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綜合反映了本領域新的、有廣泛基礎的重要科學進展。原書出版以來,在水文學、土木工程、環(huán)境工程等學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為許許多多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大學教師所鐘愛。作者講述的許多問題成為當前地下水研究的熱點,包括地下水微生物學、與NAPLs和DNAPLs污染以及一般的多相流體污染有關的理論與實踐知識、場地凈化的新策略、作為污染場地決策工具的風險評價等。
當前,環(huán)境科學和水文科學向綜合性、系統(tǒng)性方向發(fā)展,都離不開地下水的研究!段锢砼c化學水文地質學(第2版)》的出版必將有利于促進國內地表水與地下水綜合研究,必將有助于推動國內污染場地調查與修復的技術和方法研究。本書由王焰新德等譯。
第1章 緒論
1.1 什么是水文地質學?
1.1.1 20世紀40年代早期之前的物理水文地質學
1.1.2 20世紀60年代之前的化學水文地質學
1.1.3 1960年之后的水文地質學
1.2 水文地質學與其他地質學科的關系
1.3 水文循環(huán)
1.3.1 水文循環(huán)的組成部分
1.3.2 蒸散作用及潛在蒸散作用
1.3.3 入滲和補給
1.3.4 基流
1.3.5 水均衡方程
習題
第2章 孔隙度和滲透性的起源
2.1 孔隙度和滲透性
第1章 緒論
1.1 什么是水文地質學?
1.1.1 20世紀40年代早期之前的物理水文地質學
1.1.2 20世紀60年代之前的化學水文地質學
1.1.3 1960年之后的水文地質學
1.2 水文地質學與其他地質學科的關系
1.3 水文循環(huán)
1.3.1 水文循環(huán)的組成部分
1.3.2 蒸散作用及潛在蒸散作用
1.3.3 入滲和補給
1.3.4 基流
1.3.5 水均衡方程
習題
第2章 孔隙度和滲透性的起源
2.1 孔隙度和滲透性
2.1.1 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2.1.2 滲透性
2.2 大陸環(huán)境
2.2.1 風化作用
2.2.2 侵蝕、搬運和沉積
沖積物
風積物
湖泊沉積物
冰川沉積物
2.3 大陸環(huán)境與海洋環(huán)境的邊界
2.4 海洋環(huán)境
2.4.1 側向地層序列和垂直地層序列
2.4.2 古海洋及其沉積物
古生代巖組
中生代巖組
新生代巖組
2.4.3 海洋環(huán)境中的成巖作用
孔隙度減。簤簩嵑蛪喝
巖石-水的化學相互作用:砂巖中的次生孔隙
2.5 地殼隆起、成巖作用及侵蝕作用
2.5.1 與隆起有關的不同建造類型
2.5.2 碳酸鹽巖中次生孔隙富集
2.6 構造活動與裂隙的形成
2.6.1 裂隙作用樣式
2.6.2 流體壓力和孔隙度
2.6.3 連通性
第3章 地下水運動
3.1 達西實驗與野外卣?br /> 3.1.1 達西流速的實質
3.1.2 水頭:Hubbert勢
3.1.3 梯度與地下水流
3.1.4 達西公式中比例系數(shù)的物理意義
3.1.5 單位與量綱
3.2 地質介質的水力傳導系數(shù)與滲透率
3.2.1 水力傳導系數(shù)的實測范圍
3.2.2 水力傳導系數(shù)的分布特征
3.2.3 單元內的各向異性與非均質性
3.2.4 單元間的非均質性與含水層分類
3.2.5 求取水力傳導系數(shù)均值
3.2.6 各向異性介質中的達西定律
3.2.7 水力傳導系數(shù)的測定
實驗室測定
經驗公式
3.3 地質系統(tǒng)滲流圖的測繪
3.3.1 水文地質剖面
3.3.2 等勢面與潛水面圖
3.3.3 小結
3.4 裂隙巖石中的滲流
3.4.1 流體流動的連續(xù)性方法
粒間多孔介質
裂隙巖石
……
第4章 水流基本方程、邊界條件及流網(wǎng)
第5章 盆地水文循環(huán)中的地下水
第6章 水力學試驗:模型、方法與應用
第7章 作為資源的地下水
第8章 應力、應變和孔隙流體
第9章 地下水流中的熱運移
第10章 溶質運移
第11章 水文地球化學原理
第12章 化學反應
第13章 膠體與微生物
第14章 溶質運移方程
第15章 天然地下水系統(tǒng)中的溶質運移
第16章 地下水流中的質量輸運:地質系統(tǒng)
第17章 污染物水文地質學概論
第18章 溶解性污染物的運移模擬
第19章 多相流體系統(tǒng)
第20章 修復:概述與去除方案
第21章 原位處理和風險評價
習題答案
附錄A 變形介質中的水流方程推導
附錄B 計算機磁盤使用說明
附錄C 相對原子質量表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