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西莫·馬拉法、馬里奧·德·卡羅、弗朗切斯科·弗雷蒂編著的《心靈制圖學:哲學與心理學的交集》旨在探索心靈哲學與科學心理學二者之間的潛在互動性。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相互作用的層次”——心理學哲學探討了科學心理學的一些基礎問題。這里重點關注的是科學心理學的可能性,關注自身分析水平的合理性——信息處理水平。其中,一方面是關于較低層次的神經(jīng)科學;另一方面是關于我們民間心理學觀念體系中較高層次的哲學重建,以及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本書的第二部分——“心靈的維度”,對心理學內部進行研究。心靈哲學與科學心理學相互作用的方法被用于澄清問題和關注于討論一些典型的精神現(xiàn)象(如想象、復合感覺、記憶、情緒、概念、推理及語言)。最后是第三部分——“媒介的維度”,這種方法涉及一些棘手的問題,傳統(tǒng)上認為這些問題是不受外來因素影響的,因此通常認為這是一種支持哲學隔離主義的證據(jù)(自我知識、意識、自我、自由意志及社會能量)。關于哲學分析和經(jīng)驗調查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協(xié)調的,收錄在本書第三部分的。
馬里奧·德·卡羅(Mario De Caro):羅馬第三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從2000年以來,他一直在塔夫茨大學教授哲學。除了心靈哲學領域,其還在道德及行動哲學領域出版了兩部意大利文專著,發(fā)表了一些論文,并參與了一些書目章節(jié)的編寫,此外,他還編輯出版了《理解與原因:唐納德·戴維森的哲學新視角》(Kluwer,1999),并與David Macarthur合編了《自然主義的問題》(哈佛大學出版社,2004年)及《規(guī)范性與本質》(哥倫比亞出版社,即將出版)。 弗朗切斯科·弗雷蒂(Francesco Ferretti):羅馬第三大學哲學系講師,他主要講授認知科學哲學。他出版了一部關于精神意向性方面的著作(意大利文)。目前,他正在寫一本關于語言、心靈及人類本性的著作。
第一章 開始階段 :人、心靈與大腦
馬西莫 ..馬拉法
在過去的30年里.科學哲學已經(jīng)越來越 “本土化 ”(local).其研究的中心已經(jīng)從對科學個體的一般特征研究轉變?yōu)閷茖W概念、科學理論及特定學科的實踐研究.這種專業(yè)化發(fā)展出三個成果 :神經(jīng)科學哲學、心理學哲學及認知科學
哲學.[1]
本章是關于認知心理學哲學的簡短介紹.特別是關于計算的具體化.在信息處理層次.認知心理學研究復雜的有機體.認知心理學還可以在某種特定的意義層次被定義.并且可以在兩個世界之間被懸置.一方面.這是我們原初的形象如人(persons).即作為自我意識、意向及理性的行動者(agents).另一方面.我們擁有亞人范圍(subpersonalsphere).如神經(jīng)科學考察的腦活動.因此.心靈哲學家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闡明這個特性.試圖描述我們自身的不同方式間的關系.
接下來我們將致力于完成這項任務.并作出一些典型的嘗試.在本章中.我們將對認知心理學及認知科學的興起及發(fā)展的梗概作一個簡短的概述.并為本書的其他章節(jié)做好鋪墊.
