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而再,再而三出現的公眾事件,絕不僅是來自草根的隨興狂歡,而是在昭示著一種變革未來的力量之崛起!基于愛、正義、共同的喜好和經歷,人和人可以超越傳統(tǒng)社會的種種限制,靈活而有效地采用即時通信、移動電話、網絡日志和維基百科等新的社會性工具聯(lián)結起來,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開集體行動。人人時代已經到來。
微軟、諾基亞、寶潔、BBC、樂高、美國海軍最推崇的咨詢顧問,“互聯(lián)網革命最偉大的思考者”為你直指商業(yè)模式變革和社會發(fā)展的宏大趨勢,徹底改變你看待未來的角度和視野!
全球思想家正在讀的20本書之一,“互聯(lián)網革命最偉大的思考者”克萊·舍基最經典作品《未來是濕的》再版升級! ≡凇度巳藭r代》中,克萊·舍基作為一個新文化的最敏銳的觀察者,對人人時代的到來給予了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并思考了我們是誰,我們可以做什么! 21世紀最有價值的未來學讀本,獲選《商業(yè)周刊》最佳商業(yè)書籍! 《床熘袊鐣䲠底只M程第一人胡泳領銜翻譯,《互聯(lián)網周刊》主編姜奇平作序,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zhí)行官馬化騰,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重要參與者、知名IT評論人謝文,《長尾理論》作者克里斯·安德森重磅推薦!
序言
初版推薦序 未來為什么是濕的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互聯(lián)網周刊》主編姜奇平
伊凡娜丟失了手機,拾到者不還。
這件小事在網上迅速成為人人關心的熱點,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無組織的組織力量,將眾多角色一一卷入進來。事情鬧大了。類似的故事在這本書里還有很多,其實講的就是未來的組織方式。
在克萊·舍基筆下,微軟軟件與開源運動在組織方式上的區(qū)別,象征著舊組織與新組織(“無組織的組織”)的區(qū)別。
這其實也是軟件與濕件的區(qū)別。濕件(wetware)這個詞,由魯迪·盧克(RudyRucker)1988年在《濕件》中首次提出,后來成為新經濟增長理論的一個術語。新經濟增長理論把知識分為“軟件”和“濕件”兩種類型。“軟件”也稱“思想”(ideas),是編碼化的、儲存在人腦之外(如書籍、光盤、錄音錄像帶等)的知識;“濕件”也稱“技能”(skills)或“只可意會的知識”(tacitknowledge),是儲存于人腦之中、無法與擁有它的人分離的知識,包括能力、才干、信念(convictions)等。我們可以把濕件理解為是處于生命狀態(tài)的東西,它與可以保存于無生命代碼狀態(tài)的軟件不同,與包括機器、設備在內的硬件更是不同。所以說,微軟在軟件的維度中存在,而開源運動在濕件的維度中存在。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前現代的組織,是按硬件的方式組織的;現代的組織,是按軟件的方式組織的;后現代的組織是按濕件的方式組織的。所以,未來是濕的。濕是很具體的,但是說未來是濕的,就顯得很抽象了。說未來社會是濕的,當然不是指南極融化,海平面上升,把人類都弄濕了。前蘇聯(lián)故事片《辦公室的故事》中有段精彩對白,比較接近本意:
女上司嚴厲地質問男主角:“你說我干巴巴的?”男主角嚇得搖手說:“不,正相反,你濕乎乎的。”
