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箋記》對唐代著名史學家劉知畿的史學著作《史通》作了詳細的注釋和闡述,在歷代各家舊注之外,別著《箋記》以申述,糾正諸家之疏失,增補諸家之未及,新義迭見,是研究《史通》不可缺少的參考書!丁词吠ā倒{記》適合從事相關(guān)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百年武漢大學,走過的學術(shù)傳承、學術(shù)發(fā)展和學術(shù)創(chuàng)新的輝煌路程;世紀珞珈山水,承沐的是學者大師們學術(shù)風范、學術(shù)精神和學術(shù)風格的潤澤。在武漢大學發(fā)展的不同年代,一批批著名學者和學術(shù)大師在這里辛勤耕耘,教書育人,著書立說。他們在學術(shù)上精品、上品紛呈,有的在繼承傳統(tǒng)中開創(chuàng)新論,有的集眾家之說而獨成一派,也有的學貫中西而獨領(lǐng)風騷,還有的因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而開學術(shù)學科先河。所有這些,構(gòu)成了武漢大學百年府最深厚、最深刻的學術(shù)底蘊。
武漢大學歷年累積的學術(shù)精品、上品,不公凸現(xiàn)了武漢大學“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學術(shù)風格和學術(shù)風范,而且也豐富了武漢大學“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學術(shù)氣派和學術(shù)精神;不漢深刻反映了武漢大學有過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輝煌的學術(shù)成就,而且也從多很方面映現(xiàn)了20世紀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發(fā)展的最具代表性的學術(shù)成就。高等學府,自當以學者為敬,以學術(shù)為尊,以學風為重;自當在尊重不同學術(shù)成就中增進學術(shù)繁榮,在包容不同學術(shù)觀點中提升學術(shù)品質(zhì)。為此,我們縱覽武漢大學百年學術(shù)源流,取其上品,掬其精華,結(jié)集出版,是為《武漢大學百年名典》。
程千帆 男,漢族,九三學社社員、著名中國古代文史學家、教育家、南京大學教授。
程千帆原名逢會,改名會昌,字伯昊,四十以后,別號閑堂。千帆是其曾用過的許多筆名之一,后來就通用此名。祖籍是湖南寧鄉(xiāng),老家在寧鄉(xiāng)土蛟湖竹山灣(現(xiàn)改屬望城縣),后遷居長沙。
1913年9月21日(農(nóng)歷癸丑年八月二十一日)生于長沙清福巷本宅。家境比較貧寒,但卻有非常豐厚的文學傳統(tǒng):曾祖父程霖壽,字雨蒼,有《湖天曉角詞》;伯祖父程頌藩,字伯翰,有《伯翰先生遺集》;叔祖父程頌萬,字子大,有《十發(fā)居士全集》;父親程康,字穆庵,有《顧廬詩鈔》,是近代著名詩人和書家成都顧印伯先生的弟子,專攻宋詩,尤精后山。母親姓車,名詩,字慕蘊,江西南昌人;外祖父車賡,字伯夔,僑居湖南,以書法知名當時。詩為其家學,幼承庭訓,十二三歲即通聲律,曾寫詩呈請子其大叔祖和伯夔外祖批改。其叔祖的批語有“詩筆清麗,自由天授”之語,外祖的批語是“有芊眠之思,可與學詩”。兒童時代在其外家度過。
1923年左右,因為軍閥混戰(zhàn),長沙不易謀生,舉家遷居湖北武昌,在武昌的五年中,曾短期進過武昌圣約瑟中學附屬小學和漢口振華中學,但大部分時間是隨其堂伯父程君碩先生學習,他是程千帆在古代文學方面的啟蒙老師。在1928年秋天以前,程千帆的知識主要來自私塾。伯父名士經(jīng),是子大叔祖的長子,自幼才華出眾,以早慧知名,十多歲就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文集《曼殊沙館初集》。其伯父私塾名“有恒齋”,學過的主要經(jīng)典著作有《論語》、《孟子》、《詩經(jīng)》、《左傳》、《禮記》、《文選》、《古文辭類纂》、《經(jīng)史百家雜鈔》、《資治通鑒》,其中除《禮記》、《文選》外,都是通讀的。也就造就 了程千帆雜實的文言基礎(chǔ)。
1928年的秋天,從漢口來到南京,考入金陵大學附屬中學初中三年級,在金陵中學學習了四年,1932年8月升入金陵大學。受業(yè)于黃侃、吳梅、陳恭祿、虎臣、胡小石(光煒)、劉衡如(國鈞)、劉確杲(繼宣)、胡翔冬(。、汪辟疆、商承祚、林公鐸(損)、汪旭初(東)、王曉湘(易)、陳登原、王繩祖諸師。
敘錄
內(nèi)篇
六家第一
二體第二
載言第三
本紀第四
世家第五
列傳第六
表歷第七
書志第八
論贊第九
序例第十
題目第十一
斷限第十二
編次第十三
稱謂第十四
采撰第十五
載文第十六
補注第十七
因習第十八
邑里第十九
言語第二十
浮詞第二十一
敘事第二十二
品藻第二十三
直書第二十四
曲筆第二十五
鑒識第二十六
探頤第二十七
措擬第二十八
書事第二十九
人物第三十
核才第三十一
序傳第三十二
煩省第三十三
雜述第三十四
辨職第三十五
自敘第三十六
傳統(tǒng)
紕繆
弛張
外篇
史官建置第一
古今正史第二
疑古第三
惑經(jīng)第四
申左第五
點煩第六
雜說上第七
雜說中第八
雜說下第九
五行志錯誤第十
五行志雜駁第十一
暗惑第十二
忤時第十三
引用書目略
內(nèi)篇
六家第一
自古帝王編述文籍,外篇言之備矣。
外篇,浦起龍日:“謂《古今正史》篇!
昌按:以編述文籍系之帝王,蓋本之姬、漢以來舊說。《孟子?滕文公下》篇:“孔子懼,作《春秋》!洞呵铩,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禮記?中庸》篇:“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鄭注:“文,書名也!眰慰装矅渡袝颉罚骸肮耪叻耸现跆煜乱玻籍嫲素,造書契,以代結(jié)繩之治,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農(nóng)、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書,雖設(shè)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鄙w儒先以為文籍之興,由古圣王。其后雖事歸史官所掌,而與奪褒貶,則猶人君之權(quán)。君權(quán),史權(quán)所本;史權(quán),君權(quán)所分也。自孔子以下說皆如此。于此知外篇當統(tǒng)《史官建置》、《古今正史》言之,非僅指《正史》一篇也。
質(zhì)文遞變
昌按:《禮記?表記》篇:“虞、夏之文,不勝其質(zhì)。殷、周之質(zhì),不勝其文。”鄭注:“王者相變,質(zhì)文各有所多!薄洞呵锓甭?三代改制質(zhì)文》篇所說尤詳。
榷而為論,其流有六。
浦起龍曰:“史體盡此六家,六家各有原委!⒓艺J家字不清,要領(lǐng)全沒。今為顯說之。一、(《尚書》)記言家也。二、(《春秋》)記事家也。三、(《左傳》)編年家也。四、(《國語》)國別家也。五、(《史記》)通古紀傳家也。六、(《漢書》)斷代紀傳家也。”