1..從民間心理學到認知科學
1..1 民間心理學的形式及狀態(tài)
作為一種理論的民間心理.民間心理學引導社會中的正常成年人去注意到一種自發(fā)能力.如 “心理化 ”(mentalize)、 “讀心 ”(mindread).即基于心理狀態(tài)歸因觀點去描述、解釋并預測自身及其他人的行為.[2]
根據(jù)所謂的 “理論論 ”(theory ̄theory).讀心取決于一種理論.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依賴一種原型論(proto ̄theory).通常叫作 “民間心理學”.在某種意義上.這種理論[3]具有一種整合和連貫的主體知識.這種主體知識通過感受性(qualia) ①及意向性狀態(tài)來組織多種重要形式的精神事件.感受性是經(jīng)驗或內省
①徐英瑾先生在 .心靈導論 .中將qualia譯成 “質性”.高新民先生在 .當代心靈哲學導論 .中將其譯成 “感受性質”.本書將其譯成 “感受性.” ———譯者注
的心理狀態(tài)屬性.在本質上.感受性似乎在本質上與主觀或第一人稱觀點是一致的———這些事情就像是感知紅色的細微差別或者是布魯特斯暗殺了愷撒之后后悔的心理狀態(tài).總體來說.這些心理事體(entity) ①限定了現(xiàn)象意識領域.[4]
與之相反.意向性狀態(tài)是 “指向一種客體 ”或 “關于一種內容 ”的狀態(tài) (如信念、欲望、遺憾等).[5]
如果我們相信布魯特斯殺死了愷撒.那么我們的信念就指向了一個對象或指涉了一種內容.即 “布魯特斯殺死愷撒 ”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意向性狀態(tài)通常被稱為 “命題態(tài)度”.這個例子顯示了把意向性狀態(tài)歸因于一個主體.我們通常使用 “S相信 (或欲望等 )P”形式的句子.其中命題P表達了主體S心理狀態(tài)的內容.
在意向性狀態(tài)下.任何客體的狀態(tài)都是以一種確定的方式來指涉和展現(xiàn)的.即它擁有一種表征特征.當我們相信倫敦位于巴黎北部時.我們是展現(xiàn)了兩個客體之間的一種特定空間形式.這種空間形式表征了事物的一種狀態(tài).這一點通常被用來證明意向性狀態(tài)是語義評估的.也就是說.意向性狀態(tài)可以是真的或假的.即我關于倫敦位于巴黎北部的信念是真的.那么就在于世界上有這樣一個事實使這個信念成其為真.[6]
相容主義VS取消主義.社會心理學家從20世紀40年代已經(jīng)開始研究讀心問題.在海德爾(Heider)和齊美爾(Simmel)的經(jīng)典研究中.讀心是主體通過幾何形狀來顯現(xiàn)的.并且主體通過彼此之間的互動來實現(xiàn)讀心.當要求主體報告所看見的內容時.他們幾乎一成不變地都把數(shù)據(jù)看成是行動者意向性的動機和目的.這說明了存在一種普遍及主要歸因于心靈的自發(fā)能力.[7]
繼續(xù)這條研究路線將導向海德爾的 .人際關系心理學. (1958年)一書.這是一本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書.可以說是歷史性的指稱物.即它對民間心理學提出了質疑.特別是這本書在歸因理論的組織及定義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認為社會心理學領域研究我們自身與他人行為的原始解釋機制.
歸因理論是海德爾的繼承者們一項富有遠見的工作.但歸因理論的研究卻是采用了不同于民間心理學的研究路徑.海德爾主張民間心理學本身具有真正的知識價值.“常識心理學有許多值得科學心理學學習的地方 ”[8].相比之下.大部分真實的因果歸因理論主要研究行為主義的方法論教訓及關注于民間心理學的樸素方面(naivetes).[9]
根據(jù)認知科學的曲折發(fā)展.以及對照民間心理學適當解釋的兩種態(tài)度.形成了關于認知科學自身前景的哲學爭論.這里存在的基本問題是 :是否要將理論事體引入民間心理學 ?是否把理論事體當作嚴肅科學心理學本體的一部分 ?而答案
①也有學者將其譯成 “實體”.本譯法參見韓合林先生的 ..邏輯哲學論 .研究 .(商務印書館.2000年). ———譯者注
范圍從福多(JerryFodor)的 “肯定是”.即命題態(tài)度是一種科學上適當?shù)男睦韺W基石.到施蒂希(StephenStich)的 “可能不是”.即質疑民間觀念提出的.尤其是上面提到的歸因理論[10].再到丘奇蘭德(PaulChurchland)的 “絕對不是” —
—是基于從民間觀念分離出的觀點.即心理學被還原到神經(jīng)科學的狀態(tài).因此具有科學的本質.