工業(yè)化,在本質上是干巴巴的。用啟蒙運動的術語,這叫祛魅。工業(yè)化好比一臺烘干機,將社會關系中一切帶有人情味的東西烘干,然后用原子式契約將個體聯(lián)系起來。我們把烘干的社會關系,或者把社會關系的干(猶如曬成的干),稱為組織。
每個生命體,一旦脫離了組織,就會感到惶惶不可終日。活的東西,反而要將就死的東西。
未來在本質上是濕乎乎的。當人們把組織像衣服一樣脫掉時發(fā)現,人與人之間可以憑一種魅力,相互吸引,相互組合。就像克萊·舍基在本書中描述的Digg、MySpace、維基等各種情況一樣,人與人像日常生活那樣聯(lián)系,憑感情、緣分、興趣快速聚散;而不是像機關、工廠那樣“天長地久”地靠正式制度強制待在一起。
這是人人時代,這是組織的日常生活化,或用克萊·舍基的話說,叫“大規(guī)模的業(yè)余化”。人人與人民的不同就在于,人人是一個個具體的、感性的、當下的、多元化的人;他們之間的組織是一種基于話語的、臨時的、短期的、當下的組合,而不是一種長期契約。傳統(tǒng)時代的組織,是基于長期契約而存在的。這種締約方式所要節(jié)省的交易費用,在人人時代濕乎乎的潤滑關系中,是零摩擦或者可以忽略不計的;它所要集中來辦大事的資源,在“小的就是好的”臨時速配關系中顯得是一種浪費。
人人要靠社會化軟件聯(lián)結。按克萊·舍基的說法,社會化軟件是指支持成組通訊的軟件(Socialsoftware,softwarethatsupportsgroupcommunications),它包括電子郵件、聊天室、博客、開放源代碼等聚集人氣的地方,不如說,它是一個協(xié)同合作的工作空間(acollaborativeworkspace)。博客、Digg、MySpace、維基、搜索引擎……這些都不是問題所在。它們只是技術,關鍵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改變。在云計算中,人與人之間恢復了部落社會才有的濕乎乎的關系--充滿人情、關注意義、回到現象、重視具體。中國人把社會關系上的濕,叫做仁,說的就是一小群人聚一堆兒,在人情、意義、具體現象中體驗人生。
西方工業(yè)理性在帶來偉大進步的同時,正越來越多地把它的負面因素暴露出來。它制服了人性中的洪水,卻又帶來了人性的沙漠。物極必反,所以,未來需要用濕來中和一下:讓未來多一點綠色,讓未來多一分潮濕。當今的互聯(lián)網提供了這種契機。
感謝胡泳、沈滿琳譯出這本書,這對于我們理解人人時代和濕乎乎的未來社會,同時認識和把握無組織的組織力量,是十分有幫助的。
克萊·舍基(ClayShirky),被業(yè)界譽為“互聯(lián)網革命最偉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銳的觀察者”,致力于網絡科技對社會經濟影響的研究。
目前任教于紐約大學,是微軟、諾基亞、寶潔、BBC、樂高和美國海軍等知名機構最為推崇的咨詢顧問。
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yè)評論》《連線》等權威媒體上發(fā)表了多篇指引網絡科技未來的前瞻性文章。
初版推薦序 未來為什么是濕的
《互聯(lián)網周刊》主編 姜奇平
譯者序 未來是濕的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新媒介批評者 胡泳
第1章 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人肉搜索”不是有中國特色的專利。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一部丟失的手機,一個撿到別人手機不
還的舉動,造就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全民網絡大搜索運動,甚至驚動了《紐約時報》、CNN 和紐約警察局。多媒體手機、電子郵件、博客、論壇……擁有了新技術和新工具,群體行動的力量如此之大,我們能做的遠不止找回一部丟失的手機。
