像之前的金融巨頭J?P?摩根。深藏不露的摩根是華爾街的一代英杰,而巴菲特走的完全是另一條路線,他是一個平凡的美國中西部的“可愛大叔”。他有一句諷刺銀行家的經(jīng)典俏皮話:“那些銀行家才是需要戴黑色套頭面罩的家伙!卑头铺剡@種平民化的幽默反而讓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使他的影響力超過了之前的投資大師,也讓美國民眾找到了期盼已久的真正的創(chuàng)業(yè)英雄。
巴菲特的創(chuàng)業(yè)傳奇一直都是美國人想要解開的謎團:一個純粹的美國西部大叔在政客、銀行家、商業(yè)巨頭甚至惡人成堆的東部站穩(wěn)了腳跟,實在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這是對美國傳統(tǒng)的一種顛覆,讓人不由得想起東部第一代最真誠、最質(zhì)樸的美國人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歐洲人有自己尊崇的君王,而經(jīng)典的美國英雄主義形象就是那種自力更生、從中部地區(qū)成長起來的精英,例如出身于肯塔基州的貧寒家庭的林肯總統(tǒng)、出身于密西西比河畔一個鄉(xiāng)村的貧窮律師家庭的馬克?吐溫、出身于美國俄克拉何馬州的平民家庭的喜劇大師威爾?羅杰斯。而今天,英雄難覓,這也是巴菲特的崇拜者蜂擁來到奧馬哈的理由之一。
在杰克?紐菲爾德為羅伯特?肯尼迪所著的傳記中,紐菲爾德也談到了巴菲特:巴菲特不是一個英雄,而是一份希望;巴菲特不是一個傳奇人物,而是一個普通人。盡管他極其聰慧,但身材并不偉岸。當他來到巴黎的時候,他唯一的反應是他對觀光沒有興趣,只發(fā)現(xiàn)巴黎的飲食比奧馬哈的要美味。他具有無與倫比的獨立思考能力、專注于工作和不受外界干擾的能力,不過有時候這些特質(zhì)會讓他周圍的朋友大跌眼鏡。有一次,巴菲特去馬撒葡萄園拜訪《華盛頓郵報》的發(fā)行人凱瑟琳?格雷厄姆,這時他身旁的一個朋友在稱贊日落之美,巴菲特卻說自己沒留心,似乎他必須特意留心才會注意到身邊的日落。即便是在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海濱度假別墅里,巴菲特也會一連幾周天天工作,很少會走到海邊去散散心。
巴菲特雖然是個光芒四射的公眾人物,但他其實也是一個性格很內(nèi)向的男人。共同基金投資奇才彼得?林奇在20 世紀80年代中期拜訪過巴菲特,對巴菲特內(nèi)心的靜謐感到很詫異。他的所有文件都整整齊齊地按字母順序碼放在金屬文件夾里,那種整齊細致的程度看起來完全像是另一個時代的人的所作所為。他沒有股票交易員所用的各種分析設備,也沒有林奇桌上一排排的電腦屏幕;他的辦公桌上沒有股票價格走勢圖,也沒有電腦,只有一本剪報冊和一臺擺放在玻璃罩下面的老式股票行情自動收錄器。就這兩樣古董級物品目睹了這個辦公室內(nèi)的潮起潮落,見證著巴菲特的傳奇歷史,記錄著他到底買進了哪些股票,又賣出了哪些股票。彼得?林奇每過幾周就會把表現(xiàn)不太好的股票清倉,但是巴菲特的很多只股票,他自己一直持有了多年。面對巴菲特,彼得?林奇感受到一種突如其來的震撼,似乎自己乘坐時光機器退回到了從前。
巴菲特身上唯一能夠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化氣息的就是他那架私人飛機了,除此以外,他對于享用自己的巨額財富似乎了無興趣。他既不收藏古董,也沒有豪華座駕,對于他而言,有個漢堡就是一頓美餐。他居住的房子位于普通街區(qū)的一條林蔭道上,他的辦公室也在同一條街上。他將不竭的激情都投入了工作,按照他的說法,那里就是他的舞臺。只有在這方舞臺上,他才能充分展露自己作為一個投資大師的能量,充分展示出一個真實的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