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儒家與古以色列智慧傳統(tǒng)比較》編著者姚新中。 本書探討古猶太教和早期儒家文獻中的智慧所包含的宇宙論和論理學意義,考察對二者比較研究中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論述早期儒家與古猶太教傳統(tǒng)智慧文獻的作者們是如何在哲學、宗教與社會背景下理解智慧的。本書可以幫助讀者理解東西方智慧的重要性,并了解各自文獻中既相異有相同的人生之道。
姚新中,1957年2月生,現(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教授。 1988年于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專業(yè)獲哲學博士學位。 1990-1991年獲英國文化委員會資助到英國肯特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 1991年起在威爾士大學(University of Wales, Cardiff and Lampeter)任教,2002年晉升為宗教與倫理學教授。 1994 、1998年分別被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聘為客座研究員。 1999-2002年任威爾士大學(University of Wales, Lampeter)神學與宗教學系系主任。 2002年,被湖南師范大學聘為特聘教授,2003年被湖南省教育廳批準為“芙蓉學者計劃”首批特聘教授。 2008年10月起任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2013年9月23日,受聘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1] 主要研究方向:比較倫理學,宗教社會學,儒學,中國宗教。 1996年以來發(fā)表中英文學術論文22篇,出版中英文專著7部。
前言 一 作為知性與靈性之旅的智慧 二 “儒家”與“以色列” 三 文獻范圍 四 本書結構 五 關于譯名 第一章 比較視角中的智慧 一 早期儒家和古以色列傳統(tǒng) 二 早期儒家和古以色列傳統(tǒng)中的智慧 三 早期儒家和古以色列智慧的研究 四 智慧定義 五 智慧和世界秩序 六 作為生活經驗精粹的智慧 七 作為關系的智慧 八 作為神圣事業(yè)的智慧 九 解釋學重構中的智慧 第二章 早期儒家與古以色列傳統(tǒng)的智慧文獻 一 研究界限與參考文獻 二 五部早期儒家傳統(tǒng)智慧文獻 (一)《論語》 (二)《孟子》 (三)《茍子》 (四)《中庸》 (五)《易經》 三 五部古以色列傳統(tǒng)智慧文獻 (一)《箴言》 (二)《傳道書》 (三)《約伯記》 (四)《便西拉智訓》 (五)《所羅門智訓》 四文獻背后的智慧精神 五文獻框架 六智慧教導與勸說樣式 第三章 知識與智慧 一 普通知識與智慧知識 二 自然知識與社會知識 三 事實知識與預言知識 四 知識來源與天賦能力 五 知識學習與知識傳承 第四章 作為“人生之道”的智慧 一 智慧之道 二 智慧與實踐生活 (一)人生意義 (二)技巧與實用能力 (三)言與不言 三 財富追求與交友原則 (一)貧窮與財富 (二)交友原則 四 快樂與智慧 (一)早期儒家與古以色列智慧傳統(tǒng)中的快樂 (二)快樂的性質 (四)快樂、美德與智慧 第五章 美德、道德訓練與智者 一 儒家與古以色列智慧淵源中的“倫理”一詞 二 人性 三 智與德 四 道德訓練 五 作為倫理典范的智者 六 義人與君子 第六章 家庭智慧、政治智慧與圣王范例 一 家庭智慧 (一)早期中國與古以色列的“家庭” (二)親子關系 (三)夫妻關系 二 社會智慧與政治智慧 (一)尊崇傳統(tǒng) (二)調整社會 三 智慧與智王范例 (一)智王與圣王 (二)智王范例與君民關系 (三)儒家圣人范例 (四)智王與仁政 第七章 智慧的世俗性與神圣性 一 神本主義智慧與人本主義智慧 二 神圣智慧與鬼神力量 三 神義論與“知命” 四 結論 結語 沖破人類有限性的智慧 一 儒家與古以色列智慧的共同特征 二 “智慧之旅”的終點 三 智慧著述中的悖論 (一)可變性與不可變性 (二)特殊性與普遍性 (三)世俗性與神圣性 四 儒家與古以色列傳統(tǒng)對智慧悖論的解決 附錄一 關于《早期儒家與古以色列智慧傳統(tǒng)比較》的書評附錄二 希伯來文詞匯表 附錄三 中英文人名對照表 參考書目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