第2章 分享,創(chuàng)造新群體的基點
“ 美人魚游行”“ 倫敦爆炸案”“ 印度洋海嘯”“ 泰國軍事政變”……Flickr 網站上由用戶分享的照片永遠比傳統(tǒng)機構和媒體的照片更快、更多、更全。沒有事先組織,沒有報酬支付,沒有管理成本,Flickr 網站所做的,不過是提供了聚合和分享的平臺。隨著交易成本的降低,非機構性群體已經對傳統(tǒng)組織形成了重大挑戰(zhàn)。
第3章 人人都是自媒體
職業(yè)記者?職業(yè)編輯?職業(yè)攝影師?請別再使用這落伍的稱謂!當出版不再是一種稀缺資源,當媒體不再掌控機構特權,當大規(guī)模業(yè)余化的旗幟被高高舉起,當社會化工具清除了公眾表達的舊障礙,當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發(fā)布任何事情,這就是一個人人都是“ 自媒體” 的時代。
第4章“先出版,再過濾”, 嶄新的游戲規(guī)則
在未來,到底是每個人都能出名15 分鐘?還是每個人都會變成15 個人眼中的名人?不管怎樣,在阿貓阿狗都能寫博客、拍視頻的網絡時代,名人還是會誕生,只不過游戲規(guī)則變了。諸如博客、論壇等社會化媒體已經鏟平了出版的門檻,卻也伴生著殘忍的經濟邏輯: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第5章 當個性化動機遇上協(xié)同生產
維基百科的運營可不是招呼鄰里的牌桌,其龐大的規(guī)?氨壤咕S加斯的大型賭場。為什么不采用商業(yè)模式,維基百科還能成長得如此之快?為什么沒有管理分工,維基百科也不會被胡言亂語充斥?為什么沒有報酬,人們仍愿意為維基百科做事情?在新的社會化工具的幫助下,人們能為了愛做出大事情。
第6章 集體行動催生變革
1992 年,《波士頓環(huán)球報》爆出天主教牧師波特對兒童實施性侵害的丑聞,最終主教勞把波特從一個教區(qū)調到另一個教區(qū)便草草收場。2002 年,類似的丑聞再次由《波士頓環(huán)球報》引爆,同樣的情節(jié),同樣的媒體,甚至是同一位主教,事件的結局卻大不相同:罪犯蓋根被繩之以法,試圖包庇的主教迫于公眾壓力也引咎辭職。正是社會化工具消除了集體行動的障礙,實現了信息共享,方便了人們改變世界。
第7章 從更快的速度到更快的行動
快閃族、恐怖分子、閃電戰(zhàn)、憤怒旅客和學生的維權行動、中東的激進分子……由于分享和協(xié)調的成本已經瓦解,這些原本互不協(xié)調的弱勢群體開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有效的方式共同工作,對抗強勢對手,F在實時的協(xié)調也將更多地取代事先的安排,群體行為的組織過程可以是隱形的,而結果立即可見。
第8章 社會性困境的解決之道
當你生病了,你的鄰居會幫你遛狗;當你忘帶錢了,柜臺里面那個人相信你會下次付錢給他,這種美好而單純的信任現在還會存在嗎?在一個社會交往日益復雜,而社會資本不斷衰減的時代,怎樣才能讓參與變得簡單?怎樣讓想法相同的人們擁有找到對方、聚集起來并互相合作的能力?網絡化的組織所具備的韌性,一定是好事情嗎?
第9章 親愛的小世界
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陌生人?這不是天方夜譚,我們就處在這樣一個小世界網絡中。朋友的朋友式交往,讓社會關系網絡呈現出一種先稠密,后疏松的聯(lián)結模式。而社會化工具的創(chuàng)新為這種模式提供了更加明確的支持和延伸。我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是你嗎?