兩種討論民間心理學狀態(tài)的觀點是同等重要的.一種是 “相容主義”.另一種是 “取消主義”.它們有助于我們駕馭認知革命復雜觀念的圖景.正如我們將會看到的.認知心理學的興起是反對取消行為主義的結果 (詳見1..2).支持相容主義是一類 “經(jīng)驗心靈主義”的觀點[11] (詳見2..1).然而.取消主義的幽靈總是采取新的形式繼續(xù)困擾著認知心理學 (詳見2..2).
1..2 行為主義的興與衰
作為現(xiàn)象學的心理學.關于自我的內省知識圖像.無論是經(jīng)典經(jīng)驗主義還是經(jīng)典理性主義 (現(xiàn)代術語為 “第一人稱讀心”)都被賦予了一種特殊的認知權威.例如.根據(jù)笛卡兒的觀點.主體對于自身而言是一目了然的.而心靈的反思意識 (良知)有其自身的思想內容.笛卡兒規(guī)定這類知識享有一種特殊的確定性.心靈知識與我們物理世界的知識是相反的:我們對自己當前的心理狀態(tài)和過程的判斷是一貫正確的.這種觀點是根深蒂固的.
根據(jù)自我知識的傳統(tǒng)樂觀派的觀點.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把科學心理學看成是內省意識的心理學.是不足為奇的.[12]根據(jù)這種推斷.把內省當成一種嚴格的探究方法.這將提高心理學在其他自然學科中的地位.早期的實驗心理學家們仔細地探索了意識的內容.致力于提供一種關于心理圖景的詳細描述.因為這種圖景是出現(xiàn)在主體之中的.簡言之.科學心理學是 “一門關于主體自我察覺(self-awareness)的現(xiàn)象學研究”[13].
取消行為主義.借助心靈主義的慣用語.這些內省主義心理學家與下述人員進行交談不會有困難:“詩人、評論家、歷史學家、經(jīng)濟學家.甚至與自己的祖母.1910年的非專業(yè)讀者.同樣熟悉詹姆斯(WilliamJames)的 .心理學原理..以及詹姆斯的弟弟亨利(Henry)的小說.”[14]但以華生(JohnWatson)為標志的行為主義.終結了科學心理學及民間心理學保持的良好關系.驅使人們放棄內省主義.把意識作為實驗研究的主題.如果心理學渴望得到科學界的認可.就不得不轉而依靠公開的觀察數(shù)據(jù).即反應模式 (公開的行為)和刺激 (環(huán)境中的物理事件).其結果是導致了一種極為嚴肅的心理學解釋:心理學除了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作用和桑代克(Thorndike)的律法效應作用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先驅)之外.什么也不是.在環(huán)境輸入 (或者是環(huán)境輸入的歷史接觸)和輸出的行為之間有詳盡的組合關系.“頭腦”中發(fā)生的輸入和輸出實際上是一個生理學問題 (最終的行為科學).這種有機體被視為 “黑箱”.
至于行為主義從心理學和本體論的角度來解釋消除內心狀態(tài)及過程.這可以被認為是取消主義的一種變體.[15]強取消主義預言民間心理學的部分或全部組織概念將消失.正如它在過去發(fā)生的一樣.科技進步導致人們放棄了民間巫術理論或前科學時期的燃素說及熱流體理論.而這一預言取決于一個論證.即認為把民間心理學作為一個極其不完備的理論假設被移除出去.而得出的結論是———就像巫婆、燃素說和熱流體理論一樣———民間心理學的實體并不存在 (有時候.這種否定的本體論結論是通過弱化的結論來得到調整的.民間心理學的實體將不會成為成熟的科學本體論的一部分).取消行為主義預言.科學理論將替代有重大瑕疵的民間心理學理論.科學理論將通過物理詞匯來表達.