第10章 開源運動,沒有代價的失敗
幾名開發(fā)人員,一些偶然的貢獻者,為什么這些人搗騰出來的Linux 系統(tǒng)能成功到搶下微軟帝國的半壁江山?因為Linux 以微軟做不到的方式降低了發(fā)現并吸收好想法的門檻。它沒有員工,不進行投資,甚至不牽涉決策。它對于失敗出奇地寬容。開源并不降低失敗的可能性,它降低的是失敗的成本:它實際上免費收獲了失敗。
第11章 承諾、工具與協(xié)議的成功融合
新的群體行動模式可以通過可信的承諾、適合于該任務的工具和易于接受的協(xié)議產生。承諾解決的是“ 為什么” 要參與的問題;工具解決的是“ 怎樣做” 的問題,如何克服協(xié)調的困難;協(xié)議則確立了路上的規(guī)則:你可以預期得到什么,以及群體期望你做什么。
第1章 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 人肉搜索” 不是有中國特色的專利。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一部丟失的手機,一個撿到別人手機不還的舉動,造就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全民網絡大搜索運動,甚至驚動了《紐約時報》、CNN 和紐約警察局。多媒體手機、電子郵件、博客、論壇……擁有了新技術和新工具,群體行動的力量如此之大,我們能做的遠不止找回一部丟失的手機。
the power of organizing人人時代without organizations
everybody
我們已經被戲劇性地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顯露出來的自身信息,不論是通過照片還是電子郵件,都極大地增加了社會可見度,使我們更容易找到彼此,但也更容易被公眾審視。
媒介舊有的限制被極大地削減了,權力一點點地向“原本的受眾”匯聚,一則新聞可以在剎那間由一個地方擴散到全球,而一個群體也可以輕易迅速地因合宜的事業(yè)而被動員起來。
各種各樣的地方性變化全部來自于一個深刻的根源:具備新能力的群體在形成則,克服
2006年5月下旬的一個下午,一位名叫伊凡娜的女士把自己的手機丟在了紐約一輛出租車的后座上。這沒什么好奇怪的,每年都有上百部手機出現在紐約出租車和轎車管理處的辦公室里,而且實際的數目可能還要比這大得多,因為被后面乘客撿走的手機不可計數。伊凡娜的手機就遭受了這樣的命運。她的手機是一部功能完備的Sidekick,附帶屏幕、鍵盤和內置照相機。對她來講,格外悲傷的是,這部手機存有她即將舉行婚禮的全部信息,包括婚慶公司的聯(lián)絡信息和來賓名錄,而且別無備份。
在她意識到自己犯下了嚴重的錯誤之后,伊凡娜請求在金融業(yè)從事軟件工作的好朋友埃文給她的手機發(fā)出一封電子郵件,聲稱歸還手機必有重謝。幾天之后,手機依然下落不明,伊凡娜掏出300 多美元重新購買了一部手機。電話公司在服務器上儲存的信息備份便導入到她的新手機上。在收到這些信息之后,伊凡娜發(fā)現自己丟失的手機在皇后區(qū)一個名叫莎莎的女孩手上。這個女孩用伊凡娜丟失的手機自拍照片,并把這些照片通過電子郵件上傳到服務器里,自然也出現在伊凡娜的新手機上。伊凡娜和埃文無法確定是誰從出租車上拿走了丟失的手機,但他們清楚手機現在在誰手里。至少,他們知道這個女孩的長相和電子郵箱。
埃文立刻給莎莎寫了電子郵件,解釋相關情況并要求歸還手機。莎莎回信說她一點也不傻,還說“白人混蛋”根本不配讓她歸還手機(莎莎從手機里的照片推斷出埃文和伊凡娜是白人,她本人則是西班牙裔)。這樣的唇槍舌劍持續(xù)了一段時間。在郵件中,莎莎說手機是她的兄弟在出租車上撿到然后給她的,而埃文仍然堅持要求歸還,因為莎莎已經知道了手機真正的主人。莎莎最終說,她和她的男朋友會和埃文見面。她回了一封錯字連篇的電子郵件,用漫不經心的語氣說:“我才不在乎呢,我的地址是,花冠大道108 號20 棟37 室,你有種就過來,我會還給你手機,不過是用它來敲你的腦袋。”
埃文拒絕前往,一是因為他覺得這個地址必定是假的(事實也果真如此); 二是他害怕信中提到的暴力威脅。于是他決定將此事公之于眾。他制作了一個簡單的網頁,上面有莎莎的照片,以及有關整個事件經過的一篇短文。他表示自己這樣做是為了教育人們“懂得拾金不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