在華生和斯金納的著作中.取消行為主義是反復出現(xiàn)的主題.雖然在某些段落中有些舉棋不定.如在行為主義中對取消的理解———一種本體論及解釋學的論文.精神實體并不存在.因此對動物行為的解釋將是非心理學的.即在其他兩種解釋之間動搖: ①該方法主張存在心理實體.但與動物行為的科學研究無關.
②語義主張———被稱為 “分析”或 “邏輯”的行為主義—
—陳述所包含的心理學術語可以譯成只包含涉及物理行為的術語.這是一種還原論進路.心靈實體并沒有被取消.而是通過在確定的環(huán)境中的某些行為傾向的術語來得到確認.[16]
有一點值得引起人們的重視.正如豪澤爾(LarryHauser)公正地指出的. “雖然行為主義作為一種公開活動可能仍然有一些保留主張”.但它的一些 “形而上學的和方法論上的挑戰(zhàn)”仍然非�;钴S.[17]對于一些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反駁.斯金納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學的心靈主義進行解釋.即小矮人謬論(homunculusfallacy)①.對于任何嚴肅的心理學心靈主義來說.這都是嚴重的制約因素.也就是說.一個看似合理的認識理論.試圖通過解釋一種認知能力.并默許行動者內部有一種認知能力.來避免無限回歸.[18]
認知地圖 (cognitivemaps)及句法結構.20世紀30 ~40年代.刺激-反應解釋模式的持續(xù)增加對知覺的限制.使得行為主義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發(fā)展出認知心理學.在這次演變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是托爾曼(EdwardC..Tolman)在伯克利實驗室所做的一系列經(jīng)典的老鼠實驗.這些實驗表明:老鼠的迷宮導航行為不能按照刺激-反應機制來解釋.這使得托爾曼提出動物也會建立復雜的表征狀態(tài).或是 “認知地圖”.“認知地圖”能幫助它們找到強化物.[19]在克雷克(KennethCraik)的提議中.也指出了同樣的結果.即心靈不是按照現(xiàn)實指南來運作的.而是按照 “小規(guī)模的模式”來運作的.[20]
對于改進了刺激-反應模式的一些獨創(chuàng)性嘗試.可用托爾曼的實驗結果來解釋[21].這并沒有對棘手的心靈主義作出妥協(xié).然而.當從關注老鼠的迷宮導航
①克雷克在 .驚人的假說.一書中說:“我們多數(shù)人想象的圖景是.在我們大腦的某處有一個小矮人.他謀略模仿大腦正在進行的活動.我們將其稱為 ‘小矮人謬誤’.” ———譯者注
行為轉換到關注人類的語言行為時.這樣一種刺激-反應模式被證明完全是無效的.因此.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轉變的主要誘因之一是.自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心靈語言理論的迅猛發(fā)展.即喬姆斯基(NoamChomsky)的生成語言學的發(fā)展.這一點并不足為奇.[22]
在對語言學習的經(jīng)驗主義理論進行尖銳的批判過程中.喬姆斯基提出一個論點.即將 “刺激貧乏論 ”(thepovertyofthestimulusargument)[23]作為認知領域的工具.讓我們再來看看第一語言習得過程的輸入與輸出程序.大量經(jīng)驗證據(jù)證明.兒童的學習目標 (成熟的語言能力 )及 “主要語言數(shù)據(jù) ”(兒童的察言觀色是通過成人的語言共同體產(chǎn)生的 )之間存在鴻溝.換句話說.比起輸入呈現(xiàn)的內容.輸出包含了更多的信息.這些額外的信息除了人類學習者的貢獻外什么也沒有.也就是說.人類先天認知某些事實.即關于人類語言普遍制約 (所謂的 “普遍句法 ”)的可能性的知識.
1..3 黑箱 :信息的興衰
生物信息處理.喬姆斯基爭論的范圍遠遠超出了語言習得的案例.而且他主張 “現(xiàn)代認知主義開始使用時是缺少刺激論證的”.這并不是言過其實.[24]如果證明反應比刺激有更多的信息.從而促進了反應的發(fā)生.那么這個機制的運作的確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